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最具“问题意识”的题材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o20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幻创作是“用幻想艺术的形式,表现科学技术远景或者社会发展对人类影响甚至是对现实的隐喻”。正如香港科普科幻作家李伟才博士在《科幻,后现代,后人类》中所言,在科幻作品中可以幻想人类真实的未来。在朱迪丝·布里尔斯看来,“科幻小说是一种‘推测小说’,其目的是通过投射、推断、类比、假设和论证等方式来探索、发现和了解宇宙、人和现实的本质。”这就是说,科幻作品虽源自幻想,对现在未知事物、科技发展的描写。但是,它又扎根于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优秀的科幻作品从来就没有脱离现实,反而是借用未来设定的外衣,来深切反映现实中人类最迫切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未来可能造成的影响。所以,对美国科幻巨匠弗兰克·赫伯特说的“人类每次正视自己的渺小,都是自身的一次巨大进步”这句话,我深以为然。
  科幻是最具有“问题意识”的题材。包括《乌托邦》《沙丘》《沙丘救世主》等等很多科幻作品无不是从现实变形而来,区别在于作家对现实“取舍”(包括一些扭曲、变形)的程度不同,以及由此“变量”所产生的不同的链式反应,包括对个体、族群、民族命运的影响。“我们没有必要飞到太阳中心去,然而我们要在地球上爬着找到一块清洁的地方,有时阳光会照耀那块地方,我们便可得一丝温暖。”
  正如奥地利小说家弗兰兹·卡夫卡所言,作为反思之作,《沙丘救世主》提醒人类,即便是最有权势的帝王保罗·阿崔迪在已知宇宙中以皇帝身份进行统治,也无力阻止他自己创造的浩劫所带来的致命危害。在《沙丘救世主》中,弗兰克·赫伯特假借保罗的预感表达了他的担忧,“这还远非人类最坏可能的灾难。”或正是被这一认识所驱动,“他”希望保罗将人类带到不会无法避免地走向停滞和毁灭的道路上去。
  “那些复杂、微妙、超乎人性的举动,仅仅是基因调制和程式设计的结果呢,还是说,在那张毛皮底下,的确存在着某种智能、情感、道德,乃至于—灵魂?”就像科幻作家陈楸帆所说的,科幻是最大的现实主义,它既描写更美好的社会,也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灾难进行预言或预警,通过这种方式,它能让我们反思现实中的病痛,提前做好“救赎”的准备。以丰富的内容把社会的要求和理想戏剧化,使人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反常现象。在《沙丘救世主》中,弗兰克·赫伯特透过主人公保罗和宇宙中各个利益集团的斗争,深入地探讨了人性对人的生存与进化问题的影响。其中,对“沙丘宇宙”的构想,正是对现实社會体系的反思。正如弗兰克·赫伯特所言,不安全和压力,是由于我们生存的世界充满了战争、怀疑和憎恨的结果。
  就像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说的,“沙丘系列”科幻小说之所以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就在于弗兰克·赫伯特在文学中注入了社会元素(比如“生态学”),尤其是史诗般的“沙丘宇宙”理论(包括术语表、引文和历史资料等),以无比生翔实的真实感,深刻地揭示了人们的理想、希望、恐惧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内心压抑和紧张感。
  科幻文学既是超现实的亦是现实的;科幻作家既是时代的先知亦是历史的信徒。如果说科幻作家可以预见未来,并不是他们比同时代的人走得更远,而是在同样的问题上他们思考的更深。身居万人之上,保罗所面对的,却是更加残酷的命运。戏剧化结尾所预置的悬念,使得我们对《沙丘之子》充满了期待,使得我们无法停止思考或探索隐藏在现实世界表象之下的本质。
其他文献
3月24号,李克强总理在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开幕式上有一个演讲,演讲的题目是“共绘充满活力的亚洲新愿景”。光从这个题目,人们就可看出中国政府在亚洲未来发展方面的一些新判断和新思考,表明中国在强化“命运共同体”的打造过程中正在形成一个清晰的“亚洲观”。  从时间上来讲,北京“共绘亚洲新愿景”的倡议,可以看成是一个对当前世界发展危机四伏的一个对策。不言而喻,亚洲發展的外部环境已经恶化,而且还在持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7月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鼓励保险资金采取多种方式,支持新型城镇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等,支持股票、债券市场长期稳定发展。  业内认为,相比其他资金,保险资金主要侧重于长期的配置,如果大量险资能进入股市,客观上将起到稳定市场情绪的作用,对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平稳发展有重要意义。  近期,保险资金对中国股市的热情正在衰减。据监管部门最新数据,今年5月,保险资金
