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科学小实验的思考和实践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sky2605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科学小实验是一种融操作性、思考性、变化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活动,只有老师对科学小实验进行充分准备、讲究策略、善于反思,才能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
  关键词: 幼儿教育 科学小实验 实验内容 操作材料 指导策略科学小实验是引发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最佳途径。通过实验活动,既可以调动幼儿学科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是对幼儿智力和能力的综合训练。
  一、选择适宜的实验内容
  科学小实验的内容要科学、有趣、浅显,材料要多样化;科学教育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幼儿园的科学教育重在启迪,而非深奥知识的传授。因此,在选择内容时,既要激发幼儿兴趣,又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同样是《有趣的水》这一主题,小班和中大班选择的实验内容要有所区别。如小班幼儿可以找自己喜欢的颜色,用吸管将颜料滴在水里看水的颜色变化,中班可以通过做饮料的游戏,体会饮料的淡浓和水量多少的关系。幼儿在一次次的动手尝试过程中,体验到玩的乐趣,发挥主动性。
  二、投放适宜的操作材料
  皮亚杰提出:“幼儿的智慧源于操作。”幼儿是在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由于材料是幼儿的活动对象,只有投放材料得当,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活动。
  (一)目的性。“做中学”指出“引导幼儿主动探索,亲历发现过程”。如果提供的材料过多过杂,幼儿往往就只关注事物的表面特征和非常明显的现象,因此提供的实验材料应简单、直观、有趣,体现目的性,以引发幼儿与材料充分互动,饶有兴趣地探索事物间的简单关系。在小实验“不塌的纸桥”中,老师提供不同厚薄、折叠成不同形状的纸张,让幼儿用纸和积木配合搭成一座桥,并往“桥”上放物品,比较哪种纸桥抗塌的力最大。若老师提供多种材料,且各种材料引发的科学现象差异不够明显,致使幼儿不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只知胡乱堆放,几乎没有察觉纸的厚薄、折叠形状与所放物品多少之间的关系。正因为过多材料及其蕴含的科学现象超出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理解水平,他们才会很快转移注意,玩起搭积木、折纸飞机等与实验无关的游戏。
  (二)层次性。投放材料应有层次性,要按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将操作材料“细化”,并在幼儿活动时,给予他们必要的提示和引导,使幼儿自主地探索。如在探索有关“电”的实验时,我分别投放四种难易不同的材料:第1次投放的材料,让幼儿将电池正负极的线与小灯泡及各种线(毛线、铁线、铜线、铝线)连接,看哪种线可导电(即让小灯泡发亮);第2次提供的材料,电池正负极上的线要与其他电线和灯泡连接,使小灯泡发亮(串联);第3次提供的材料,电池正负极上的线可以和不同的电线和灯泡连接,使多个小灯泡发亮,(并联)。这些材料所蕴涵的知识技能不但具有层次性,而且具有挑战性,幼儿非常喜欢。
  (三)丰富性。丰富、足够的操作材料能吸引幼儿,满足幼儿人人都操作、探索的需要,是幼儿进行思维和探索的物质基础,因此活动中要根据活动目的、内容为幼儿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为幼儿创造探索的环境。如在科学活动“沉浮”,有以下操作材料:玩水;东西放到水里会怎样;接着加深难度使浮的物体沉下去,使沉的物体浮上来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前还准备一些操作材料:水、石子、木珠、玻璃球、塑料小玩具、铁块、铁夹子、纸折的小船、棉花、乒乓球、贝壳等。有了这些材料,就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边玩边学,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让幼儿凭兴趣观察,操作发现,积累新经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讲究有效的指导策略
  在幼儿科学实验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通过看、听、闻、摸、尝等途径与事物亲密接触,感知物体的特性及事物之间的关系,激发他们实验操作的兴趣。
  (一)根据目标,激发兴趣。由于不同年龄幼儿有不同的个体能力和培养目标,根据年龄阶段的幼儿培养目标,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激发幼儿的实验兴趣。《指南》指出:“小班幼儿能用多种感官或动作去探索物体,关注动作所产生的结果。”如白开水怎么变甜了,先让幼儿尝一尝,比一比,白开水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变甜,然后让幼儿实验,知道是因为糖宝宝跑到开水里了,所以白开水变甜;中大班幼儿能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测,然后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让幼儿在实验中探索发现,教师帮助小结整理出科学道理。
