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误解了长城

来源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5657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城要不要拆掉?这曾是一个摆在台面上被广泛讨论的问题。
  1912年,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宣告终结,民国成立。一股扫除旧事物,喜迎新世界的浪潮席卷全国,其中拆除城墙的行动,可谓声势浩大。
  “阻碍交通”“不利空气流动”“有同圈养,贻笑外人”……中国所有的城墙在那个除旧革新的火热年代都显得格格不入。
  作为前沿阵地的广州、上海率先“拆城”,有媒体还辟出专栏对此大加赞赏,并顺勢拎出了长城:“城垣之宜拆……而我中国最古最大者,莫如长城……则长城亦在必拆之列矣。”
  可最终的结论是“拆之而劳民,不若存之以为考古之资料”,所以才没有人跑去拆长城。
  其实早在清军入关后,“长城无用论”就已经出现。清朝最“傲娇”的两个皇帝——康熙和乾隆都曾对修筑长城深表不屑,康熙帝巡视到东海时,看到一直延伸到海边的长城还提笔写下这样的诗句:
  万里经营到海涯,纷纷调发逐浮夸。
  当时用尽生民力,天下何曾属尔家。
  即使是今天,依然有人觉得它是铺张浪费的无用之物。余秋雨在赞美都江堰的一篇散文中,就曾将长城拿出来反复拍打:“长城半是壮胆半是排场,世世代代,大体是这样。直到今天,长城还常常成为排场。”
  长城真的只是古代帝王挥霍显摆,抑或求一个心理安慰的产物吗?
  从单个朝代的角度去看,长城也许是“无用”的,因为它从未确保某一王朝的江山永固。可如果把评判的视野拉大,从一个民族数千年生存发展的立场来看,长城所起到的作用就骤然明晰起来。可以说,如果没有长城,中国的历史或许就会被改写。
  缘起
  中国的广袤陆地被一条隐形分界线一分为二:东南季风区,气候温润,水土肥厚,适宜农耕;西北非季风区,降水稀少,地广草丰,适合放牧。
  农耕势力与游牧势力的出现,仿佛是苍天蓄意为之。
  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青藏高原开始抬升,这一重大地质事件塑造了中国地貌的基本格局:自西向东,地势呈阶梯状下降,从“世界屋脊”一直降到了太平洋沿岸。
  东南汪洋,西南群山,整个北方成为身处腹地的古代中国最薄弱也最易被入侵的地方。
  而北方是游牧势力的地盘。
  进入冬季后,北方草原植被锐减,由于生计艰难,游牧部族便频频南下放牧,进入较温暖的农耕区。
  问题是,他们就是过来放羊牧马的吗?当然不!
  一般来的时候抢一遍,走的时候再抢一遍,带不走的就砸掉或者烧掉。
  公元前8世纪左右,一支草原部族——犬戎,频频侵犯当时统御中原的西周政权。为了对付犬戎,周王朝建立起烽火台方便传递军情。这个还没有城墙相连的“点式长城”,算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军事防御系统。
  而那个传说以烽火戏诸侯博美人一笑的周幽王最终也正是被犬戎的乱刀夺去了性命。
  周王室东迁,西周覆灭,历史进入一百多个诸侯国打来打去的春秋战国时代。
  公元前656年,齐国要去打楚国,楚大夫屈完前去论战(注意不是屈原,屈原还要300多年后才出生),齐桓公向屈完秀肌肉,显摆了一套攻击力爆表的战车。


  屈完却不慌不忙地说:“君上若能以德服人,大家肯定都会跑来归顺,若您非要动武,那么楚国就拿方城作城墙,把汉水作护城河,您的战车再厉害,恐怕也不好使吧!”
