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的纽带是书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face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九七九年初收到芝加哥大学老同学柯尔柏君的来信,说是我们当年的老师阿瑟·弗里德曼教授将于三四月间到北京旅游,希望我们能见面。弗里德曼教授现年七十二岁,是芝加哥大学卓有成就的退休荣誉教授,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专家,编过哥尔斯密全集、威彻里剧本四种等,写过许多评论文章。我虽没有上过他的课,但他曾参加过我的口试委员会,又时常在校内碰见,所以还完全记得他的模样。我当然表示欢迎,但是我说我三四月间要去医院动一次不大不小的手术,偌大的岁数,希望不至险遭不测。
  弗里德曼教授夫妇于四月五日到达北京,我于四月二日提前出院,发着烧,心脏病又发作,实在没有力量很好陪伴他们,只得请在外文局调研室工作的弟弟弟妹去尽地主之谊。我给弟弟一本《近代语文》弗里德曼专号(一九七六年五月版)去旅馆访问老夫妇俩,因书里有老人的照片。弟弟回来报告,夫妇俩对中国之游十分满意,说中国人是多么多么的乐观、自信、友好,人人都是笑咪咪的。他们去过苏联,认为那里都是些冰面人,阴沉沉的。弟弟说旅游局的同志和同游者都很喜欢这对老人,他们十分谦逊、和蔼,从无任何额外要求。只有一桩,他们九日下午就要离开北京回英国去(他们每年都在英国住半年,在美国住半年),在九日之前必须见一面,至迟要在八日晚请他们吃一餐烤鸭,让他们尝到这一项必不可少的北京风味。到了八日晚,我还是不能参加,但估计他们会来看我,于是打扮整齐到北屋去坐候。晚八点,老夫妇果然来了,给我带来一大塑料袋的书,并说怕我累着,只停留十分钟就走。我望望他俩,老先生的面貌和过去没大两样,只是稍微胖了一点,夫人年纪该不小了,但是面部光洁清秀,披着短短的、亚麻色的头发,衣着朴素。真是一对谦逊、朴实的普通美国知识分子啊。
  弟弟弟妹们陪着他们吃了一餐烤鸭,据说他们吃得津津有味,十分欢畅,但是和我相叙的时间太短了,便请他们次日中午来家吃饺子。他们欣然答应,但是坚决不让我们请外客,说是要和我叙叙,闲话芝加哥和芝大。第二天吃罢饺子,老人问我:“昨天给你的书呢,拿来我看。”我没感到这些书有什么特殊,就回到卧室把口袋原封不动地交到老人手中。他搬了张椅子坐在我身旁,谈的还是芝加哥和芝加哥大学。他从袋里一本一本地把书拿出来,一本一本地给我讲解:“这是《芝加哥著名建筑物》,附有许多照片,有许多是你从来没有见过的。这座钢结构、微微向上略变狭窄的大厦在建成时是美国第二座最高的摩天大楼,第二十九层是办公室,各种服务行业,特产售销处,银行,滑冰场,游泳池等等;第四十八层是公寓套间;第七层是观象台,餐厅,电视台,广播台等等……。”
  原来断绝了三十年的友谊是用精心选择的书来表达的。
  这些书里面有弗里德曼自己编注的《威克菲牧师传》;有贝娄的《雨王韩德森》(作者和芝大有某些联系,是弗里德曼比较赞赏的作品之一,我也读过,觉得好,能懂);有亨利·詹姆斯的小说《波士顿人》,那是因为我在芝大时曾对这个作家有所研究。还有菲立普·劳斯的早期小说《解放》(一九六二年)。这个犹太裔作家正在日益变得重要起来。他曾在芝大大学部教英文课。小说以五十年代的芝大为背景,描写了几个不大光彩的人物,尤其是英语课主任。这里面又提到亨利·詹姆斯。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盖勃和丽比是由于阅读詹姆斯的《一个尊贵少女的写照》而结为难解难分的情侣的。在小说的第二页上盖勃说,“我和感情世界的某种联系不是世界本身,而是亨利·詹姆斯。”他在一个小教堂里看到一个献给詹姆斯的小匾,上写詹姆斯“爱好并善于描绘令人心旷神怡的勇敢的决断和慷慨的忠诚。”丽比认为詹姆斯最好的小说是《鸽翼》,而这部小说又恰好是盖勃博士论文的题目。另一本与芝大有关的小说是罗伯特·波悉格的《禅与摩托车的维修法》(一九七四)。据弗里德曼说这本小说曾在大学生中风行一时;它讽刺了新亚里士多德流派的主将之一,曾任芝大文学院院长并曾编纂了厚厚一本《亚里士多德主要著作》(附二十页长序)的理查德·墨金,写墨金在课堂上受到学生的非难,他干巴巴地崇尚理性和解剖而错失了“质量”和“价值”:修理摩托车容易,能够参禅却是另外一件事了。
