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遍读之劳,有综览之益

来源 :现代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kw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7年1月1日,就在大型综合性文摘刊物《文摘》创刊号面世的同一天,开明书店在《申报》上作了《月报》创刊与预定的广告。广告词是这么说的:“现代生活的诸方面,人类活动的诸形相,政治社会的新趋势,学术文化的新潮流,在这里面是应有尽有,无所不包。看了《月报》好比看了所有的日报,因为它把各种日报重要的新闻,都编成正确而有系统的情报了;看了《月报》不必再看其他的杂志,因为全世界杂志文字的精华,都已精选搜集在这里面了;看了《月报》你不愁不懂得外国文,因为所有外国报章杂志的重要文字,都在这里译成明白清浅的中国文了。预定全年二元五角,零售每册二角五分。一月十五日创刊。”这则广告除了告知刊物的创刊日期及售价信息外,主要阐明了刊物三个方面的性质和特点。其一,这是一本文摘性质的刊物,既聚合日报消息,又精选杂志文章,虽然它没有文摘之名,也没有像《文摘》那样明确打出“杂志之杂志”的旗号;其二,这是一本反映社会文化动态全貌的杂志,包罗各科,综合万有,也与《文摘》一样,同属于综合性的大型月刊;其三,这是一本兼具国际视野的文摘刊物,摘选文章范围涵盖国外报刊,并专门请人译成中文。而《文摘》创刊号《发刊词》中则明确说“翻译文字暂时不收”。
  一、因应学科专业细分的知识需要
  对于一月之内,上海接连出现的两种大型的综合性文摘杂志,社会各界不觉其重复,反而给予了众多好评,对于这些评论,两家刊物都注意收罗,并汇刊在自家杂志上,以作自我宣传。《文摘》第3期汇录的《文摘》相关评论计10篇①,《月报》第2期汇录的《月报》相关评论计5篇②,均从上海等各大报纸上转载而来,如《立报》《大美晚报》《大晚报》《社会日报》《申报》《上海日报(日文)》《新闻报》《时事新报》等。期刊中亦见有类似的刊评和介绍文字。《图书展望》第2卷第5期上的《介绍〈月报〉与〈文摘〉》一文,则将这两本杂志并置一处,论述了目前一般求学者在广博与专精难以兼顾的背景下,综合文摘刊物存在的时代需求与知识价值。作者写道:“二三年来,中国杂志的出版,不下千余种,人称比年为‘杂志年’。杂志的好处:范围广泛,内容新颖,价格低廉。但使为求专精的话,则除专门书籍外,只看杂志三五种乃至一两种即是。若使为求广泛的话,仅以本馆杂志室所陈列的而论,已有四百余种之多,再加以外国文的杂志,又不下百余种,若为博览,实为不可能的事。惟一概弃绝,又非合普通认识之道,所以这两种杂志,便是适应而补充此等需要的,代价无多,而对于新知旧闻,凡百学科,皆有简劲的撮要和介绍,使我们人手一编,便有纵览百册之感,对时间和精力,为莫大的节省。”
  《图书展望》是浙江图书馆主办的一份读书类杂志。该文作者絜非,从其行文语气中判断,也应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其常年与书刊为伍的职业,应比一般读者,对于杂志近几年的勃兴,有更切实的感知和认识。从某种程度上说,1937年年初,在中国出现了《月报》和《文摘》这样类似于美国《读者文摘》(Reader’s Digest)的杂志,其共享的知识时代背景,则是那个年代知识的专业化及细分化,已然让一般读书人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到了如庄子所言的“以有涯之生,逐无涯之知,殆矣”的地步。至于杂志的一时风起云涌,乃是其表征而已。
