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出版“走出去”的目标及路径

来源 :现代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fpe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术出版“走出去”是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抓手。作为学术出版的主力军,大学出版社应主动适应学术出版转型,建设学术成果走向世界的“桥头堡”,实现有品牌、有实力、有地位、可持续发展的学术出版发展目标。合作出版是学术出版“走出去”的一个切实可行的借力方式;数字出版是另外一种极佳的可选择的走出去路径。
  关键词:学术出版;“走出去”;目标;路径
  一、学术出版“走出去”的意义与目标
  当前,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成为我国一批重点大学的首要任务,而学术出版“走出去”是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抓手。“走出去”是学术出版议题的应有之义,只有“走出去”,才能被全球科学共同体成员所阅读、参考、引用、讨论或者质疑,才能提升作者和大学在国际科学界的学术地位,彰显中国的学术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的环境已今非昔比。经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积累,我国的经济实力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某些领域的科学技术水平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能用英文写作的中国学者越来越多,我们的学术出版也已跨越了单向引进的阶段,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
  在学术出版“走出去”的过程中,作为学术出版的主力军,大学出版社应主动适应学术出版转型,建设学术成果走向世界的“桥头堡”。大学出版社只有走向国际,搭建学术出版国际化平台,广泛传播中国学者的优秀成果,增强国家的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才能切实提升学术出版的影响力,实现有品牌、有实力、有地位、可持续发展的学术出版发展目标。第一是有品牌。未来中国的学术出版,将形成若干在世界范围内有较高学术声誉和公信力的品牌,成为文化厚重、大师云集、令人向往的文化殿堂,掌握与中国学术成果相匹配的学术话语权。第二是有实力。未来中国的学术出版将会出现若干实力雄厚的现代化出版传媒集团,深度参与国际出版业的激烈竞争。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同时学术出版开始与数字出版、版权贸易嫁接,使得学术出版的盈利能力逐步提升。这是难能可贵的现象,为中国学术出版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也让我们对学术出版的前景有了更美好的期待。第三是有地位。未来中国的学术出版,在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方面将发挥更关键的作用,在整个文化界将拥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会得到国家更大程度的重视。第四是可持续发展。学术出版的最高境界是后继有人,随着品牌效应的凸显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从业人员收入会更加体面,社会地位逐步提升,学术出版这个职业将成为“金饭碗”,学术出版社也会成为令人向往、人才集聚的文化机构。
  要实现上述目标,只靠丰富的学术出版资源是不够的,关键是大学出版人的文化担当、社会责任、敬业精神、学术判断、策划能力、编辑水平、品牌意识,以及发现“走出去”的最佳路径。唯有如此,大学出版社才可能实现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的高品质、原创性、规模化、规范性,才能实现走向世界的目标。
  二、学术出版“走出去”的路径选择
  1.合作出版“走出去”
  合作出版是学术出版“走出去”的一个切实可行的借力方式。与不同专业出版领域具有较高市场影响力的国际出版集团合作,共同策划选题,共同制订并执行出版计划,利用其对国际图书市场的深度把握、成熟营销技术和广泛销售渠道,可将中国图书快速、规模化地输送到国际图书市场上去。我国以往的学术著作主要用中文出版,在我国大陆发行,导致很多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不能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其国际影响力与著作本身的学术价值并不相称。与国际出版集团合作出版英文版中国学术专著,能迅速提升中国学术及学术出版的国际影响力。
