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泉闻讯亦欣然!”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yi8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怀念华岗同志
  
  今年四月,突然接到谈滨若同志的来信,她说:华岗同志平反了!二十多年来重压在我心头的一个疑团,于今涣然冰释了!
  一九五五年的一个冬夜,我走访阿方同志。她用一种我几乎听不见的低声告诉我:“华岗被捕了,听说有政治问题。”“什么问题?”“不知道。”接着两人长时间地相对无言,我则陷入于苦恼的思索之中。一个曾经出生入死、历经敌人监狱酷刑而不屈的老同志,一个在统一战线和民主运动中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老同志,真的会是敌人么?我从记忆中尽量搜索着华岗可疑的形迹;可是,爽朗的笑声,坦率的态度,直爽、明快而又严正的话语,又历历在我耳目,一个真诚朴实的共产党人的形象重现于我的脑际。说华岗是敌人,这是完全不能令人置信的消息;而华岗的被捕,又是千真万确的消息!这叫人迷惘,使人疑惧,也令人痛苦。而今,这个疑团终于消失了!
  华岗同志和我相处的时间并不长,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留给我的第一个深刻的印象,是一次学习小组会上的一场争论。一九四二年冬至四三年春,南方局机关开展整风学习运动,由周恩来同志讲党史,并结合党史的学习总结经验教训。我和华岗同志被编在一个小组里。一次小组会上谈到六届四中全会,华岗同志说:那是王明搞的,是一次完全非法的会议。当时大家听到了感觉很奇怪:中央的会议,哪有什么合法不合法的问题?而且指名道姓地批评王明那样大人物,那时听起来也不是怎么“顺耳”的。我们几个年轻同志摸不着头脑,无法发言。几位老同志却都不同意他的看法。华岗同志则不管别人怎样激烈反对,总是用平和而又坚定的语气,反复说明这一点:当时王明并不是中央委员,却在大多数中央委员缺席的情况下召开四中全会,还硬把一个不是中央委员的人拉来当中央的领导,非法夺取中央领导权,严重地践踏党的组织原则,这在我们党内开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先例。第一次小组会上,谁都没有说服谁。第二次再开,对方搬来了“援兵”,他还是“孤军”应战,争论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最后只好请恩来同志来做结论。恩来同志说:结论要中央来做。个人的看法认为华岗的意见基本是正确的。
  华岗同志留给我印象很深的另外一件事,发生在一九四六年年底。那年十一月,蒋介石召开伪国大,和谈之门已闭,恩来同志返回延安。当时组织上决定地下党要作长期埋伏打算,不要再搞什么大的政治运动。可是时间刚刚过去一个多月,北平就发生了美国侵略军污辱女大学生的事件。消息传来,群情激愤。我们及时地搜集了情况反应,向华岗同志汇报,说明根据一般群众的情绪,完全可以组织一次游行示威;但我们从侧面又了解到,党员和进步分子反而表现得安静,没有动。能不能游行示威,请他做决定。华岗同志立即说:“我去通知××同志,一定要举行一次大示威。除夕来不及,元旦一定上街。”一九四七年元旦上海学生抗议美军暴行的游行示威,这样就决定下来了。
  这里我又想起了一位同志的一次谈话。那是一九五0年冬,我出差到广州,碰见了某同志,不知怎的我们忽然谈起华岗同志来了。他讲了华岗如何如何评论某一权威人士的著作之后,有点带结论似地说:“老华这个人有胆识,有魄力,看问题很敏捷,也很尖锐。但是太骄傲,有些近于狂妄,好象什么人都看不在眼里。”他对华岗同志优点的看法我是同意的,对于缺点的批评也可能合乎实际。不过在我的记忆里却保存有另外一种印象。记得是在一九四二年七月,我们请华岗同志赶写一篇指导青年学习中国历史的文章,准备在《新华日报》的《青年生活》专页上发表。文章及时送来了,我拿到手中一看,篇幅大大超过了我们的计划,感觉很为难;而我们又发稿在即,没有别的备用稿,只好硬着头皮去找华岗同志想办法。华岗同志正忙着,他要我们帮忙把文章压缩一下。我把文章作了些删节,再送给华岗同志。他看了后表示同意,说这样压缩好。从那一次打交道开始,以及以后的多次接触当中,使我感觉到,在一个青年人面前的华岗同志,一点儿也不傲慢,态度是很谦和的。
  我想,华岗同志自然也是有缺点的。二十五年前,他开始陷于意外的灾难,也许是与他的某些缺点有关吧,也许不是;我希望他不是!华岗同志参加革命的前三十一年,与中国人民有着共同的经历:苦难,战斗,胜利,欢乐。后二十五年,包括他逝世后的八年在内,他由革命功臣突然变为“罪人”,变为囚徒,最终又洗刷净别人强加在他身上的一切浊污,恢复了他革命者的本来面貌;可是,忠魂已渺,骨灰早寒,留下来的仅供后来者缅怀与凭吊了!而中国人民在这同一时期里,也走过了一段异常的崎岖曲折的道路,终于开始了新的胜利的征程。前些日子,我在病中写了一首悼念华岗同志的小诗:
  
  厄于清世奈何天,生死含冤念五年。
  禹域尽除莫须有,九泉闻讯亦欣然!
  