  表示友谊的另一种方式乃是在自己著作的扉页上题词。例如弗里德曼老师给我的、他自己编著的哥德斯密名剧《委曲求全》,扉页上写着“给我的朋友×××,并致以最良好的祝愿。”柯尔柏君(曾任芝大英文系主任十年,现任副主任负责研究生工作,又任《近代语文》主编)则在他编著的书里写着“谨致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热烈的问候”。从未谋面、七十七岁高龄的已退休的哈泼讲座教授诺尔曼·麦克林送了我一本他的小说集《一条长河奔流而过》。这里面收的是两个中篇和一个短篇,写了作者在西部钓鱼、伐木、生趣横溢的青年时代生活,文笔时而流畅、时而委婉多姿、时而温柔、亲切,自始至终生气勃勃。从不印行文学作品的芝大出版社破例出了这个二百十七页的薄薄一册,作者在扉页上写着“给×××,这是几个故事,执笔者和你一样,在芝大英文系得了一个哲学博士学位。”
  此后我不断从这些师友那里得到书,如论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专著,不同版本的《草叶集》,当代美国文学方面的论著,当代美国小说,学报,新书目录,甚至法国作曲家萨底(一八六六——一九二五)的钢琴曲,等等。这些都和我的生活和工作有关。也有些是他们自己在从事的工作,如已退休的同学麦瑞耳·梅君寄来的有关印第安文学的资料。据说美国许多大学现在都开设印第安文学的课程,有关这方面的出版物和录音带相当丰富。
其他文献
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五十周年的时候,上海文艺出版社为了纪念“左联”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光辉业绩,纪念鲁迅先生和瞿秋白同志这两位伟大的革命先驱的战斗功绩,重印出版了瞿秋白同志编录并序的《鲁迅杂感选集》。这本书的装帧、版式完全照一九三三年七月上海青光书局的初版本式样,为二十五开毛边本。许多老同志在纪念“左联”成立五十周年的时候,能重睹这本仍然保持着三十年代风貌的“杂感选集”,不仅感慨系之,而且觉得弥
期刊
近年来在科学著作中开始越来越经常地使用“系统”、“系统性”、“系统观点”等概念,这不仅在自然科学方面如此,在社会科学方面也如此。苏联B.Ⅱ.库兹明的《马克思理论和方法论中的系统性原则》(王炳文等译,三联版,定价0.59元)是一个尝试,来阐明马克思所发现的“系统性”,以及他所运用的、作为社会生活特殊规律性的“系统性原则”。  作者认为,系统概念是马克思方法论和唯物主义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所有重
期刊
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一再指出,在空想社会主义者的那些稚气十足的言论中,往往掩藏着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天才预测。这些预测同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切中要害的批判一样,都是启发、教育无产阶级的宝贵材料。长期以来,人们写过许多文章阐述空想社会主义者有关大同世界的思想闪光,但讲得较多较突出的是诸如消灭私有制、铲除城乡对立、克服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解放妇女、消亡国家等等设想。而象选拔、监督、更换公职人
