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欢喜“毛边本”谈起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fant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五十周年的时候,上海文艺出版社为了纪念“左联”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光辉业绩,纪念鲁迅先生和瞿秋白同志这两位伟大的革命先驱的战斗功绩,重印出版了瞿秋白同志编录并序的《鲁迅杂感选集》。这本书的装帧、版式完全照一九三三年七月上海青光书局的初版本式样,为二十五开毛边本。许多老同志在纪念“左联”成立五十周年的时候,能重睹这本仍然保持着三十年代风貌的“杂感选集”,不仅感慨系之,而且觉得弥足珍贵。然而,也有些同志对这种三边不切、页页相连、周围空白很大的、“不整齐”的“毛边本”感到不习惯,外地有的书店还认为装订时不切边“不合规格”。我自己也不懂,近来翻阅学习了鲁迅著作及有关回忆文章,才初步认识到鲁迅欢喜、推崇“毛边本”是自有其深意的,这种对书籍装帧艺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也很值得我们每一个编辑出版工作者学习和效法。
  在科学技术、印刷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不满于一本书光有好的内容了。他们还要求有引人入胜的装帧设计,使好的内容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完美的艺术品。鲁迅先生对他自己所编辑、出版的每一本书,都非常讲究,务使它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品。所以从插图、封面、版式到纸张、装订,甚至于一个标点符号的位置,边的切与不切,全在他严格要求和注意的范围之内。他说过,我先前在北京参与印书的时候,自己暗暗地定下了三样无关紧要的小改革,来试一试。一、是首页的书名和著者的题字,打破对称式;二、是每篇的第一行之前,留下几行空白;三、就是毛边。在《华盖集》里更透彻地说道:“我于书的形式上有一种偏见,就是在书的开头和每个题目前后,总喜欢留些空白……较好的中国书和西洋书,每本前后总有一两张空白的副页,上下的天地也很宽,而近来中国排印的新书则大抵没有副页,天地头又都很短,想要写上一点意见或别的什么,也无地可容,翻开书来,满本是密密层层的黑字;加以油臭扑鼻,使人发生一种压迫和窘促之感,不特很少‘读书之乐’,且觉得仿佛人生已没有‘余裕’,‘不留余地’了。”因此上鲁迅竭力主张书的毛边。这,一方面是为了美观,因为“光边好象和尚头似的”。同时也为了实用——一如果边角弄脏了可以切除,起着保护书的作用。在《集外集》付装订时,他特别叮嘱“给我留十本不切边的”。一九○九年在东京自己筹款印行的《域外小说集》初印本,就是“毛边不切”的。难怪他自称是,“毛边党”了。就是我们现在翻翻当年三闲书屋印的《铁流》和《毁灭》以及先生刊行的《海上述林》等书籍,依然使人有厚实雄伟的感觉。今天我们读着这本顶宽边大、空白较多的大开本《鲁迅杂感选集》,不禁有一种明净舒畅,如仰长空,如面静海的快愉之感。
  在中国,用大的开本印文艺译著,加精美插图,道林纸,不切边,恐怕正是从鲁迅开始的吧;但自他以后,几乎再没有人在书籍的装帧设计上肯化这番心思了。岁月磋跎,半个世纪过去了。加上林彪、“四人帮”作乱期间推行的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和愚民政策,更加无人问津。所以人们(特别是青年同志)对“毛边本”感到生疏、不习惯就不足为怪了。只要我们加以适当的介绍,实事求是的宣传,人们会逐渐习惯,进而欢迎、喜爱这种别具一格的书籍装帧艺术的。
其他文献
王方名、张兆梅、张帆同志合著的《说话写文章的逻辑》一书,已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长期以来从“说话写文章”的实际出发,探索其逻辑规律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我作为逻辑界的一个晚辈和同行,虽已多年不从事逻辑工作了,但还是以极大的兴趣和喜悦,暂时搁下手里的工作,认真阅读了此书。读后感触颇多,最突出的感觉是,本书内容新颖,别开生面,与一般逻辑小册子和教科书相比,确有许多显著的独到之处。作者在“前言”中说
期刊
汉语言与基督信仰的接触,可追溯至唐贞观九年(公元六三五年)景教(Nestorianisme)的传入。太宗皇帝看了景教的汉语经文后,龙颜颇悦,下了一道诏谕说:“大秦国大德阿罗本远将经像来献上京,译其要旨,玄妙无为;观其元宗,生成主要。词无繁说,理有忘鉴。济物利人,宜行天下。”景教自此流传海内,“法流十道,国富元休,寺满百城,家殷景福”(《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色。武宗年间,佛教被