  严格说来,不论开明书店出版的《月报》,还是黎明书局发行的《文摘》,都不能算是以趣味为主的读物,知识价值、信息价值、资料价值才是这两大刊物共同的核心编辑诉求。“创办这么一个刊物,把国内外的一切意见、主张、创作、感想、新闻、报道、图画、歌曲、地图、统计表等,都经过一番选择剪裁,搜集在一本册子里。为的是每个月发行一次,所以就简称《月报》。”“现在我们立意要使《月报》变成一个文化的苗圃,作品的展览会,定期刊物的样子间。这又好比是一个植物园,寒带、温带、热带所出产的无数的奇花异草都在这里面栽植着,但尽是些精选的品种,纯粹的标本,却不让一根杂草生长着,这样对于矫正文化界单调、紊乱、不平均发展这三个倾向,应该多少有点效果吧。”这是《月报》编者在创刊号中,特地标明的“发行的旨趣和我们努力的目标”。③《文摘》编者也宣称,不抛弃“书生”的态度,对学术的文章不能割爱。④
  在这样一个堪称宏大的文化目标下,来摘编这样一本广采博收的综合杂志,显然是一个任务繁难的工作,“既须搜集完备,又须选择适当,更须摘写忠实,而尤须人手够用,所以,不是小规模的同人杂志社所能举办。”⑤文摘社所依托的资源,是以孙寒冰为首的复旦大学师生力量,创刊号便“集合了一百多人,来干选文、编写、分类、排次、校对的工作,附带地还设计封面、做广告、发通讯”⑥;而月报社则以开明书店为强力后盾,由开明书店编辑所所长夏丏尊挂名月报社社长,胡愈之挂帅组成专家编辑团队,采用分栏目编辑的方式,既合作,又分工,共同完成。《月报》各栏目约定的专家分别是:政治栏编辑胡愈之,经济栏编辑孙怀仁,社会栏编辑邵宗汉,学术栏编辑胡仲持,文艺栏编辑叶圣陶。⑦
  对于这样两本都用了心力的杂志,作者絜非给出的建议是,读者“不凡可以同时兼收”。因为,一方面两刊所选文字,重复者很少;另一方面两刊各有优长,恰可互为补充。在絜非看来,《文摘》“分类綦杂,容对读者兴趣,更多提撕”,然而《月报》内容编制的规整,则明显要佳于《文摘》。⑧确实,《月报》从一开始,就有周密的栏目编排及内容设计。分栏编辑中的胡愈之、胡仲持、叶圣陶,都是资深编辑出版人,尤其胡愈之,长于编辑出版规划,堪称设计高手。当初《世界知识》杂志和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他都予以协助,多有谋划与主张,兼之他长期浸染于大型刊物《东方杂志》的编辑工作,使他对综合性刊物的性质与特点,有切身地体会与认知。由胡愈之来主导编辑《月报》,合作对象又是向来出版一点也不马虎的开明书店,所以才能做到“不出则罢,要出一种新杂志,一定要有文化的价值,而且和人家所出的,完全不同”。⑨《月报》的创新,且不说“选”得质量如何,就“编”的体例而言,确是前所未见的新式样,杂中有专,专中有杂,在内在逻辑结构的多元与统一上,深得综合性文摘之妙谛,可谓高手笔。   二、体例编排的延展与纵深
  关于《月报》的编排体例,或可将之比作一本结构谨严的著作。书前有导论,书中有正文章节,书尾有后记。书前“导论”部分,对应于《月报》开篇栏“这一月”,点明该月发生的热点问题、焦点话题和重点议题,既有当月事件罗列,又有编者观点评论,在夹叙夹议之中,一来用以交待栏目内所选文章,皆有所本,诚为精挑细选的“杂志”,而非随手拈来的“杂凑”;二来可以凝练题眼,使各分栏的专题特辑,有其名目上的因由,和立意上的自觉,亦不无导读导向之功能。书中有“正文”五章,互为主题独立,对应于《月报》五个栏目,分别不同门类,先政治栏,次经济栏,次社会栏,次学术栏,文艺栏殿后。书中各章均分两节,对应于《月报》各栏中不同体裁形式的两块内容,一是《月报》所称谓的“情报”部分,相当于时事撮要,又相当于一月内各报刊资讯大盘点,通过集纳分梳材料,整合序化信息,以使读者无须遍读之劳,却坐收综览之益。