  然后,中国第一条长城——楚长城闪亮登场。
  位于河南省南召县华山村境内的楚长城遗址,当地人称为周家寨或者长寨。时隔2600多年,楚长城的大部分早已了无踪影,只在人迹罕至的山野密林中还残存着一段段碎石堆样的城垣。
  楚长城的出现,让整个时代意识到:无论多么强悍的战车,在高大的城墙面前都无计可施。于是乎,大家纷纷开始在自家领土边界修筑长城。
  至今,在我国许多地方还能找到它们的踪迹:山东莱芜的齐长城,陕西大荔的魏长城,内蒙古包头的赵长城,河北易县的燕南长城,河北沽源的燕北长城,宁夏固原的秦昭王长城……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拆除了大部分诸侯间的长城,不过特别留下了接壤北部草原的燕赵长城。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筑长城抵御匈奴。蒙恬将军一不做二不休,在之前燕、赵、秦的长城的基础上,修出了西起甘肃、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神奇的是,这条秦长城,居然与我国半湿润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基本吻合。
  无论是从地域上,还是从气候上,秦长城都确立了农耕与游牧的分隔线。
  从此,匈奴不敢来犯。有了稳固的边疆,内部才能安心搞发展。
  可修筑长城又不得不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于是,孟姜女(民间传说)出现了,农民起义也出现了。
  守护
  陈胜吴广起义后,中原战事不绝。
  而在北方,冒顿单于领导的匈奴族,逐渐成为最强大的势力。
  公元前201年,冒顿以10万铁骑围攻马邑城。韩王信叛变,意气风发的汉高祖刘邦亲率32万大军,出征匈奴,不料却在白登山被围困整整七日,最后还是用珠宝首饰拉拢了冒顿的老婆阏氏,借枕边风说服了冒顿撤兵。
  “白登之围”后,刘邦知道打不过人家,只得采取“和亲政策”抚慰边境,从此一个个汉室公主和大批金银细软被源源不断地送去了匈奴。
  公元前166年,匈奴从萧关(今宁夏固原东南)突破长城,南下侵扰,飞将军李广镇守边塞,抗击匈奴。
  西汉初年,战火方熄,社会凋敝,正是依托秦昭襄王修筑的长城,以及汉文帝提出的屯垦戍边政策,汉王朝才勉强守住边疆。

  没有匈奴侵扰,西汉才得以出现“文景之治”。正因为“文景之治”,汉武帝刘彻才有时间和精力以及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来思考对付匈奴的问题。
  确切地说,长城阻止了匈奴骑兵的任意出入,汉朝才有安定的环境发展经济、繁衍人口。有了强盛国力做后盾,汉武帝再也不肯继续容忍匈奴嚣张。
  公元前2世纪,居住在敦煌一带的月氏族被匈奴所败,向西迁移,建立贵霜王朝。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去联合月氏,夹攻匈奴。
  公元前138年,匈奴人在河西走廊將张骞抓获,并给他娶妻成家,一扣就是十年。
  公元前129年,张骞设法出逃,一路往西,跑到伊犁的时候,才得知月氏已被乌孙赶跑,他又不依不饶地跑到了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方才找到月氏。
  可是月氏已经在新的领地上乐不思蜀,无意再打仗。张骞念了一年,也没能打动月氏,无奈之下,他决定返程。
  为了避免遭遇匈奴人,张骞改走塔里木盆地南道,避开河西走廊,想穿越青海羌人区回去。不料羌人区也已被匈奴占领,他又被抓住关了一年。
  公元前126年,趁匈奴内乱,张骞再度脱逃,这次还带上自己的匈奴妻子一起回到了大汉。
  张骞出西域,虽未能达成最初的目的,却意外成就了“丝绸之路”。
  张骞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但中原与西域的贸易往来,不可能总是一路上被匈奴扣几年再走。
  公元前129年到公元前127年,大将军卫青从长城多个关隘出发,深入草原,进击匈奴,收复河套平原。
  接着汉王朝西迁近十万人屯垦戍边,并沿着长城修建多个塞城,升级防御体系,从而基本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
  公元前121年到公元前111年,霍去病大退匈奴,夺取河西走廊。
  汉武帝沿河西走廊建造长城,设立河西四郡,加上敦煌以西的阳关和玉门关,史称“列四郡,据两关”。
  匈奴远遁,汉武帝开始着手修缮秦始皇留下的万里长城,并将其一直向西延伸到罗布泊,汉王朝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朝代。
  有人说长城是闭关锁国的标志,其实修筑长城的本意从来都不包括自我封锁,而只是一种应对侵扰的无奈之举。
  西汉的晁错在《论守边备塞疏》中说道:胡人往来转徙,飘忽不定,总是在我守备力量薄弱的时候,入境劫掠。若不救,边民会因绝望而投敌,若是去救,人少了不行,人多了,却不一定追得上敌人。如果退兵,则敌人又来,如果不退,则耗费巨大,难以支撑。长此以往,国将受累。
