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宇宙的孩子

来源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3240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小我就生活在一种两难的尴尬境地,但等到高中我才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这种尴尬,我一直难以描述,直至在网上认识了“小镇做题家”这个词。我想,没有比我更生动的诠释了。“小镇做题家”指的是那些出身小村镇,有名校光环,却缺乏视野和资源,导致“除了做题什么都不会”的寒门学子。看到这个词的一瞬间,许多我从前意识到却无法描述出来的问题终于有了归宿。这不正是我吗?
  我出生在湖南的一个小城镇,七岁时家里搬到了安置小区。虽然我从小因为家里经济窘迫,不能跟同学一样去学舞蹈,也没钱上任何补习班,却意外地成绩好,常常受到周围邻居的夸赞。初中时,作为年级第一的我很爱笑,和朋友们玩闹起来总是大大咧咧没心没肺,跟老师们的关系也很不错。而升入重点高中,进入重点班后,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眼前依旧是众星捧月的场面,而这一次,我变成了一颗最不起眼的星星。
  慢慢地,我发现,自己似乎变成了班里的丑小鸭。我没看过梭罗和尼采,不懂她们闲聊时的娱乐八卦,也没有任何特长加持,甚至连我最擅长的学习,也变得十分吃力。我坐在教室后排的角落里,艰难地适应着自己在班级里近乎透明人的角色。我变得谨小慎微,害怕因为见识少而闹出笑话,害怕因为说错话而显得自己情商低,更害怕被别人看出自己小心翼翼藏起的自卑和脆弱。
  直到今天,我都依然记得高一做早操时的情景。在寒冷的冬天,我穿着五彩条纹的厚棉袜和褪了色的帆布鞋,后面的男同学笑道:“你这搭配也太奇怪了吧,你不冷吗?不会是买不起鞋子吧?”他的话惹得大家都笑了起来。我尴尬得恨不得钻进地洞里去。不过是无心的一句玩笑话,我却再也没有穿过那双鞋,甚至看到它就会想起当时的窘迫与无助。于是我穿着脚底破了洞的球鞋,过了一整个冬天。
  这样的场景在三年的高中生涯中不算少,与日俱增的敏感也渐渐地成了我交朋友的阻碍。我可以和同学们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却总也跨不過那道无形的壁垒。我不知道如何巧妙回应他们开的玩笑,不知道如何自信又自然地加入他们的对话,不知道怎么放下戒备去建立起正常的友谊……
  当然,我的这些心理活动,不露声色,只有我自己知道。表面上看起来,我和大家没什么不同,甚至会有同学相信我伪装出的无所谓的态度,羡慕我内心强大,似乎什么事情都能想得开。而其中的酸涩,只有我自己最清楚。
  高三时,我的同桌是个性格温和的城市孩子,她很优秀,却常常因为成绩上不去急得掉眼泪,我因此常常陪她去操场散心。一天,我们聊起自己的朋友,她突然很严肃地问我:“你没有发现,你只喜欢和比不过你的人交朋友吗?”我一时间哑口无言,因为她说对了。从小,我就是个很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在比我优秀的人面前,我太害怕被人看出自己的浅薄愚钝,也太害怕因为自己的穷酸窘迫变成别人的笑柄。只有和那些家境或是成绩不如我的人在一起,我才觉得自在,才敢肆无忌惮地做自己。或许是因为她说得太对了,在后来的人际交往中我总是会想起这句话,并且不断地得到印证,让我忍不住怀疑,那些从小刻在骨子里的敏感脆弱,是不是永远都不可能克服了。
  回想我的高中生涯,大抵就是在焦虑和窘迫不安中度过的。而当我逐渐成熟,再回看那段时光,透过日记本上歪歪扭扭的字迹,看到那时的迷茫无助又焦虑的自己,才发现,很多的心情就像是一场漫长的独角戏,别人的无心之语、无意之举,被我敏感地察觉到,继而藏在心里不停发酵,慢慢累积成情绪,画地为牢,困住前行的脚步。


  回头去看,我也并非孤身一人。我的高中同学,大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那些家庭条件好、多才多艺、自信大方的“天之骄子”,另一类则是我们这些灰头土脸的农村孩子,各有各的窘迫和敏感。