二是选文的部分,相当于时文选萃,又因某些专题特辑的集中编排,而使各种观点、意见和主张,荟萃在一起,通过呈现不同立场的交锋,为读者观察事件,提供更多的视角,更丰富的观点,和更客观系统的知识。据编者云,选文的原则有三点:“(1)《月报》注重搜辑比较实际的材料,不登载空议论;(2)我们认为报章杂志文勉强节短以后,不免失去原作的真面目,等于断章取义,所以非十分必要,一律选载全文⑩;(3)选材特别注意时间性和现实性。”书尾的“后记”,对应于《月报》的“最后之页”,约为两部分内容,一是增加读者趣味的部分,如“珂思摩斯室读报札记”和“说说笑笑”;一是与读者交流的部分,如“读者信箱”、“读者意见表”等。书中有插图,对应于《月刊》中的各种漫画、雕刻、油画、写真等,其用意在于轻松化阅读,兴趣化阅读,同时避免因文字过多,而给读者带去单一感和滞重感。
  通过构筑栏目块状对应的平行结构,使《月报》在知识面的延展性上有了规律可循,“面面俱到”而不“紊乱”。又通过纵深化的层级设计,使得《月报》在知识点的脉络性上有了清晰类属关系,“井井有条”而不“零散”。以《月报》第3期为例,各栏“情报”文字,总计多达十万余字,得益于多至五级的细目分类,才使方方面面的消息得到了恰当的文本归置。且以“政治栏·情报”举例,看其层级关系。“政治栏”属一级类目;“政治情报(二月)”属二级类目;“政治情报·(甲)中国之部”、“政治情报·(乙)外国之部”属三级类目;“中国之部·三中全会”、“中国之部·西安事变善后”等属于四级类目;“西安事变善后·二二事变”、“西安事变善后·中央军入陕”等属于五级类目。对于这样的层级分类,月报社很是自得,在1937年3月19日《申报》上刊登的“《月报》第三期出版”广告中,也自称为“特创分类方法”。这样堪称完备的编排体例,后来被《文摘》有所选择地借鉴,如增加“特辑”,强调问题分类,以及添加插图等等。
  三、内容重构与价值表达
  文摘作为一种寄生刊物,虽然从总的来说,其质量好坏,必然地受制于当时所选杂志母体的整体水平状况,但一份选编上乘的文摘杂志,它通过知识信息空间的二次重构与转换,会使原文本文献中的知识产生增值价值。《月报》于此即有所贡献,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通过结构化处理和序化各报刊消息,使零碎的知识信息,变得系统完整,各栏“情报”是也。第二,通过集束不同观点文章,使一家之言在多元表达的参照下,触发出新的理解视角与解释元素,各栏“特辑”是也。第三,即便如《月报》这样的综合性文摘,也不可能真的做到如它广告所言的“宇宙之大苍蝇之微无所不包”,必然要有所择弃,正是在有关主题内容的选择中,蕴含着编辑者的立场和追求,弥补了文摘杂志在表达自己声音方面的短板。举例如“言论自由”主题,各期“政治情报”中都设立了“言论出版与民众运动”类目,第3期《月报》还做了一个特辑“南北报纸论言论自由”,共收录了《朝报》《中华日报》《天津大公报》《天津益世报》《立报》上的五篇文章。相信“言论自由”的主题,当是编者的有心之设与专门拣择出来的突出强调。第四,《月报》不仅做“情报”的“消息汇”,也不仅做“特辑”的“观点汇”,还做于学术研究极有价值的“资料汇”。这一点,尤其成为《月报》各期经济栏的重点。第3期经济栏还专门做了一个“民国二十五年中国经济特辑(特稿)”,包括金融方面的统计资料5种,贸易方面的统计资料6种,物价方面的统计资料4种,生产及工商方面的统计资料3种,共18种。编者在本期《这一月》中这样写道:“中国经济特辑所搜集的材料,却是编者费去了很大努力得来,而且各项统计,都是经过重编及补充的。虽然有些读者看见了数字会头痛,但是我们认为拿整理过的统计材料,经常供给一般参考,这是《月报》的主要任务之一。这任务我们是不能放弃的。”