  国内已有一些大学出版社在合作出版方面有所尝试,并有所突破。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上海交大社”)做出的一系列有益尝试取得了显著成果,“以精品为带动,以学术为依托,以国际主流出版商为合作伙伴”,其经验值得借鉴和分析。上海交大社与爱思唯尔出版集团、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剑桥大学出版社、圣智学习集团、德古意特出版社等欧美主流出版机构通力合作,联合出版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原创英文版学术著作,包括《江泽民学术著作系列》《钱学森文集(1938~1956海外学术文献)》、“大飞机出版工程”、《光物理研究前沿系列》《中国工程技术前沿系列》《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东京审判:中国的记忆与观点》《盲信号处理》《基于质量的网络内容传输》等英文版科技专著。其中,上海交大社与剑桥大学出版社签约合作出版的《东京审判:中国的记忆与观点》列入“剑桥中国文库”;与施普林格出版集团联合出版的《中国工程技术前沿系列》已签约近20种学术著作;由中科院院士、上海交大校长张杰担任总主编的《光物理研究前沿系列》中文书稿还在撰写中,全部8种英文版版权已经被著名的德古意特出版社购买。
  通过合作出版模式,上海交大社年版权输出数量达到50余种,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这些出版项目对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为相关领域科研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智力支持,形成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大飞机出版工程”还被誉为“出版为国家科技发展服务的典范”。这些项目都是学术出版“走出去”的实践成果。另外,中国外文局与耶鲁大学出版社合作推出《中国文化与文明》丛书等,也是借力国际知名出版公司推动自身版权输出的范例。
  2.数字出版“走出去”
  数字出版是另外一种极佳的可选择的“走出去”路径。数字化是传统出版社在21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但却是学术出版迅捷传播的最大福音。学术出版的数字化传播主要表现在学术著作数字化形式的出版、专业数据库的建设以数字化的营销。一些出版商已打破传统图书的概念,进而构建数字出版“走出去”的传播平台。数字出版具有容量大、便于搜索和更新等特点,契合了现代学术出版的要求和专业人士的使用偏好,逐步推动了学术出版的形式创新和价值提升。
  上海交大社一直十分关注数字化、国际化转型的问题,提出“数字出版是专业出版的表兄弟”,实施“出版+项目”、“出版+评价”等新的出版理念。目前,上海交大社的数字出版已颇具规模,依托上海交大的优秀科研资源建设了各类数据库,积极探索业态数字化与专业规模化相融合的模式,其“科技文献双语语料库教学平台”获得了上海市科委数字出版项目资助;与上海交大医学院、图书馆等单位合作开发了新的数字出版项目;“超声医学影像资源数据库”“东京审判数据资料库”等项目,都逐步实现了学术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成功嫁接,并正积极探索数字出版“走出去”平台的构建。
  学术出版“走出去”折射出中国学术出版和大学出版的无限生命力,反映了中国学术出版的目标和责任。就当前国内外的发展环境来说,学术出版走出去还面临着巨大挑战,前路漫漫,还需拓展巨大空间,因此一定要有韧劲和耐心,坚定走学术出版之路,坚定学术出版“走出去”的选择与信心。
  (陈杉杉,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合作发展部主任、编辑)
其他文献
摘要:基于龙源期刊近10年的TOP100海外付费数字阅读排行榜数据,可以发现海外付费读者的阅读偏好为聚焦品牌期刊、阅读兴趣呈现多元化态势、留恋过刊旧文。对于期刊内容提供者来说,强调内容质量、凸显用户需求驱动、强化服务型出版模式是立于不败之地的金规玉律。  关键词:龙源期刊;数字期刊;阅读偏好;付费阅读  全球化的数字化浪潮催生了各种数字终端、数字化产品和数字传播平台,形成了各类数字阅读新市场。龙源
期刊
