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助的父母们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ongyi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朋友的困境难以启齿,连转述,我都要思量很久,寻找较雅驯的字眼。
  
  总之,就是他发现自己八岁的女儿,在网络上寻找什么,又偷偷摸摸,背着家人,做一些奇怪的动作,自己咯咯笑。目睹若干次之后,他终于鼓起勇气,问女儿在干什么。女儿一惊,像被戳穿了似的忸怩不安,假装若无其事:“没什么呀。”仰起清白的小脸,眼神不敢看他。
  我起初没当回事儿,还笑道:“是尊家的遗传吧。”
  不料他郑重地向我袒露隐私:“但我不喜欢那个,我喜欢的是ABCDE,不包括那个。”
  他的态度让我也郑重起来:“你打算怎么办?”
  他无限郁闷:“不知道。”
  这是病抑或不是?是先天的基因还是后天的影响?天地良心,他坚信自己给孩子的,是最健康不过的环境。这是一时的好奇还是——我就直说了吧——终生的癖好?女儿是否会因此有一条格外崎岖的道路?一念及此,他痛得必须弯下身去。
  问我,是他以为我懂得。我懂得他为人父母的无奈,却给不了他想要的答案:搜索脑内每个知识库,完全没有沾边的。我想建议他求助育儿专家——又一转念:我有一些熟人亦已转型成为育儿专家,他们的热情不容置疑,我却深知他们毫无专业背景,有些推理、论断与行事,更接近怪力乱神更不像科学。育儿这事儿,像大炼钢铁,没有章法的热情,只会带来更大的祸患。
  到最后,还是回到起初的那个问题:他打算怎么办?他能怎么办?而也许,做什么都没有区别了。
  这不是第一次,我憬悟到身为父母的无助。
  我自己少年时,有很多怪异举动,有些我忘了。一次去参加中学同学会,一个男生戏谑地撑着椅背跳、跳、跳……不止,对我说:“你再来做一下。”我才模模糊糊记起来:是的,我整个中学阶段,经常有一种突冲而击的力量让我必须发足狂奔或者跳动不已。经常,在课间的操场上,力量爆发,我中了邪似的狂奔起来——几十米后,当我风一般经过一堆诧异的脸,我才意识到自己在干嘛,尴尬地停下来。
  还有些,我记得。比如:我吃了很多年的纸。平白无故地,团一张纸在嘴里嚼来嚼去,往往要到它已嚼得稀烂,我才醒悟过来——啊,不对劲呀,吐掉吐掉。我起意要戒,无数次,像后来我打算减肥一样,赌咒发誓,都没有用。那时年头早,废纸亦不易得,我吃报纸,满嘴都是浓重的油墨味道;传真纸是苦的,不能吃;卫生紙入嘴就化为渣和糊,吐都吐不清爽;我的最爱就是A4白纸——这像个疯子的胡言乱语,少年时候的我,是疯子吗?
  这些行为,在青春的荷尔蒙耗尽后,渐渐消失。
  到这个年纪,我的问题是:如果,我是我自己的父母,我发现孩子有这么多不对劲,我该怎么办?我看不到孩子的未来,我不能预测她长大后会怎么样,我并不知道这些行为会永不再现,我必然急得上蹿下跳,心急火燎要解决,但——谁能帮助我?谁能提供给我相关的资讯?
  也许我会带孩子去查个微量元素:不是听说异食症就是缺什么什么吗?可能买一堆钙铁钾钠给孩子吃:多多益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会没头苍蝇似的去挂儿科号——我还真的就自己的童年,问过几位儿科专家,结果他们告诉我,所谓儿科,其实是“儿内科”,我这个,可能需要去儿童精神科。哪里有儿童精神科?我小的时候,国内哪里都没有。现在嘛,要去精神卫生中心,也就是——民间俗称的精神病院。我会带孩子去那里吗?我想:不会。
  有一种观点是:孩子是没有错的,错的都是父母。
  还有一种说法是:前半生,我们被父母毁了;后半生,我们又被孩子毁了。
  但我总想说:父母也是从孩子过来的,不是生来就会做父母。父母与孩子同龄,是从喂奶、换尿布、洗澡,从孩子的第一声哭、第一颗牙,一点点学会如何爱一个人,照顾一个人。所以,在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早期,每位父母都是新手上路、一窍不通。
  也许应该培训上岗?强制准父母上个育儿本科。但只怕文字背得滚瓜烂熟、习题全对,也是纸上谈兵。就像驾校满分一次通过,第一次上路也胆战心惊,第一年往往会扣满十二分。高科技时代了,我有个设想:不如用3D打印机打印一批模拟宝宝,给准父母们实习机会,先练手个三年五年?可是,模拟宝宝可以质检,有先天缺陷的就不发货了,真实宝宝做不到。
  我有个朋友,披头散发向我诉苦,她在海外,刷刷刷生了三个孩子。前两个孩子,她在微博微信上自信地写了大量的育儿文: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如何鼓励孩子交友、如何让孩子不哭……但这一切,在第三个孩子来到的时候,全部破产。
  小婴儿总是皱着眉,警觉地看向全世界,包括亲妈。三个月时,饿了,大哭,她母乳送到,小婴儿梗着脖子拒绝,哭得更悲怆了:你怎么不能在我刚开始饿的时候就出现,一定要我告诉你,你才知道?你不爱我。四个月加辅食,小婴儿一定要看到她先尝一口才肯赏脸张嘴;半岁时,她离开,小婴儿嚎啕大哭;她如期赶回,小婴儿更哭得要背过气去,不仅不扑入她怀抱,还推她打她:走开走开,你走了就别再回来……儿科医生无动于衷地说:婴儿本来就有一型是难养性,你这个孩子更极端一些,大概在婴儿中占1-5%的样子。也许,长大就好了。
  该怎么教育,怎么对待?她说她翻烂了所有书籍,里面只说“要耐心”。她的吐槽:“这和多喝水有什么区别?”