期刊
《马克思与亚细亚——对亚细亚生产方式论争的批判》,小谷汪之著,日本青木书店一九七九年出版,223页。  此书是探讨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以及有关论争的学术著作。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早在二十年代后半叶结合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在苏联、德国、日本等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展开了学术讨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又重新讨论,历时也有十余年。但本书作者认为,这场论争脱离了亚细亚社会的具体情况而走向概念化的
期刊
读龚自珍《明良论》有感    用做官的时间长久当作成绩,靠计算年限来确定升级,在史书上叫做“停年格”。据考,这种不管才能如何,完全以年限和资格为标准的选官制度,是在北魏时建立起来的。其实,在封建社会里,不论哪个朝代,大都实行以论资排辈为特点的等级森严的终身制官僚制度。对此,清末思想家龚自珍在他的著名的《明良论》里作过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龚自珍精彩地描述了实行“停年格”选官制度的状况。他说:“当官
期刊
最近翻阅清代学者汪中的代表作《述学》一书,虽然他也是个毕生致力于考证和治经的学者,但他的文章与思想的格调和那些株守考订的汉学家们迥然相异,尖锐透彻,令人钦仰。  汪中,字容甫(1744—1794年)。清乾隆时人。以文章秀美和解释经籍名噪儒林。一生“著书五本,数穷覆”,不求仕进,时人称他“才奇穷更奇”。旧时的学者只慕其文名,却不知在当时顶着“名教罪人”帽子的汪中,很有些惊人的议论,尤其是对历代封建帝
期刊
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全唐诗》凡四万八千九百多首,作者达二千二百余人。其中除王勃、陈子昂、张九龄、王维、李白、杜甫、元结、韩愈、柳宗元、孟郊、白居易、刘禹锡、贾岛、李贺、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经历来学者对他们的生平编制年谱,对他们的诗文进行笺注,大体还能了然。其他众多的诗人,前人的著录和论述大多语焉不详,并且相互抵牾,而后人的编著则又辗转因袭,可说还是一笔糊涂账。这给研究唐代诗人,带来
期刊
继聂华苓的《台湾轶事》之后,李黎的短篇小说集《西江月》又将由青年出版社出版了。这是国内出版的第二个海外作家的个人专集。  每次读到李黎的作品,都感到它们有一股特殊的吸引力。这次重读,这种感觉更加加强了。这股吸引力,主要来自作品中所洋溢的生命力,一种从腐朽的躯体上不可遏制地生长出来的强烈的生命力。如果用绘画来比喻,我觉得李黎的作品有如一片繁密的森林,在郁郁苍苍的老树丛里,一簇一簇地散布着葱葱茏茏的嫩
期刊
杜甫在秦州时,写了不少遣兴诗,在其中一首诗里,他谈了对人才问题的看法:“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古时贤俊人,未遇犹视今,嵇康不得死,孔明有知音。又如陇坻松,用舍在所寻。大哉霜雪干,岁久为枯林。”杜甫认为自古以来贤俊不得骋其才智是因为没有知音——“未遇”的缘故。他用陇坻松作比,以嵇康、孔明为例来说明他的看法。杜甫这个例子举得很有代表性,因为从表面上看,嵇康和孔明一个是崇尚庄老、放浪形骸的文人,一个是
期刊
《裴多菲评传》代序    每当讲起匈牙利的伟大民族诗人裴多菲,我们就会联想到鲁迅,因为他是我国最早介绍裴多菲的人,同时也是最早翻译裴多菲诗歌作品的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向来原是很爱PetfiSándor(裴多菲·山陀尔)的人和诗的。”  远在一九○七年,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就写了《摩罗诗力说》的重要文学论文,发表在《河南》杂志上。就在论述了拜仑、雪莱、普希金、莱蒙托夫、密茨凯维奇等“摩罗”诗人之后
期刊
中国思想发展史(何北武等,34万,青年)  四书集注简论(邱汉生,10万,社会科学)  中国逻辑思想论文选(1949—1979)(三联书店编,40万,三联)  简明逻辑学(徐元英、崔清田编著,10万,河北人民)  美学论集(李泽厚,40万,上海文艺)  西方美学史论丛(汝信、夏森,20万,上海人民)  青年修养十二讲(共青团中央宣传部编,11万,青年)  向昨天告别(共青团中央宣传部编,8万,青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