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发声的泥土

来源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m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来没有想到,我会与埙走得如此近,近到它的每一个音符都可以沁心入骨,近到我闭上眼睛,都能够分辨出它的每一个声音来自哪一个指孔。
  有些缘分是我们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描述的,有些遇见也是生命里迟早会发生的,正如我和埙。说深了是前世有约,說浅了是今生必然的相遇。
  从来没有一种乐器,可以与我的心如此贴近,仿佛我的所有伤痛,都藏在它笨拙的身体里。只需要一口气,就可以听见它的呜咽,它的悲凉,它历经沧桑、如泣如诉的过往。
  它原本只是一捧土,是经历过几千年、几万年沉淀下来的泥土。它经历过工匠的揉捏,经历过炉火的烧制,又经历过调音师无数次的调试,终于放在了我面前。
  我想我一定是与这些泥土有缘的,不然它们不会经历千辛万苦变成埙的模样,让我在手中反复摩挲,让我在唇边一次次亲吻。
  第一次遇见埙,是在一个安静的夜里,先是被它空灵悠远的声音迷惑,然后被它凄清哀婉的悲伤包裹。如果说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一种声音,可以与我的心频率相同,那就是埙,它像极了我深藏在心里的那些话语。它低沉而含蓄,凄楚而悲凉,仿佛在真诚地诉说着一段一段久远的故事。
  与埙结缘,便有了许多独处的时间,我当埙是最亲密的伙伴,我带着它走南闯北;它也当我是它唯一的亲人,在我寂寞的时候,无怨无悔地陪伴着我。每每捧起它,轻轻吹动,我便看见了搏动的血脉和流动的江河,也便听见了一方水土的低吟和不曾改变的乡音。
  爱埙的人是安静的,安静的时候,他的心语可以与埙的空寂琴瑟相合。爱埙的人是孤独的,孤独的时候,他可以听见古寺禅音寂静的安详,可以听见祖先们刀耕火种的千年咏叹,可以听见花开的声音,也可以听见风和流水从心中慢慢走过的声音。
  爱上埙,其实就是爱上自己。埙可以让你在瞬间回归平静的状态,与自己的心灵相遇。埙也可以让你在瞬间,听见来自黄土地的千年祈愿。它的声音是滔滔大河,是苍茫天地;它的声音是千丝悲凉,是万缕忧伤。
  它不是乐器,它是会发声的泥土,是积淀万年的对生命的诉求。它用最质朴的声音在与自然对话,它是泥土的魂魄在述说着岁月的绵长……
其他文献
我对奶茶有点儿上瘾,隔几天就要来一杯。奇怪的是,明明每次点了同样的口味,喝起来却觉得味道是不同的。  只有偶尔几次,我会觉得好喝——奶茶简直是把我从悲惨无聊的生活中解救出来的天使!那样喝着奶茶,满满的幸福感会从心里溢出来,连空气都是香甜的。但大多数时候,它是我用钱给自己买来的膘肉,里面的配料飘散出一股带着塑料质感的气味。我像一个等着拆礼物的孩子那样下单,又像完成任务一样喝掉它。奶茶给我带来的幸福感
期刊
女儿的内省力似乎超越了她的年龄。经常买一杯奶茶喝,在她看来,是一种瘾,一种自我麻痹,借助短暂的味觉刺激并不能够缓解内心的焦虑。我也有同感。今天,社会似乎进入一个快餐文化的时代,吃饭速食,恋爱速配,学习速成……流行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来得快,去得也快,缺乏积累,难以形成底蕴。每个人都生怕落伍于这个善于制造热点也容易遗忘热点的时代,随波逐浪,不敢停留。在这样的时代,多巴胺也容易快速分解,许多陌生的刺激物
期刊
我和身边的朋友都喜欢自拍。有一天,我问自己:自拍是为了记录自己的容貌,自我欣赏,还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赞美?分享自拍,是不是意味着过度关注自己,过度在意别人的看法?为什么自拍后总是忍不住对外分享呢?  空想不一定得出什么结果。我做了一個实验:每天自拍一张自己在真实、自然状态下的照片,并上传到朋友圈。一个月过去后,再回头研究这个问题吧!  回翻这30天的自拍动态,我有了一些发现。有的照片中,我红光满面,
