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以往一些贯用的教学方法径,已明显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并且生源十分复杂,学生素质下降,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较差,“厌学”情绪严重,德育课教学难度日渐增大。因此,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德育课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一、德育课教学中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
大多数中职生特点是自卑心理重,自信心不足。又因社会中用人制度的改革不完善;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对接尚不吻合,学不为所用,市场不能有效消化人才,部分专业就业难以对口;社会对职业教育、职校学生存在偏见等等,致使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呈现出“异样”的特点:
1、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不少学生思想上不求进取,对前途悲观失望,认为上职中没有多大出息;学习上得过且过,目的不明,缺乏动力;职业理想模糊,职业目标不明,认为现在学的不一定将来有用,对学习没有兴趣,只想混个文凭;有的父母觉得孩子还小,在学校有老师管着就行,等等。突出表现为:意志消沉、无所事事、生活懒散、贪图安逸、今朝有酒今朝醉、谈恋爱、找对象、搞破坏等。
2、缺乏艰苦奋斗和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一些学生往往是有始无终,半途而废,使理想变成空想;部分学生劳动观念不强,过分讲究吃喝玩乐,不顾家庭经济实力,上课玩手机、听MP3盛行成疯;学习上不努力,存在厌学情绪,得过且过,迟到、早退、旷课、不按时完成作业成为家常便饭。
3、缺乏道德修养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有的学生是非不明、美丑不辨、善恶不分,缺乏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公德意识薄弱,缺乏正义感;有的学生职业道德意识不强,缺乏社会责任感。侧重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意志为出发点,不考虑行为后果,追求自我满足,有的甚至把个人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表现形式有:损坏公物、破坏环境、扰乱秩序、打架生非、抽烟酗酒、赌博、玩失踪等。
4、缺乏集体主义和法纪观念。学生集体观念、团队合作精神不强,人际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欠缺,遇事不能顾全大局,自由主义挑战我们的教育实效,班集体活动开展的难度越来越大。
5、缺乏无私奉献精神。一些学生价值取向发生偏差,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甚至“唯利是图”,轻视或无视班级整体利益和他人的正当利益,名利思想、权位思想和实用主义思想十分严重。
二、解决问题的主要对策
1、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
从新生入学,就要开展目标教育,上学期重点是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突出职业理想教育,下学期开展国家、省、市三级中职生职业生涯设计竞赛。这种活动使学生分析了就业环境,了解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明确了职业目标,构建了发展台阶,制定了实现职业目标的具体措施,这一活动有助于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发展的方向,为实现职业理想而拼搏。就业、创业教育是学生开启事业成功之门的钥匙。教学中,我不仅收集名人成功的案例,还十分注意收集中职生成功的案例,尤其是我们学校比较成功的毕业生案例来加强就业、创业教育。
2、渗透感恩教育,建立正确的荣辱观
劳动观念淡漠,不注重勤俭节约,行为自控能力差,自律性不强也是中职学生的特点,表现形式为:花钱无计划、奢侈浪费,还自诩为“日光族”;佩戴手饰、比吃穿、赶时髦;拉帮结伙称大哥。对此,德育课教学要以一定的活动为载体,创设育人的情境,营造育人的氛围,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受到撞击,行为得到锻炼。例如我利用班主任的身份,召开感恩母亲节主题班会、定期家访、制作感恩教育黑板报等;利用德育课堂,让学生观看感恩教育影片、布置感恩教育征文和绘画图片展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学生在感恩活动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实现情感共鸣,强化德育教育的效果。
3、严格行为规范,加深责任意识和集体观念
校园文化是一种软监督,行为规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形成良好职业道德的催化剂。学校要形成全校动员,齐抓共管,“学校以我为荣,校荣我也荣,我与学校共荣”的局面。我们可以告知学生,游子远行要入乡随俗,这样才能与人愉快相处,与环境和谐相处。进入校园,只要你能够遵守学校的行 为规范,你的环境适应能力就基本过关;进而学校可将学生环境适应能力作为就业推荐的一项重要指标。在管理上,学校应注重培养一支优秀高效、责任心强的学生干部队伍,利用信息化平台,对学生每天的学习及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4、进行思想认识大讨论,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他强调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德育教育来源于生活,理应回归生活。德育教育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既可以强化教育效果,也可以检验教育成效。倒如紧抓学生参加三月三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培养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团结协作精神、爱国爱社会爱家乡的情怀;在实验实习中,将团结协作、尊师敬师作为思想品德考核的重要指标;在顶岗实习、见习中,穿插以“爱岗敬业”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师徒同台,通过互动强化教育效果。
5.倡导健康生命、提高心理承受力,德育学科应当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健康观念
课堂上,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到底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标准是:健康应该是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品德状态良好的综合表现。健康是所有目标、理想、生活的根本保证,应提醒学生健康也是相对的,包括老师在内,都可以通过良好的行为习惯维持或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学校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叫树立 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 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健康的,哪些行为是不正确的、危害健康的;通过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改变行为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服务。比如,让学生知道,学校作息制度所定制的行为模式就是为了从根本上保证学 生的健康。在个案处理上,学校可以广泛发动党员、班主任,积极与习惯不良的学生结对子,有针对性的开展情绪稳定性训练、挫折承受力训练、动机持久性训练、相融合群性训练、开拓创造力训练等等,并形成交流笔记,由学生处、教学处、招生安置办共同研究,形成一套有针对性、可行的行为不良干预办法。
总之,德育学科教学任重而道远,其责任重于泰山!