2007年1月5日,由牛津大学出版社授权在中国大陆出版的全球规模最大的英汉双解词典——《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出版发行。2013年6月2日,《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第二版出版发行。该项目早在2001年即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启动,历时六个寒暑,耗资数百万元,成功推出首版。第二版的修订工作从第一版出版不久即着手进行,同样历时六年,同样付出了巨大而艰辛的努力。辞书编纂出版是外语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将大
期刊
摘要: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延伸后,出版与传媒的边界越来越模糊,随着出版转型的深入,传统编辑身份不再清晰。传统出版提供了一种编辑优先的模式,这种模式更多表现为财务支持。出版项目风险投资观下,对编辑的财务优先支持应向项目财务优先转变,从风险投资视角看待项目运作全过程。这将使得财务管理更趋规范,也便于将出版企业置于现代公司治理框架下进行文化项目运作、财务控制和绩效评估。  关键词:编辑身份;财务支持;
期刊
摘要:以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为例,介绍了如何通过绩效考核体制改革来缓解编辑、发行矛盾,提升图书产品的市场命中率。  关键词:编发矛盾;绩效考核  2010年,原新闻出版总署要求除少数几家出版社保留事业单位体制外,其他出版社一律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维持原有的优势和地位,编辑和发行的职能都与传统意义上有所不同。现在的编辑,已不再坐等来稿上门、凭自己的学识和文字功底“为人作嫁衣”,而是改做
期刊
笔者曾于近期有幸到位于英国牛津的爱思唯尔接受了科技图书编辑出版培训。爱思唯尔为笔者量身定制了丰富、紧凑的培训安排,使笔者得以与编辑、市场、期刊、版权、印制等部门的十几位员工进行了多方面的学习和讨论,还参加了选题论证会,受益匪浅。  爱思唯尔科技图书出版的实际经验证明,学术和专业出版不但是能够盈利的,而且其利润率还可以较高。以爱思唯尔与国内某出版社合作出版的一本学术专著CW为例,该书国内版的主要着眼
期刊
摘要:专业出版社立足自身传统与特色,从文化、历史、艺术、美学等人文视角介入建筑类图书出版,不仅形成了新的建筑图书板块,而且为其他专业出版社开发大众图书提供了有益思考。  关键词:专业出版社;大众图书;建筑  近年来,随着出版业持续而深入的变革,不少专业出版社在原来的专业图书出版领域之外,开始涉足大众图书出版。这些贴近市场、贴近读者的大众图书,不仅丰富了专业社的图书品种,而且逐渐成长为其新的利润增长
期刊
摘要:在百度文库等网络服务商著作权侵权纠纷中,“避风港”规则的适用性始终是学界和司法实践中争议的焦点。我国相关法律条款的规定并没有完整、准确地体现“避风港”规则,致使网络服务商著作权侵权纠纷当事双方的利益难以平衡。只有在认识“避风港”规则的合作导向、把握数字出版媒介特性的基础上理解和调整相关法律,才能够有效防范、解决网络服务商著作权侵权纠纷。  关键词:“避风港”规则;网络服务提供者;适用法律  
期刊
在新中国图书评论发展史上,涌现出了许多知名的图书评论家。1988年9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筹备会上,“大家公认萧乾、李锐、周振甫、舒芜、戴文葆、吴道弘、沈昌文、徐召勋为书评专家,从此,结束了在我国找不到、推荐不出书评专家的历史”。①这几位书评专家中,萧乾、周振甫、舒芜、戴文葆已相继去世。健在的几位仍关心出版工作,并积极进行有关图书评论的写作。其中吴道弘在图书评论这块园地一直辛勤耕耘
期刊
1937年1月1日,就在大型综合性文摘刊物《文摘》创刊号面世的同一天,开明书店在《申报》上作了《月报》创刊与预定的广告。广告词是这么说的:“现代生活的诸方面,人类活动的诸形相,政治社会的新趋势,学术文化的新潮流,在这里面是应有尽有,无所不包。看了《月报》好比看了所有的日报,因为它把各种日报重要的新闻,都编成正确而有系统的情报了;看了《月报》不必再看其他的杂志,因为全世界杂志文字的精华,都已精选搜集
期刊
《晚晴集——曾敏之记述的人物沧桑》(署为金城出版社2008年1月版)是一本好书。作者曾敏之是著名的作家、报人,曾任职于《大公报》和香港《文汇报》,并在暨南大学任教。他经历丰富,交游广泛,勤于笔耕,写下了大量人物通讯、专访和回忆文章。收在《晚晴集》中的文字,大多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其中一些篇目颇具史料价值。  可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出好,原因是编校方面的失误太多,多得令人难以卒读,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