  当我进入大学,才发现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从来只关心着方圆几里的生活,看不到这世界的广阔与多彩。我更加深刻地在方方面面感受到差距,也更加清晰地发现自己的浅薄无知。但我开始明白,一定不止我一个人是这样。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只要你发现你不是孤身一人,你不是最惨的那一个,心里就会好受很多。在网上,大家分享着自己的心酸故事,有人因为不懂公交车的规则在路口拼命朝公交司机挥手而被取笑,有人在现实强烈的冲击下出现心理危机……大家在各自的生活里战斗着,情绪在深夜波涛汹涌,却又无从诉说。
  而当我与这世界接触越多,才真正明白“多样性”的真正含义。正如梭罗所说,从一个圆心能向外画出多少半径,就有多少种生活。贫富贵贱,都不过是千百种姿态里的一种。英雄向来不问出处。
  也许我们出身贫困,我们不得不付出多倍的努力小心翼翼去适应都市里的生活规则,艰难地成长去实现跨越,过上比父辈更好的生活。因为有差距,所以我们才要去奋斗,去追赶。而在奔跑的路途上,难免失落彷徨,最危险的,是掉入自我怀疑的陷阱。那种身后空无一人的不安全感,以及过度强调竞争带来的焦躁,会反复拉扯。而那些潜伏在内心隐秘角落里的敏感情愫,时不时地跳出来,束缚我们的行动。
  有时我也会想,要是能一直当个孩子该多好呀,似乎只要自己意识不到这些问题,就可以一直安全地活在熟悉的世界里,就不会难过。可是啊,我还是更喜欢现在的自己,因为更有勇气也更有能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就算会受挫,会有无数的磨难阻挠,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我,比任何时候都要好。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如是写道。也许生活的确带给我们许多的烦恼,也许生活的重担偶尔会让我们心力交瘁,而在此之中的体验和成长也正是生命的意义之所在。我们一遍遍地反省自身,一遍遍地揭开伤疤,是为了让它更好地愈合;我们小心翼翼地扒开裂缝,是为了让更多的阳光照耀进来。当我们经历得越多,我们的生命也就越有分量。


  麦克斯·埃尔曼在《我们最需要的》中写道:对自己温柔一点,你只不过是宇宙的孩子,与植物、星辰没什么两样。人生如逆旅,大家都不过是天地间的匆匆旅客罢了,在各自的人生里寻找、纠结、彷徨,各自书写着自己不知是喜是悲的旅途故事。因此,不必再去与谁比较,不必再纠结于自己偶尔的失败,更不必再时刻批判自己,尽管朝着自己的理想昂首挺胸大步前进吧。出发地决定了我们旅途的起点和前半程的风景,然而,只有当你掌握了自己的方向,认清自己的现状和使命并且为此不断前行,你的旅程才真正开始。
  编辑/梁宇清
其他文献
1941年,中国横断山深处向来平静的小城丽江突然与国家命运有了关联。当日本人完全封锁了中国的海上通道,并进军缅甸,切断滇缅公路时,丽江成为中国与外部世界物资往来的重要窗口。  从印度加尔各答和孟买出发的火车把来自世界各地的货物运抵卡里姆邦,那些紧俏的物品会被飞机拉走,沿惊险的驼峰航线送至丽江,再转运至重庆或昆明。剩下的则交由那些勇敢的马帮,他们会沿着崎岖的茶马古道,越过高山、峡谷、河流,同样来到丽
期刊
时至今日,桂林这座小城依然保持着她不紧不慢的格调。  当中国其他城市的楼房越盖越高的时候,桂林却从不慌张,因为若要以“高度”去评判一座城市,她自有决胜的法宝。  在香港,百米以上的高楼有3000余座,而在桂林2万多平方公里的岩溶盆地中,高达百米的石峰林立在民居之间,难以计数——这是大自然打造的“巨型城市狂想曲”。  有人说,桂林的岩层太脆弱,不能承重,所以桂林才盖不起高楼。但在临桂新城区,照样有一
期刊
我对奶茶有点儿上瘾,隔几天就要来一杯。奇怪的是,明明每次点了同样的口味,喝起来却觉得味道是不同的。  只有偶尔几次,我会觉得好喝——奶茶简直是把我从悲惨无聊的生活中解救出来的天使!那样喝着奶茶,满满的幸福感会从心里溢出来,连空气都是香甜的。但大多数时候,它是我用钱给自己买来的膘肉,里面的配料飘散出一股带着塑料质感的气味。我像一个等着拆礼物的孩子那样下单,又像完成任务一样喝掉它。奶茶给我带来的幸福感