期刊
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宋徽宗即位,神宗皇后向氏听政,已在海南岛流寓四年的苏轼(苏东坡)遇赦北归。  6月,苏轼携家眷渡海,在雷州、廉州、永州之间辗转奔波。11月,新旨意送达,准许他自行选择住处。  苏轼率先就想到了已在许昌定居的弟弟苏辙。他原本是这样打算的:“遂渡岭过赣……或归颍昌(许昌),老兄弟相守过此生矣。”但同时他又有些犹豫,因为弟弟过得并不宽裕,自己这一家三十来口人,无疑是个大包
期刊
当高大的祁连山脉渐渐没入荒野,河西走廊也很快失去了生机和颜色,越来越开阔的视野,却让人越来越疲倦。忽然,一片金色的沙丘接棒乌黑的山峦向远方延展,沙丘之下绿意隐现——敦煌到了。  敦煌,古时又叫沙洲,这个称呼很应景,它的确就像一叶搁浅在茫茫沙海上的小舟,等待被发现、被书写,等待开启一次非比寻常的远航。  公元前121年,这场旷日持久的等待终于得到了回应。这年春天,在河西走廊打了败仗的匈奴人仓皇西撤,
期刊
[知趣]  问:有些老人为什么只听得见“坏话”?  答:这不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所以我的回答可能也不会很严肃,权当是博人一乐吧。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你说的这种现象,就是那些耳背的老人,往往听不到别人说他的好话,却能听到别人讲他的坏话。我们不排除有些老人是装的,但耳背的老人有时候确实只听得见坏话——这可不是因为他们自带坏话过滤器。  我们知道,每个人耳朵的灵敏性其实是不同的,对于某些声音,有的
期刊
在风和日丽的燕园里去追念八十多年前血雨腥风中的金陵其实并不容易。  南京是个气质特殊的城市:同为古都,既少了北京的庄严雄伟,也不如西安的古老厚重;身在江南,既不说吴侬软语,也不太吃那些香甜酥软,没沾染太多娇羞文弱之气,人们言谈举止里追求的是“硬正”和“胎气”(南京方言,语义近似于“正直”和“大方”)。  非要说南京气韵,那就是秦淮河畔氤氲的“烟水气”,再就是街头巷尾弥漫的烟火气。正如南京姑娘在方言
期刊
一家人到楼下的餐厅吃饭,菜上来了,孩子妈妈先是拿手机拍菜,然后自拍。自从有了智能手机,自拍俨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手机内设了自拍模式,据称这体现了“用户友好”的商业思维。自拍杆也接着问世了,让自拍者可以随意选择拍摄的角度。孩子妈妈的一个学生毕业后到“美图秀秀”上班,薪资可观,当然是喜欢自拍的人捧红了这个生意。  我不反對别人自拍。孩子妈妈是摄影师,她又喜欢漂亮,常常分享一些自拍的图片到微信上,我会给
期刊
从小我就生活在一种两难的尴尬境地,但等到高中我才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这种尴尬,我一直难以描述,直至在网上认识了“小镇做题家”这个词。我想,没有比我更生动的诠释了。“小镇做题家”指的是那些出身小村镇,有名校光环,却缺乏视野和资源,导致“除了做题什么都不会”的寒门学子。看到这个词的一瞬间,许多我从前意识到却无法描述出来的问题终于有了归宿。这不正是我吗?  我出生在湖南的一个小城镇,七岁时家里搬到了安置
期刊
周末,在回家的车上,女儿问我一个问题:“是不是一个人年纪越大,性格越内向?”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社会学有关于“社会人”的假设,即一个人具有社会性的需求,通过社会化获得社会认同,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寻求自我价值,以获得安全感、信任感、认同感、归属感。梅奥主持的霍桑实验研究认为:人除了物质需要,还有社会需要;相对于经济报酬的获得,人对社会性需求的满足更为关心;对于人而言,个体所得到的激励和其所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