期刊
刘心武的《如意》可以说又是闯“禁区”的,所以我也用“人性”这个一向被认为“烫手”的字眼儿作题目,来谈论他的这篇新作。我之敢讲“人性的优美”,而不冠上“革命的”等字样于前,是因为这是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分析欧仁·苏的小说《巴黎的秘密》时,对其女主人公玛丽花所作的肯定:“尽管她处在极端屈辱的境遇中,她仍然保持着人类的高尚心灵,人性的落拓不羁和人性的优美”;“她之所以善良,是因为她不曾害过任何人,她总
期刊
随着苏联持不同政见者的作品在西方流传,从七十年代开始,英国一些作家和文学批评家再度掀起了研究和评介苏联文学的热潮,很多出版社也竞先出版有关的图书。现将英国一九七三——一九七六年间出版的部分图书择要简介如下:  从这几年出版的图书来看,英国文学界似乎偏重于研究和评介十九世纪的俄国文学和所谓苏联地下文学。论述十九世纪前俄国文学的著作有两种。一本是约翰·菲尼尔和安东尼·斯托克斯合著的《早期俄国文学》(J
期刊
每当美国友人们迷惑不解地向我问及“四人帮”如何能够达到飞扬跋扈的地步时,我总有一个标准的回答:“想想美国在五十年代的麦卡锡(Joseph McCarthy)时期!”他们听了,就恍然大悟。正象中国文化界人士不能忘记在“四人帮”手中所受的迫害一样,美国学术界文艺界今日谈起麦卡锡对创作艺术及言论自由所留下的影响时,还是表示感叹与愤恨。“四人帮”是极左派(实为反革命派),麦卡锡是极右派,不过他们所用的手法
期刊
现在出版的刊物不少,真是百花争艳。但是,独独没有杂文的专门刊物,缺了这枝带刺的玫瑰花,未免美中不足。  杂文,常言是诗与政论的结合,也是文艺品种。那么,就从文艺刊物来看看吧:除了《××文艺》之类的刊物以外,按文学体裁来分,有《诗刊》,有《剧本》,有《散文》,有《小说月报》等等,就是没有《杂文》。杂文本来曾被鲁迅先生认为“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而现在竟不象其他的文学品种各有自己的园
期刊
怀念华岗同志    今年四月,突然接到谈滨若同志的来信,她说:华岗同志平反了!二十多年来重压在我心头的一个疑团,于今涣然冰释了!  一九五五年的一个冬夜,我走访阿方同志。她用一种我几乎听不见的低声告诉我:“华岗被捕了,听说有政治问题。”“什么问题?”“不知道。”接着两人长时间地相对无言,我则陷入于苦恼的思索之中。一个曾经出生入死、历经敌人监狱酷刑而不屈的老同志,一个在统一战线和民主运动中作出过重要
期刊
中华书局最近出版的施昌东同志的《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是为中国美学史宏伟结构打基础的工作,也可以说是开中国美学史的先声。  美学这门新兴学科,在解放前虽然有少数人研究,但并不系统。解放以后,先是传入了苏联的美学理论,但失之粗糙,教条主义习气很浓,而且往往将文艺理论与美学理论混为一谈,常常模糊两者的研究对象。这个流弊,在后来我们不少美学论文中还存在。在五十年代中到六十年代初,美学在中国曾吸引了不少
期刊
今年是《戈丹》的作者普列,姆昌德诞生一百周年,也是此书译者严绍端逝世十周年。我在病中听到电台广播短文,纪念这位印度著名作家,接着又朗读了他的短篇小说《地主的水井》,恰巧这篇小说也是绍端翻译的。绍端,病中多忧思,我日日夜夜在怀念你,听到广播,又触动了我的心弦,回忆往事,彻夜难眠。夜深人静,我拿起《戈丹》重读了一遍。  记得奥斯卡·王尔德曾说:“作品一半是作者写的,一半是读者写的。”确实,对同一部作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