  然而,九泉毕竟是不通音息的!如果华岗同志还健在的话,他一定会感到欣慰;这倒不一定是为他自己,而主要是为我们有希望的民族,我们善良的人民!
其他文献
杜甫在秦州时,写了不少遣兴诗,在其中一首诗里,他谈了对人才问题的看法:“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古时贤俊人,未遇犹视今,嵇康不得死,孔明有知音。又如陇坻松,用舍在所寻。大哉霜雪干,岁久为枯林。”杜甫认为自古以来贤俊不得骋其才智是因为没有知音——“未遇”的缘故。他用陇坻松作比,以嵇康、孔明为例来说明他的看法。杜甫这个例子举得很有代表性,因为从表面上看,嵇康和孔明一个是崇尚庄老、放浪形骸的文人,一个是
期刊
《裴多菲评传》代序    每当讲起匈牙利的伟大民族诗人裴多菲,我们就会联想到鲁迅,因为他是我国最早介绍裴多菲的人,同时也是最早翻译裴多菲诗歌作品的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向来原是很爱PetfiSándor(裴多菲·山陀尔)的人和诗的。”  远在一九○七年,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就写了《摩罗诗力说》的重要文学论文,发表在《河南》杂志上。就在论述了拜仑、雪莱、普希金、莱蒙托夫、密茨凯维奇等“摩罗”诗人之后
期刊
中国思想发展史(何北武等,34万,青年)  四书集注简论(邱汉生,10万,社会科学)  中国逻辑思想论文选(1949—1979)(三联书店编,40万,三联)  简明逻辑学(徐元英、崔清田编著,10万,河北人民)  美学论集(李泽厚,40万,上海文艺)  西方美学史论丛(汝信、夏森,20万,上海人民)  青年修养十二讲(共青团中央宣传部编,11万,青年)  向昨天告别(共青团中央宣传部编,8万,青年
期刊
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五十周年的时候,上海文艺出版社为了纪念“左联”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光辉业绩,纪念鲁迅先生和瞿秋白同志这两位伟大的革命先驱的战斗功绩,重印出版了瞿秋白同志编录并序的《鲁迅杂感选集》。这本书的装帧、版式完全照一九三三年七月上海青光书局的初版本式样,为二十五开毛边本。许多老同志在纪念“左联”成立五十周年的时候,能重睹这本仍然保持着三十年代风貌的“杂感选集”,不仅感慨系之,而且觉得弥
期刊
近年来在科学著作中开始越来越经常地使用“系统”、“系统性”、“系统观点”等概念,这不仅在自然科学方面如此,在社会科学方面也如此。苏联B.Ⅱ.库兹明的《马克思理论和方法论中的系统性原则》(王炳文等译,三联版,定价0.59元)是一个尝试,来阐明马克思所发现的“系统性”,以及他所运用的、作为社会生活特殊规律性的“系统性原则”。  作者认为,系统概念是马克思方法论和唯物主义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所有重
期刊
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一再指出,在空想社会主义者的那些稚气十足的言论中,往往掩藏着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天才预测。这些预测同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切中要害的批判一样,都是启发、教育无产阶级的宝贵材料。长期以来,人们写过许多文章阐述空想社会主义者有关大同世界的思想闪光,但讲得较多较突出的是诸如消灭私有制、铲除城乡对立、克服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解放妇女、消亡国家等等设想。而象选拔、监督、更换公职人
期刊
刘心武的《如意》可以说又是闯“禁区”的,所以我也用“人性”这个一向被认为“烫手”的字眼儿作题目,来谈论他的这篇新作。我之敢讲“人性的优美”,而不冠上“革命的”等字样于前,是因为这是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分析欧仁·苏的小说《巴黎的秘密》时,对其女主人公玛丽花所作的肯定:“尽管她处在极端屈辱的境遇中,她仍然保持着人类的高尚心灵,人性的落拓不羁和人性的优美”;“她之所以善良,是因为她不曾害过任何人,她总
期刊
随着苏联持不同政见者的作品在西方流传,从七十年代开始,英国一些作家和文学批评家再度掀起了研究和评介苏联文学的热潮,很多出版社也竞先出版有关的图书。现将英国一九七三——一九七六年间出版的部分图书择要简介如下:  从这几年出版的图书来看,英国文学界似乎偏重于研究和评介十九世纪的俄国文学和所谓苏联地下文学。论述十九世纪前俄国文学的著作有两种。一本是约翰·菲尼尔和安东尼·斯托克斯合著的《早期俄国文学》(J
期刊
每当美国友人们迷惑不解地向我问及“四人帮”如何能够达到飞扬跋扈的地步时,我总有一个标准的回答:“想想美国在五十年代的麦卡锡(Joseph McCarthy)时期!”他们听了,就恍然大悟。正象中国文化界人士不能忘记在“四人帮”手中所受的迫害一样,美国学术界文艺界今日谈起麦卡锡对创作艺术及言论自由所留下的影响时,还是表示感叹与愤恨。“四人帮”是极左派(实为反革命派),麦卡锡是极右派,不过他们所用的手法
期刊
现在出版的刊物不少,真是百花争艳。但是,独独没有杂文的专门刊物,缺了这枝带刺的玫瑰花,未免美中不足。  杂文,常言是诗与政论的结合,也是文艺品种。那么,就从文艺刊物来看看吧:除了《××文艺》之类的刊物以外,按文学体裁来分,有《诗刊》,有《剧本》,有《散文》,有《小说月报》等等,就是没有《杂文》。杂文本来曾被鲁迅先生认为“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而现在竟不象其他的文学品种各有自己的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