  (二)引导观察,记录发现。记录可以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和探索欲望,幼儿记录获得的信息,使幼儿关注探索过程和事物的变化,把抽象的信息变成具体的符号和图表,有助于幼儿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小班幼儿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简单做记录,如用上下的箭头表示物体的沉浮;中大班幼儿能用图画或其他符号进行记录,他们完全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记录。如“会变大的食物”实验中,幼儿可以先猜测木耳、紫菜等食物泡水后是否会变大,推断它们可能会变得多大,然后带着问题实验,将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更可以指导大班的幼儿完成时间较长的阶段记录,如“种子”实验,引导幼儿观察种子的发芽成长过程,让幼儿对其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幼儿学习记录集的信息或观察到的结果,对幼儿终身的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关注差异,获得体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个体差异,根据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及学习方式,采取有效的活动内容、形式和教育方法,使每个幼儿都有充分活动和表现的机会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如在《钓鱼》游戏中,我根据每位幼儿的自身发展特点和水平进行相应的指导。能力弱的幼儿,我指导他能自己钓上来鱼即可;中等水平的幼儿,我指导他们能做出实验记录;能力强的幼儿,我指导他们把自己的实验记录向大家介绍清楚。这样,每个幼儿的发展需求都得到满足,同时自信心和成就感得到加强,对科学活动的兴趣随之提高,使每个幼儿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来源于物体”。在科学小实验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创造支持的环境,给幼儿真正的探索机会,让幼儿在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使幼儿在愉快的探索、观察、动脑、动手的活动中得到答案,学习掌握科学知识。
  本文系常州市立项课题“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全面提倡“减负”的环境下,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并最终提高学业成绩,作者认为优化的作业能起到“八两拨千斤”的功效,并能有效改变机械性重复,使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脱出身来,真正起到减轻课业负担的作用。  关键词: 优化作业 减负 教学策略  一、分层优化、皆能饱餐  一个班级学生的科学成绩在大的方向上可以分成上、中、下三等,这些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基础、爱好各有不同,因此对科学作业的要求
音乐欣赏教学是整个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它对学生对于音乐的鉴赏能力有很重要影响,同时可以促进学生审美意识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用心聆听,只有不断聆听,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本文从音乐欣赏课的现状分析入手,对当前音乐欣赏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一、音乐欣赏教学现状  (一)学校对音乐欣赏课的重视不足  音乐欣赏课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各个学校对其都十分重视,但只有部分学
摘 要: 班主任在工作中有时候要换一种思路,从学生那里找突破口,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可以解决家长和学校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各种矛盾。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 协调关系 学生作用  班主任工作琐碎而复杂,而且涉及方方面面的关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包括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学生本身之间的、老师之间的、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班主任在处理这些
在幼儿教育领域,数学教育是幼儿教育内容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操作活动是数学教学手段之一。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材料,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思考,从而获得初步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那么如何通过数学操作活动提高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呢?  一、提供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陈鹤琴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着手。必须有许多玩具帮助才能玩得起来,才能满足玩的欲望……玩
幼儿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因此我以幼儿一日生活为途径,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和机会,激发幼儿使用语言的兴趣,使他们乐意运用语言进行交往,帮助幼儿积极运用语言经验,培养他们初步的听说能力及交往技能。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工具学科,尤其到了现代,其重要性愈益明显,数学教育对于提高幼儿思维能力、开拓幼儿智力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势在必行。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必然要遵循由形象到抽象的规律,数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渡过漫长的学习生涯有积极影响。如果把孩子的学习生涯比作一幢高楼,那么小学阶段就是这幢高楼的地基,如果地基打不牢,那么不管这座大楼多么高都不会牢固。小学教育一共六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二年级属于初级阶段,属于幼小衔接阶段;三四年级属于中级阶段;而五六年级属于高级阶段,面临小升初的任务。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从小学入学阶段抓起。一二年级是小学阶段的初始阶段,正是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