一、我教《谈中国诗》  《谈中国诗》原文较长,内容丰富,我“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1.推荐给学生的选段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屠呦呦研究员的事迹,已如人们所知。40年前,在抗疟疾药物的国家重大攻关课题研究中,她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促使人们通过现代分子技术从传统中药材中提取到青蒿素—一种人类医药史上全新的、起效最快的抗疟药。这项成果已在全球医学界临床运用,每一年,要挽救数以百万疟疾患者的性命。这一成就在今年才为举世所瞩目。  “在抗疟疾药物研究的最关键时刻,是中医古代文献给我以灵感和启示。”屠呦呦说,“青蒿素的发现,是现代
假设有这样两个人:其中一个看上去萎靡不振,没有希望;他的小伙伴呢?表情扭曲,情绪不稳定……  哦,还有另外一个人,在体制内,不是他们的小伙伴,这个人习惯性地对老百姓打着官腔,擅长的本事不是做事,而是整人……  “存在是一种显示”,以上3位这副样子,到底显示了什么呢?  弗洛伊德会这样说:他们在心理上生病了,遭到了压抑。马克思会指出,他们是跟自己和他人相“异化”了的人。而弗洛姆则会沉痛宣告,他们的生
转眼间,2011年又将在众声喧哗与骚动中过去。   对于中国社会来说,从上到下,似乎都处于一种焦灼之中。这是否中国最终崛起前的社会阵痛,还是社会整体衰败的前兆,现在还无法判断,但当前正在不断深化的全球经济危机客观而言是有助于中国加速转型与崛起的。当然,这要看中国能否抓住这一机会,变危为机,处理好自己内部的各种紧迫问题。   从时间上说,外部给予中国的这个机遇不会太长,未来两三年,最多下一政治周期是
渐进式变革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权力对自己前途的认识,以及社会在赎买权力时究竟愿意支付多少社会成本和时间成本。从这方面,中国当下的改革,无论有多少挫折,有多少奋进,或多或少都有些“花钱买宪政”的意味。    中国转型几时大功告成,经常被提及的年份是2040年。旅美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曾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谈到,中国正在穿越历史的山峡,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大概需要200年时间。2008年初,中共
张全民老师执教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荣获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然而这次获奖引发了很大的争议:课后评议,专家组意见歧出,课堂打分,众评委相差悬殊。赛后更是引发了更多人的思考。黄厚江老师认为“这节课教学内容的确定是有问题的”,“是典型的高位化阅读教学”;孙健老师认为,要把这篇小说最核心的教学价值也就是教学内容挖掘出来,“最值得教的正是这篇小说的‘叙述’”;在褚树荣老师和
今天的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角色正在发生重要变化。当原来的全球化领导者美国呈现出某种程度的孤立主义倾向,让国际社会对全球化前景惶惑不安之时,中国则高高地擎起了开放、融合的大旗,从全球化步伐的一个跟随者向一个引领者转变。  在这一背景下,当财富全球论坛第5次来到中国时,它选择了广州,一座从古至今即以开放闻名的城市,而本届论坛的主题也确定为“开放与创新:构建经济新格局”。一定程度上说,这暗示着国际社会在全
默默推动社会变革的《申报》被讥为“落伍”,张扬特殊群体的价值取向。甚至不惜以造假来操纵舆论的《苏报》则成为“进步”的标志。此后中国报业的发展路径选择上,《苏报》压倒了《申报》,新闻媒体不再是“公器”,而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特定利益群体的工具。  “苏报案”在晚清史上颇显奇特。这是以一国政府为原告,以本国国民为被告,由设在租界的中外联合审判机构“会审公廨”共同审理的特殊官司,  《苏报》创办于18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