  所以,面对掠夺成性、来去如风的草原游骑兵,没有比建一堵墙更好的方法了。
  一方面,作为远离行政中心的军事设施,不但能有效阻拦草原骑兵的战马,还能为远征军提供依托,使其进可攻,退可守。另一方面,随修筑长城而出台的屯田政策,实际上也是一种经济大开发,有效地充实了边境,激活了偏远地区的生产活动。
  在战乱平息的年代,长城关隘还为边塞的民间交易提供了一个可靠且稳定的场所,大大促进了贸易往来。
  匈奴败退后,汉武帝所修筑的河西长城则成为保护丝路商旅的核心力量。这条长城所展现的,不但不是闭关锁国,反而是一种敞开胸怀、拥抱世界的姿态。
  91年,汉军在阿尔泰山大败北匈奴,这也是匈奴最后一次跟汉朝交锋。从此以后,匈奴政权瓦解,不敢再逾越长城,开始西迁。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一支来路不明的东北亚游牧匈人不断入侵罗马。最终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一页。
  据猜测,这支匈人很可能是被汉王朝打败的匈奴后裔。如果真是这样,那匈奴部族也是相当可以,直接影响了中亚、西亚、欧洲、中东多个地区的格局。
  可以说,长城的出现改写了半个世界的历史。
  轮回
  匈奴走后,蒙古高原又崛起了一个游牧民族——鲜卑族。
  386年,鲜卑首领拓跋珪带领族人一路南下,越过长城,抵达河套平原,建立北魏政权。398年,拓跋珪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建都称帝,中国进入南北朝对峙格局。
  而草原上其他的游牧部族也从来没有消停,北部的柔然和东北的契丹开始频频侵扰北魏。不要忘了,鲜卑族也是游牧出身,然而为了对抗另外的游牧势力,北魏也开始修筑长城。
  从423年到426年,北魏长城从河北赤城以东的燕山脚下,一直修到了内蒙古巴彦淖尔的阴山南麓,全长1000多公里。可北魏的统治者们似乎还不放心,20年后,又在第一道长城的南侧筑起另一道专门防卫京畿的长城。
  一个让人意外的事实是:深受长城之苦的游牧民族,在突破长城并建立政权后,更青睐修筑长城。
  北魏、北齐和金朝都曾大修长城;东魏、北周以及辽朝也曾小范围筑造边墙;元朝曾对长城关隘进行修缮,并派兵驻守;甚至看不起长城的清朝,也在阻止汉民北上和镇压农民起义中,修建了规模巨大的城墙。
  秦汉以后,农耕民族所建立的政权中,仅隋朝和明朝有大规模修筑长城的记录。
  618年,唐朝取代隋朝,同时也将两代隋朝皇帝辛苦攒下的装备一起收入囊中。
  626年,本已被隋朝打残了的突厥缓过气来,重又南下劫掠。20万满血复活的突厥骑兵,一路风驰电掣冲到长安城外。
  硬打肯定打不过,唐太宗李世民一方面调兵遣将,一方面发挥个人魅力跟突厥首领谈判,最后达成了“渭水之盟”——本质上就是用物质换取和平,比如赠送丝绸给突厥。
  其实历史上这一类事件已经一演再演,在游牧部族本可以将中原政权推翻的时刻,他们总会接受中原皇帝的“盟约”,放弃最好的进攻时机。
  好像对于他们而言,反正进攻打仗的目的是财物,撤军缔盟的回报也是财物,只要结果相同,就不在乎过程了。
  只不过中原皇帝可不这么想。
  630年,兵强马壮的唐朝军队发起对突厥的总攻,并将其彻底瓦解。随后,唐军又趁热打铁,将盘踞在北方和西北的大小势力逐一收服。唐王朝的版图也超越长城,远出大漠。唐朝的皇帝成为“天下共主”,并被大西北的首领们尊称为“天可汗”。   没了外来威胁的唐朝,当然也就没了修筑长城的必要。不过唐朝曾在西域设立大量烽燧,为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保驾护航。
  要是战斗力不行,也没有长城的守护,会是个什么后果呢?举个例子:
  1125年金灭辽之后,将辽国的领土纳入版图,直接与北宋接壤,而历朝历代留下的长城也划入金国。北宋几乎无险可守,成为一块摆在砧板上的肥肉。
  1126年,金兵两度攻临汴京(今河南开封),先是要钱要地,后来直接破城要人,两个皇帝以及大量皇族、妃嫔与朝臣共三千余人被掳,北宋灭亡。
  宋钦宗赵桓在草原上当了30年囚徒,有一天金人命赵桓赛马球,由于赵桓不善马术,这个57岁的老人很快跌下马来,丢了性命。
  可能是因为对北宋的凄惨下场心有余悸,金人入主中原后,开始拼命修长城。和北魏长城一样,金长城也有两道,加起来的总长度近2000公里。不幸的是,长城的另一边是成吉思汗。
  元朝末年,贫苦农民朱元璋凭借“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箴言,一路走上了统一中华的道路。
  1367年,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向北挺进,攻取元大都,将蒙古势力赶出长城,收复四百年前被契丹夺走的“燕云十六州”。
  1372年,战无不胜的徐达深入草原追击蒙元残余,结果却遭遇大败。这让朱元璋意识到,来无影去无踪的游牧势力,始终如野草燃尽又生,并不容易根除。


  防御,依然是最重要的事情。明太祖朱元璋再次祭出自己的法宝:高筑墙!
