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诗”香满衣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lzw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绽放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优美凝练的文字是古诗的霓裳,曲径通幽的意境是古诗的韵味,真挚深厚的情感是古诗的精髓。古往今来,古诗慰藉、滋润了无数人的心灵。古诗更以其丰富的题材、深厚的情感陪伴着少年儿童的成长。本文尝试从系统积累古诗,初步培养诗情;情境感受,感悟古诗之蕴;创作运用,寄托古诗之情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感受古诗的情感美的能力。
  【关键词】古诗;积累;感受;创作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古诗有着悠久的历史,绽放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古往今来,古诗滋润无数人的心灵。古诗更以其丰富的题材、深厚的情感陪伴着少年儿童的成长。古诗之情,美在于充满韵律婉转,美在于淳朴温厚。
  一、系统积累古诗,初步培养诗情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1—6年级学生需要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附录中推荐了70首小学必背的优秀诗文。然而,学生背诵这些诗文,大部分是被动应考、反复机械地背诵,记忆零散,没有理解诗意以及古诗传达的思想感情。那么,既要达到《课标》要求,又要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学习古诗,感受古诗的情感,首要是积累各种题材的古诗。
  (一)反复吟诵,促进积累
  叶圣陶先生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还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生受用不尽。”
  古诗注重押韵,每一句都很有音乐美,通过吟诵,学生初步积累古诗,把古诗的情感融入自己的生活。
  (二)归类揣摩,拓展积累
  系统积累各种题材的古诗,能够让学生从不同的古诗接触各种的情感。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积累了不少的古诗以及一定的生活经验,可以更深刻地表达情感和感受。古诗按内容分类,不同的朝代有着各自的时代情感,四季的景色浓缩了诗人各异的情感,不同的诗人有着不同的人生际遇。古诗是一个充满情感的小天地,有思念之深切,有重逢之喜悦。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分类去感受各种的情感,并进行主题的延伸,例如“悄悄地我走了”,关于离别之情,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走进这个充满情感的小天地。
  二、情境感受,感悟古诗之蕴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有特定作用。而古诗最突出的特点是情境的美。在教学中坚持采用情境教学法,不仅可以活跃古诗教学课堂,还能更好地触动学生的感情。
  学生感受父母养育关怀之情,教师组织学生自主编排古诗情景剧,以《游子吟》为例:
  第一幕:
  时间:一个寂静的夜晚。
  地点:孟郊的家中。
  人物:孟郊、母亲。
  夜色交织天空,简陋的屋子,微弱的灯光,孟郊读书,孟母为子缝衣,环境渲染温馨的母子画面。
  第二幕:
  孟郊:娘,夜深了,您早點休息吧!
  孟母:天气寒冷,你穿上娘做的棉衣,就不会这么冷。
  孟郊:娘,您年纪大了,不能再这样操劳了,需要多歇息。
  孟母:儿呀,你即将出行,娘一定要把这衣裳缝好了给你带 上啊!
  母子深情交谈,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与不辞辛苦,也表现了儿子的孝心。
  第三幕:
  孟母(伤心地擦拭眼泪):儿啊,你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娘多么盼望你能早日回家。
  孟郊(流着泪水):娘,儿知道,您要保重啊!
  满满的离别之情和关怀!此情此景,牵引着学生内心的情感。
  三、创作运用,寄托古诗之情
  古诗短小而句句精华,所营造的意境充满艺术感染力,充满想象的空间。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把所学到的古诗经过吟诵积累以及情境再现的深刻感受,学生在此基础上发挥联想,灵活创作运用,激发学生把所学的古诗进行改编,续编故事以及诗画展示,在创作过程表达内心的古诗之情。
  把古诗与散文共读,让学生感受古今的父爱母爱从未改变。母亲对孩子的爱,诗人对母亲的思念,是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情景。而现当代也从未停止的文学主题——母爱,出现在课本的有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文章里充满了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怀念。同时,我们与学生共同拓展阅读季羡林先生的《永久的悔》,在朴实的文字里蕴含着深厚的母爱。
  经过一系列的同主题的古诗与散文共读,学生内心充满了感想,那么在此情此景,教师可以播放着优美的轻音乐,让学生思考着把满腔的感情流于笔尖,化作一封封写给父母的感恩的信,把古诗的感恩情怀寄予伟大的父亲母亲。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中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古诗充满智慧和人生哲理,深厚的情感蕴含于淡淡的文字,却足以让人为之动容。重温古诗,不仅仅看到古诗的文字美,意境美,更应该看到古诗的情感美,美在充满韵味。弄“诗”香满衣,一首首的古诗,让情感之美得到传承,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滋润。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有效的朗读指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感受语文内涵,达到情感、语感、乐感  的统一,从而提升语文学习成效。为此,本文结合人教部编版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实例,具体分析怎样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有效的朗读指导。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朗读指导;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创设朗读情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在信息技术社会背景下,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是当前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同时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语文教学改革创新的主要工具是提升语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但是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基于这一背景,首先阐述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然后分析现代信
【摘要】作业电子化是个好事,方便老师,方便学生。电子作业的形式在今后的教学中是一个发展趋势,并且利大于弊,但需要把握住一个度。电脑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工具,老师要求学生掌握电脑的操作,学会通过网络查找信息,这样的做法值得鼓励。但是,在传统教学方式向现代教学方式过渡过程中,教师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时,要特别注意如何使用,不能只顾着快捷、方便,而忽略了其他方面。  【关键词】电子化;作业;利弊  【中图分
【摘要】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上有了很大的改变。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阶段的重要任务。老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探寻新的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
【摘要】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愉悦学生身心,促进学生学习,并建构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彰显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诗歌的文学价值、社会价值以及历史价值,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这也是对诗歌的深度学习和深度教学目标的追求。  【关键词】体验;彰显;比较分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
【摘要】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创造口语训练良好氛围,培养学生口语训练的浓厚兴趣,采用灵活多样的口语训练  方法,就能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汉语文课教学;转变观念;有效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 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在语文教学过
【摘要】现在小学作文教学越来越重要,高年级作文教学应受到重视,现在高年级作文教学也出现了许多教学研究方法,同时也会 有许多相关研究产生。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国内关于作文教学的相关研究  (一)关于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内涵相关研究  1. 作文教学的内涵  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
淮安本土文化引入中职语文  【摘要】淮安本土文化引入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是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于2016年12月开题研究。经过笔者一年多的教学实践研究,学生对淮安本土文化中的运河文化、名人文化、淮扬菜文化由知之甚少而变得知之较多;语文学习的兴趣大大提升,各方面的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可喜的,但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文章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相应的
【摘要】《月光曲》主要讲了音乐家贝多芬和盲姑娘兄妹之间的故事;《瑞雪图》写的是干旱已久的土地终于盼来了一场大雪,描绘了大雪的景象以及人们欢乐的心情。本文将重点解析《月光曲》和《瑞雪图》的景物写作技巧。  【关键词】写作技巧;景物描写;《月光曲》;《瑞雪图》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在上一篇文章中,以《走月亮》和《草原》为例,谈了景物类作文的写作技巧,调动感官和具体生动。在这篇
【摘要】现代小学教育中教学形式多样化,其中看图写话使学生从无话可说到有话可写,成为小学生训练作文写作的第一步骤。看图写话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感官认知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看图写话的过程中,逐渐累积学生的语言词汇量。本文探讨了小学低段教育中,将看图写话和绘本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研究策略,并有效地开展绘本教学蕴含的潜质,以便更好地进行看图写话的教学工作,丰富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形式。  【关键词】绘本;看图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