  也许过几十年,在这个孩子长大后,新的育儿理论会出现,救束手无策的母亲们于水火。但我的女友没法穿越到那个时代,她只能精疲力竭地尽力——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做到最好,因为她不懂、她能力有限、她有智识与时代的局限性。
  她有错吗?大概她的错,就是生早了若干年。
  偶像合该黄昏,每一位父母都要从神坛上被拽下来。我反对“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说法,我也不接受“所有错皆属父母”的指责。
  我同情孩子们的脆弱:当他们在生命的早期,彷徨无助,得不到正确的指引。但我也不能不原谅父母们的无助:当他们走在人生的幽谷,既要养育孩子的身体,又要料理孩子的灵魂。而灵魂是那么幽深隐黑的事物,即使亲为父母,也难以进入无法触及。爱不能化为理解,理解丝毫不能缓解无能为力的痛楚。有一种绝望是,当他们看向孩子的眼睛:我该怎么办?孩子如天上的神祗,只给出暗示不给答案。于是他们左试试、右试试,搞不好就越做越错。
  唯一的庆幸是:绝大部分孩子都会健康长大,长大到能抱怨父母的年纪:“如果当年我妈不逼我学理科……”“如果那时我妈懂一点生理卫生常识……”
  我先认为敬:我也抱怨过,也自然而然地说过:“你们呀,一点都不懂儿童心理学。”——他们凭什么应该懂?在他们的时代,全社会都不懂呀。所以,如果若干年后,我的孩子抱怨我,是我活该。
  那不宽恕人的,也不配得到人的宽恕。
  (苏衣摘自“大家” (德)埃·奥·卜劳恩/图)
其他文献
文学类文本阅读可以借助心理学知识,从把握作者心理,文本人物心理,读者个性心理,社会时代心理,民族文化心理,宗教心理以及文本语言的含蓄性、跳跃性等方面进行深刻解读。 Li
5月25至26日,老年教育学术委员会“五个十工程”县(市)校项目和区校项目工作会议在山东济南召开。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副会长、山东省委老干部局副局长兼山东老年大学校长杜英杰
目的:探讨中国西部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中相关自身抗体的存在状况及特征。方法:57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分为3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1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32例、原发
【教学实录】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动物朋友,(出示仙企鹅图片)它的名字叫仙企鹅,它的家不在南极。说说仙企鹅给你的第一印象。  生:我看到仙企鹅的第一印象是觉得它很萌,小小的,太可爱了。  师:嗯,这是她的感觉。  生:我看到它的第一印象是,它背上是黑的,肚子上是白的,有点儿像我们平时见到的斑马线。它的嘴巴很尖,身体特别小。  师:观察得特别仔细。你们想不想进一步了解
2016~2017学年之初,上海市教委在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会议中提出,从2016年下半年起,市教委将着力从四个方面深入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其中核心的一条即“建立学区化集团化发展
<正>【学习目标】1.初步感受伊索寓言的简短生动、"故事+道理"结构等文体特点。2.品味伊索寓言言语精炼的表达特征。3.体会寓意的深刻,学会个性化表达寓意。【教学实录】一、
破解手足相怨女儿出生之前,汪培埏在台北市一家投行工作。随着儿女陆续出生,她体会到为人母的快乐,开始觉得人生真正的快乐,是细心陪伴孩子慢慢长大。于是,在女儿3岁、儿子1
孩子的成长真正需要什么,家长要陪伴才知道。5岁半的乐乐在画画。她画的是一棵很高的树,树上结着红果子,旁边是一栋很高的房子,差不多触到树的顶端。有一个小女孩在房子的最
【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金黄色的树叶飘落,多美呀!老师采集了一些漂亮的树叶,想来欣赏一下吗?(课件演示)好看吗?有两只小蚂蚁也被漂
那天带豫儿去朋友家玩。其间,朋友接到快递员的电话,让她下楼取快递。她家2岁多的女儿妞妞一听妈妈要下楼,也要跟着去。不等妈妈同意,她就跑到门口,拿出鞋子,麻利地穿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