  1373年,修嘉峪关;1374年,修雁门新关;1381年,修山海关……常胜将军徐达也转身当起了工程师,先后主持修筑了32道关隘。
  在抗倭战争中表现神勇的戚继光,修起长城来同样是一等一的好手。
  1568年,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驻守北部边疆。
  三年时间,戚总兵抗敌筑城两不误,其主持修建的金山岭长城至今仍是中国长城的颜值担当。
  从朱元璋建立大明的那一天起,到明王朝覆滅前夕,两百多年的时间里,明长城的修筑与巩固工作基本未曾停歇。
  一道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8800多公里(2009年测绘数据)的明万里长城横空出世。
  从规模上讲,明长城不及汉长城,但从工程质量上看,明朝的军士和匠人们将长城的品质推向了顶峰。
  在要害地段,宽阔的城墙墙顶,可容五马并骑,十人并进,这无异于在崇山峻岭间修造了一条“高速公路”。
  然而,这固若金汤的长城防线,阻止不了自内而外的腐朽,明王朝对长城的痴迷,到底也没能拯救其衰亡的命运。
  守望
  1626年,山海关外,后金铁骑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意欲破关而入,宁远城的袁崇焕踞关坚守,打响了著名的“宁远保卫战”。努尔哈赤在战争中受重创,不久后去世。
  1642年,皇太极发动了生前最后一次入关之战,即使大获全胜,也无法通过山海关。
  1644年,李自成率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杀,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招安守卫山海关的统帅吴三桂。
  吴三桂还在犹豫,李自成就扣了人家老爸,占了人家的老婆。一气之下吴三桂放手山海关,邀请清军入关攻打李自成。
  雄壮如山海关,最终也敌不过人心的动摇。
  此后,多尔衮领清军入关,同年,爱新觉罗·福临(顺治皇帝)迁都北京,开启了清王朝对整个中国长达260多年的统治。


  至此,我们可以说,中国的历史,也可以看作一部长城脉络恢宏展现的历史。
  无论中国大地如何改朝换代,只有长城,对这片土地的守望,从来没有改变。
  1933年1月,日本关东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对山海关发起猛烈攻击。中国军人誓死守卫山海关之战,拉开了七七事变前中国最大规模抗日战役——长城抗战的序幕。
  在长城防线上遭遇到的顽强抵抗让日本人始料未及,四个月后,苦于久战的日军转而寻求快速结束战斗,逼迫国民政府和谈。
  1933年5月 ,蒋介石授意何应钦叫停战斗。随后,日本人心满意足地拿到了《塘沽协定》。
  华北再一次门户洞开,日本人也按部就班地在四年以后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警报声响彻大江南北,长城成为凝结亿万人心的精神象征,感召全体中华儿女,奋起战斗,反击侵略。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一声呐喊能成为新中国的国歌,绝不仅仅是一场空谈……
  长城,或许不是一个国家强盛的保证,但依然值得每个中国人最虔诚地敬礼。
  编辑/梁宇清
其他文献
我和身边的朋友都喜欢自拍。有一天,我问自己:自拍是为了记录自己的容貌,自我欣赏,还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赞美?分享自拍,是不是意味着过度关注自己,过度在意别人的看法?为什么自拍后总是忍不住对外分享呢?  空想不一定得出什么结果。我做了一個实验:每天自拍一张自己在真实、自然状态下的照片,并上传到朋友圈。一个月过去后,再回头研究这个问题吧!  回翻这30天的自拍动态,我有了一些发现。有的照片中,我红光满面,
期刊
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宋徽宗即位,神宗皇后向氏听政,已在海南岛流寓四年的苏轼(苏东坡)遇赦北归。  6月,苏轼携家眷渡海,在雷州、廉州、永州之间辗转奔波。11月,新旨意送达,准许他自行选择住处。  苏轼率先就想到了已在许昌定居的弟弟苏辙。他原本是这样打算的:“遂渡岭过赣……或归颍昌(许昌),老兄弟相守过此生矣。”但同时他又有些犹豫,因为弟弟过得并不宽裕,自己这一家三十来口人,无疑是个大包