  《月报》没有像《文摘》那样,在自家的杂志上公布其销售火热的情况,但《月报》之受读者欢迎,则是肯定的。《月报》共出版了7期,其最终停刊,乃因抗战的全面爆发而不得已。1937年11月11日的《申报》上,刊登了一篇署名“槐青”写的文章《抗战以来的文化街头》,作者不无唏嘘地写道:“开明与世界两书局,整个的印刷工场,都陷于敌人的战区里,损失都很重大。开明书店的《中学生》和《新少年》等杂志,至今不能复刊,即与《文摘》分庭抗礼而最受读者欢迎的《月报》,也只得暂时停刊了。”同样惋惜的还有《月报》文艺栏编辑叶圣陶。1938年1月25日,叶圣陶在汉口,致顾均正信:“此间书摊头看看,薄薄的杂志很多,皆匆促写成,语多一律,毫无看头。一般读者颇牵记《月报》,无奈《月报》无法应读者之热望矣。以‘文摘’名者有三种之多,选来选去,无非这几篇东西,自编自译稿简直一篇都没有。”1939年1月30日,叶圣陶在四川乐山武汉大学,致王伯祥信:“学生来者转可多谈,且无回拜之烦,意颇乐之。其中阅《中学生》杂志者不少……。而怀念《新少年》及《月报》者,亦颇有其人。附笔奉告,亦使诸翁知外间对于开明有甚深之友情也。”出版家范用在《忘不了愈之先生,忘不了〈月报〉》一文中,曾经深情地写道:“感谢这本刊物把一个15岁的少年引进了一个新的天地,大大拓展了我的思想领域和知识领域,从此体会到文摘杂志的好处。”1949年11月《新华月报》创刊,胡愈之已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总署署长,在公务繁忙之余,依然热心担任该刊的主编。参与其出版工作的范用说,《新华月报》开首几年,从内容到编排,还可以看到《月报》的轨迹。后来《新华月报》一分为二,分别出版文献版和文摘版。而今影响巨大的《新华文摘》,就是这样脱胎而来的。
其他文献
隅人是一位资深的出版工作者、出版管理者。  我在二十余岁认识他的时候,他就在做出版,今天他的所为是出版管理。三十多年过去了,对出版工作的用心和理解,对出版管理的深钻和把握,对出版政策的阐释和疏导,对出版趋势的研究和探求,隅人得天独厚,知根知底,娴熟而老道。  中国出版业处在一个转变阶段,这一时期要求出版意识到自己是商品,当有市场份额,然而又不能成为脱缰之马,思想活动必须在一定的向度上。实现出版内容
期刊
摘要:媒体融合时代出现的网络图书、手持阅读器、跨媒体图书,使传统的学术出版面临生存式危机,而数字化转型时期的英国大学出版社积极应对新变化走出困境,给了我们诸多启示。我国的学术出版必须而且可以利用媒体融合的丰富手段发挥自己的优势,树立专业自信、品质自信、盈利自信,实现从内容生产到传播渠道再到盈利模式的真正变革。  关键词:媒体融合;学术出版;出版自信  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媒体的发行量、收视率等不断下
期刊
摘要:基于龙源期刊近10年的TOP100海外付费数字阅读排行榜数据,可以发现海外付费读者的阅读偏好为聚焦品牌期刊、阅读兴趣呈现多元化态势、留恋过刊旧文。对于期刊内容提供者来说,强调内容质量、凸显用户需求驱动、强化服务型出版模式是立于不败之地的金规玉律。  关键词:龙源期刊;数字期刊;阅读偏好;付费阅读  全球化的数字化浪潮催生了各种数字终端、数字化产品和数字传播平台,形成了各类数字阅读新市场。龙源
期刊
2007年1月5日,由牛津大学出版社授权在中国大陆出版的全球规模最大的英汉双解词典——《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出版发行。2013年6月2日,《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第二版出版发行。该项目早在2001年即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启动,历时六个寒暑,耗资数百万元,成功推出首版。第二版的修订工作从第一版出版不久即着手进行,同样历时六年,同样付出了巨大而艰辛的努力。辞书编纂出版是外语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将大