期刊
女儿的内省力似乎超越了她的年龄。经常买一杯奶茶喝,在她看来,是一种瘾,一种自我麻痹,借助短暂的味觉刺激并不能够缓解内心的焦虑。我也有同感。今天,社会似乎进入一个快餐文化的时代,吃饭速食,恋爱速配,学习速成……流行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来得快,去得也快,缺乏积累,难以形成底蕴。每个人都生怕落伍于这个善于制造热点也容易遗忘热点的时代,随波逐浪,不敢停留。在这样的时代,多巴胺也容易快速分解,许多陌生的刺激物
期刊
我和身边的朋友都喜欢自拍。有一天,我问自己:自拍是为了记录自己的容貌,自我欣赏,还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赞美?分享自拍,是不是意味着过度关注自己,过度在意别人的看法?为什么自拍后总是忍不住对外分享呢?  空想不一定得出什么结果。我做了一個实验:每天自拍一张自己在真实、自然状态下的照片,并上传到朋友圈。一个月过去后,再回头研究这个问题吧!  回翻这30天的自拍动态,我有了一些发现。有的照片中,我红光满面,
期刊
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宋徽宗即位,神宗皇后向氏听政,已在海南岛流寓四年的苏轼(苏东坡)遇赦北归。  6月,苏轼携家眷渡海,在雷州、廉州、永州之间辗转奔波。11月,新旨意送达,准许他自行选择住处。  苏轼率先就想到了已在许昌定居的弟弟苏辙。他原本是这样打算的:“遂渡岭过赣……或归颍昌(许昌),老兄弟相守过此生矣。”但同时他又有些犹豫,因为弟弟过得并不宽裕,自己这一家三十来口人,无疑是个大包
期刊
当高大的祁连山脉渐渐没入荒野,河西走廊也很快失去了生机和颜色,越来越开阔的视野,却让人越来越疲倦。忽然,一片金色的沙丘接棒乌黑的山峦向远方延展,沙丘之下绿意隐现——敦煌到了。  敦煌,古时又叫沙洲,这个称呼很应景,它的确就像一叶搁浅在茫茫沙海上的小舟,等待被发现、被书写,等待开启一次非比寻常的远航。  公元前121年,这场旷日持久的等待终于得到了回应。这年春天,在河西走廊打了败仗的匈奴人仓皇西撤,
期刊
[知趣]  问:有些老人为什么只听得见“坏话”?  答:这不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所以我的回答可能也不会很严肃,权当是博人一乐吧。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你说的这种现象,就是那些耳背的老人,往往听不到别人说他的好话,却能听到别人讲他的坏话。我们不排除有些老人是装的,但耳背的老人有时候确实只听得见坏话——这可不是因为他们自带坏话过滤器。  我们知道,每个人耳朵的灵敏性其实是不同的,对于某些声音,有的
期刊
在风和日丽的燕园里去追念八十多年前血雨腥风中的金陵其实并不容易。  南京是个气质特殊的城市:同为古都,既少了北京的庄严雄伟,也不如西安的古老厚重;身在江南,既不说吴侬软语,也不太吃那些香甜酥软,没沾染太多娇羞文弱之气,人们言谈举止里追求的是“硬正”和“胎气”(南京方言,语义近似于“正直”和“大方”)。  非要说南京气韵,那就是秦淮河畔氤氲的“烟水气”,再就是街头巷尾弥漫的烟火气。正如南京姑娘在方言
期刊
一家人到楼下的餐厅吃饭,菜上来了,孩子妈妈先是拿手机拍菜,然后自拍。自从有了智能手机,自拍俨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手机内设了自拍模式,据称这体现了“用户友好”的商业思维。自拍杆也接着问世了,让自拍者可以随意选择拍摄的角度。孩子妈妈的一个学生毕业后到“美图秀秀”上班,薪资可观,当然是喜欢自拍的人捧红了这个生意。  我不反對别人自拍。孩子妈妈是摄影师,她又喜欢漂亮,常常分享一些自拍的图片到微信上,我会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