期刊
当高大的祁连山脉渐渐没入荒野,河西走廊也很快失去了生机和颜色,越来越开阔的视野,却让人越来越疲倦。忽然,一片金色的沙丘接棒乌黑的山峦向远方延展,沙丘之下绿意隐现——敦煌到了。  敦煌,古时又叫沙洲,这个称呼很应景,它的确就像一叶搁浅在茫茫沙海上的小舟,等待被发现、被书写,等待开启一次非比寻常的远航。  公元前121年,这场旷日持久的等待终于得到了回应。这年春天,在河西走廊打了败仗的匈奴人仓皇西撤,
期刊
[知趣]  问:有些老人为什么只听得见“坏话”?  答:这不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所以我的回答可能也不会很严肃,权当是博人一乐吧。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你说的这种现象,就是那些耳背的老人,往往听不到别人说他的好话,却能听到别人讲他的坏话。我们不排除有些老人是装的,但耳背的老人有时候确实只听得见坏话——这可不是因为他们自带坏话过滤器。  我们知道,每个人耳朵的灵敏性其实是不同的,对于某些声音,有的
期刊
在风和日丽的燕园里去追念八十多年前血雨腥风中的金陵其实并不容易。  南京是个气质特殊的城市:同为古都,既少了北京的庄严雄伟,也不如西安的古老厚重;身在江南,既不说吴侬软语,也不太吃那些香甜酥软,没沾染太多娇羞文弱之气,人们言谈举止里追求的是“硬正”和“胎气”(南京方言,语义近似于“正直”和“大方”)。  非要说南京气韵,那就是秦淮河畔氤氲的“烟水气”,再就是街头巷尾弥漫的烟火气。正如南京姑娘在方言
期刊
一家人到楼下的餐厅吃饭,菜上来了,孩子妈妈先是拿手机拍菜,然后自拍。自从有了智能手机,自拍俨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手机内设了自拍模式,据称这体现了“用户友好”的商业思维。自拍杆也接着问世了,让自拍者可以随意选择拍摄的角度。孩子妈妈的一个学生毕业后到“美图秀秀”上班,薪资可观,当然是喜欢自拍的人捧红了这个生意。  我不反對别人自拍。孩子妈妈是摄影师,她又喜欢漂亮,常常分享一些自拍的图片到微信上,我会给
期刊
从小我就生活在一种两难的尴尬境地,但等到高中我才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这种尴尬,我一直难以描述,直至在网上认识了“小镇做题家”这个词。我想,没有比我更生动的诠释了。“小镇做题家”指的是那些出身小村镇,有名校光环,却缺乏视野和资源,导致“除了做题什么都不会”的寒门学子。看到这个词的一瞬间,许多我从前意识到却无法描述出来的问题终于有了归宿。这不正是我吗?  我出生在湖南的一个小城镇,七岁时家里搬到了安置
期刊
周末,在回家的车上,女儿问我一个问题:“是不是一个人年纪越大,性格越内向?”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社会学有关于“社会人”的假设,即一个人具有社会性的需求,通过社会化获得社会认同,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寻求自我价值,以获得安全感、信任感、认同感、归属感。梅奥主持的霍桑实验研究认为:人除了物质需要,还有社会需要;相对于经济报酬的获得,人对社会性需求的满足更为关心;对于人而言,个体所得到的激励和其所在
期刊
从来没有想到,我会与埙走得如此近,近到它的每一个音符都可以沁心入骨,近到我闭上眼睛,都能够分辨出它的每一个声音来自哪一个指孔。  有些缘分是我们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描述的,有些遇见也是生命里迟早会发生的,正如我和埙。说深了是前世有约,說浅了是今生必然的相遇。  从来没有一种乐器,可以与我的心如此贴近,仿佛我的所有伤痛,都藏在它笨拙的身体里。只需要一口气,就可以听见它的呜咽,它的悲凉,它历经沧桑、如泣如
期刊
大地上,那一棵棵安然生长的树木们,也都是气质独具、风采卓然的吧。  银杏树是我一直所钟情的树木,我钟情于她们的身材高挑、树冠优美,钟情于她们的玉树临风、气质清雅。银杏树,树木里的“活化石”,每一棵都是那么古老又年轻,让你忍不住想抱一抱她们,再轻轻地摇一摇她们,好像拥抱亲切又美好的老朋友。  垂柳们都是衣袂翩翩的舞者,一棵棵清新自然、天真烂漫,她们最喜欢依水而居,临水照影,在微风里轻歌曼舞,她们是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