期刊
摘要: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延伸后,出版与传媒的边界越来越模糊,随着出版转型的深入,传统编辑身份不再清晰。传统出版提供了一种编辑优先的模式,这种模式更多表现为财务支持。出版项目风险投资观下,对编辑的财务优先支持应向项目财务优先转变,从风险投资视角看待项目运作全过程。这将使得财务管理更趋规范,也便于将出版企业置于现代公司治理框架下进行文化项目运作、财务控制和绩效评估。  关键词:编辑身份;财务支持;
期刊
摘要:以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为例,介绍了如何通过绩效考核体制改革来缓解编辑、发行矛盾,提升图书产品的市场命中率。  关键词:编发矛盾;绩效考核  2010年,原新闻出版总署要求除少数几家出版社保留事业单位体制外,其他出版社一律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维持原有的优势和地位,编辑和发行的职能都与传统意义上有所不同。现在的编辑,已不再坐等来稿上门、凭自己的学识和文字功底“为人作嫁衣”,而是改做
期刊
笔者曾于近期有幸到位于英国牛津的爱思唯尔接受了科技图书编辑出版培训。爱思唯尔为笔者量身定制了丰富、紧凑的培训安排,使笔者得以与编辑、市场、期刊、版权、印制等部门的十几位员工进行了多方面的学习和讨论,还参加了选题论证会,受益匪浅。  爱思唯尔科技图书出版的实际经验证明,学术和专业出版不但是能够盈利的,而且其利润率还可以较高。以爱思唯尔与国内某出版社合作出版的一本学术专著CW为例,该书国内版的主要着眼
期刊
摘要:专业出版社立足自身传统与特色,从文化、历史、艺术、美学等人文视角介入建筑类图书出版,不仅形成了新的建筑图书板块,而且为其他专业出版社开发大众图书提供了有益思考。  关键词:专业出版社;大众图书;建筑  近年来,随着出版业持续而深入的变革,不少专业出版社在原来的专业图书出版领域之外,开始涉足大众图书出版。这些贴近市场、贴近读者的大众图书,不仅丰富了专业社的图书品种,而且逐渐成长为其新的利润增长
期刊
摘要:在百度文库等网络服务商著作权侵权纠纷中,“避风港”规则的适用性始终是学界和司法实践中争议的焦点。我国相关法律条款的规定并没有完整、准确地体现“避风港”规则,致使网络服务商著作权侵权纠纷当事双方的利益难以平衡。只有在认识“避风港”规则的合作导向、把握数字出版媒介特性的基础上理解和调整相关法律,才能够有效防范、解决网络服务商著作权侵权纠纷。  关键词:“避风港”规则;网络服务提供者;适用法律  
期刊
在新中国图书评论发展史上,涌现出了许多知名的图书评论家。1988年9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筹备会上,“大家公认萧乾、李锐、周振甫、舒芜、戴文葆、吴道弘、沈昌文、徐召勋为书评专家,从此,结束了在我国找不到、推荐不出书评专家的历史”。①这几位书评专家中,萧乾、周振甫、舒芜、戴文葆已相继去世。健在的几位仍关心出版工作,并积极进行有关图书评论的写作。其中吴道弘在图书评论这块园地一直辛勤耕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