一、德育课教学中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
大多数中职生特点是自卑心理重,自信心不足。又因社会中用人制度的改革不完善;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对接尚不吻合,学不为所用,市场不能有效消化人才,部分专业就业难以对口;社会对职业教育、职校学生存在偏见等等,致使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呈现出“异样”的特点:
1、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不少学生思想上不求进取,对前途悲观失望,认为上职中没有多大出息;学习上得过且过,目的不明,缺乏动力;职业理想模糊,职业目标不明,认为现在学的不一定将来有用,对学习没有兴趣,只想混个文凭;有的父母觉得孩子还小,在学校有老师管着就行,等等。突出表现为:意志消沉、无所事事、生活懒散、贪图安逸、今朝有酒今朝醉、谈恋爱、找对象、搞破坏等。
2、缺乏艰苦奋斗和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一些学生往往是有始无终,半途而废,使理想变成空想;部分学生劳动观念不强,过分讲究吃喝玩乐,不顾家庭经济实力,上课玩手机、听MP3盛行成疯;学习上不努力,存在厌学情绪,得过且过,迟到、早退、旷课、不按时完成作业成为家常便饭。
3、缺乏道德修养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有的学生是非不明、美丑不辨、善恶不分,缺乏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公德意识薄弱,缺乏正义感;有的学生职业道德意识不强,缺乏社会责任感。侧重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意志为出发点,不考虑行为后果,追求自我满足,有的甚至把个人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表现形式有:损坏公物、破坏环境、扰乱秩序、打架生非、抽烟酗酒、赌博、玩失踪等。
4、缺乏集体主义和法纪观念。学生集体观念、团队合作精神不强,人际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欠缺,遇事不能顾全大局,自由主义挑战我们的教育实效,班集体活动开展的难度越来越大。
5、缺乏无私奉献精神。一些学生价值取向发生偏差,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甚至“唯利是图”,轻视或无视班级整体利益和他人的正当利益,名利思想、权位思想和实用主义思想十分严重。
二、解决问题的主要对策
1、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
从新生入学,就要开展目标教育,上学期重点是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突出职业理想教育,下学期开展国家、省、市三级中职生职业生涯设计竞赛。这种活动使学生分析了就业环境,了解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明确了职业目标,构建了发展台阶,制定了实现职业目标的具体措施,这一活动有助于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发展的方向,为实现职业理想而拼搏。就业、创业教育是学生开启事业成功之门的钥匙。教学中,我不仅收集名人成功的案例,还十分注意收集中职生成功的案例,尤其是我们学校比较成功的毕业生案例来加强就业、创业教育。
2、渗透感恩教育,建立正确的荣辱观
劳动观念淡漠,不注重勤俭节约,行为自控能力差,自律性不强也是中职学生的特点,表现形式为:花钱无计划、奢侈浪费,还自诩为“日光族”;佩戴手饰、比吃穿、赶时髦;拉帮结伙称大哥。对此,德育课教学要以一定的活动为载体,创设育人的情境,营造育人的氛围,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受到撞击,行为得到锻炼。例如我利用班主任的身份,召开感恩母亲节主题班会、定期家访、制作感恩教育黑板报等;利用德育课堂,让学生观看感恩教育影片、布置感恩教育征文和绘画图片展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学生在感恩活动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实现情感共鸣,强化德育教育的效果。
3、严格行为规范,加深责任意识和集体观念
校园文化是一种软监督,行为规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形成良好职业道德的催化剂。学校要形成全校动员,齐抓共管,“学校以我为荣,校荣我也荣,我与学校共荣”的局面。我们可以告知学生,游子远行要入乡随俗,这样才能与人愉快相处,与环境和谐相处。进入校园,只要你能够遵守学校的行 为规范,你的环境适应能力就基本过关;进而学校可将学生环境适应能力作为就业推荐的一项重要指标。在管理上,学校应注重培养一支优秀高效、责任心强的学生干部队伍,利用信息化平台,对学生每天的学习及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4、进行思想认识大讨论,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他强调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德育教育来源于生活,理应回归生活。德育教育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既可以强化教育效果,也可以检验教育成效。倒如紧抓学生参加三月三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培养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团结协作精神、爱国爱社会爱家乡的情怀;在实验实习中,将团结协作、尊师敬师作为思想品德考核的重要指标;在顶岗实习、见习中,穿插以“爱岗敬业”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师徒同台,通过互动强化教育效果。
5.倡导健康生命、提高心理承受力,德育学科应当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健康观念
课堂上,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到底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标准是:健康应该是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品德状态良好的综合表现。健康是所有目标、理想、生活的根本保证,应提醒学生健康也是相对的,包括老师在内,都可以通过良好的行为习惯维持或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学校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叫树立 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 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健康的,哪些行为是不正确的、危害健康的;通过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改变行为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服务。比如,让学生知道,学校作息制度所定制的行为模式就是为了从根本上保证学 生的健康。在个案处理上,学校可以广泛发动党员、班主任,积极与习惯不良的学生结对子,有针对性的开展情绪稳定性训练、挫折承受力训练、动机持久性训练、相融合群性训练、开拓创造力训练等等,并形成交流笔记,由学生处、教学处、招生安置办共同研究,形成一套有针对性、可行的行为不良干预办法。
总之,德育学科教学任重而道远,其责任重于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