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本身的人文性特征决定了它与美育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将美育贯穿始终是对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本文就如何通过如何实现美育与语文教学中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项任务相结合,从而促进语文教学效果的提高,对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渗透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不仅使其成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而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则贯穿于语文学习始终,笔者深切地感觉到没有审美情趣,就谈不上语文学习;没有审美情趣,就谈不上语文素养的培养。唯有通过审美情趣的培养,使学生在写字中创造美、在阅读中品味美、在写作中表达美、在交际中传递美,使美的感受给学习带来兴趣和持久的动力,才是语文教学的必然选择。
一、在创造美的快乐中促进识字写字教学
鲁迅曾说:“书法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蹈却有舞的节奏。” 中学语文识字写字教育,虽然与书法意义上的写字有很大的区别,但其本质是相通的,并且是书法学习的基础。《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初步感受汉字形体美”、“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等不同的阶段目标,可见提高审美能力不仅是识字写字教育的基础,更是教育的目标。
识字写字,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一般认为识字写字训练比较枯燥,教师提不起兴趣教,学生提不起兴趣学。然而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蕴含着音美、形美、意美,只要善于发掘,你就会发现她的多姿多彩。汉字的结构美和笔画美,形成了汉字字形所独有的审美价值。只要我们用心发掘,就会发现在汉字教学中处处渗透汉字美育教育。使学生在识字写字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理解汉语精髓,增强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品味美的快乐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叶圣陶先生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领会到什么是美,花木山水的美、城市的美、道德品质的美、广大群众为伟大目标而奋斗的美,都可以从作品中得到深切的体会。”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沉淀着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对风景的细致观察,有着丰富的审美情感。读懂一部作品,必须使自己成为作品中的人物,随着他一起快乐、一起伤感,用审美的眼光、审美的情趣深入到作品之中,从中发现它的音韵美、构思美、意境美,才能真正领会到作者的感受,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而也只有在品味美的享受中,才能养成热爱阅读、学会阅读的习惯,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作为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应该尽量做到使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美、品味美,带着美的享受增强阅读的兴趣。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发现美。罗丹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对阅读教学,尤其如此。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积聚了作者对生活、对自然风光美的感受,通过指导学生充分挖掘,获取美的感受,对学生阅读质量和效率都将是一个很大的提高。如在指导学生在《济南的冬天》里发现“唐代名家小水墨”的意境美,在《苏州园林》中发现构图的美妙等。另一方面,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自然风光也好,人物传记也好,每一篇优秀作品都饱含着作者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在阅读教学中,着力“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实现“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 的教育目标。从《我爱这土地》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在《陋室铭》里感受淡泊明志的胸襟,激发同学们树立努力读书、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
三、在表达美的快乐中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篇优秀的文章是将字、词、句按照美的要求的一种构建,能够充分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能够带给别人共鸣。写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在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从笔者写作教学实践来看,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惧怕作文课的现象,其主要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缺少写作热情,认为写作是件苦差使,感受不到写作的乐趣;另一方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善于发现,不能从常见的琐事中发现事物的美好。因此,我在写作教学中,重点把美育贯穿其中,指导学生能够从平时的生活中发现真善美,积累美学素养,提高审美情趣,增强积累写作素材的能力,让学生体味写作的快乐。在写作教学中,重点把握三个方面,一是让学生懂得用审美的眼光善于收集资料。日常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往往在一些点滴小事中蕴含着真善美的丰富内涵,及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尤其是对一些可以挖掘的素材,要渗入自己的感受,日积月累形成大量的写作素材。如通过观察自然风景,用心体会绿色的生命意义,感受万紫千红的勃勃生机;通过体会家庭生活的温馨,体会父母的无私关爱和尊老爱幼的道德风范;通过记录生活中的每一次感动,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对美好向往的追求等等。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哪怕是一些细微的感受,都要在观察的基础上善于去延伸、拓展。二是让学生学会借鉴优秀作品美的结构、美的语言,去组织自己的文章,说明文的层次分明、用词准确;记叙文的条理清楚、语言生动;议论文的观点鲜明、论证充分,通过细心品味优秀范文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逐步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三是让学生学会欣赏自己的作品,感受写作过程的美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增强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最根本的办法还是体会到写作过程中那种美的享受。写作练习不仅是对语文知识的综合学习,更是学生真情实感的表达过程,在表达中体会情感的升华,激发学生持久的写作动力。
四、在传递美的快乐中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作为人与人沟通的最重要工具,学习的目的在于能够准确地使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能够使交流对象理解。《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通过语文学习,需要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虽然语言交际人人皆会,但交际的质量却大不相同,我们通常所说的“好语一句三冬暖,冷言一句六月寒”就是这个道理。汉语言词汇丰富,感情色彩浓厚,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需要学生增强对语言的审美感受,实现口语交际美的渗透,让交际变得更加温馨悦耳。作为语文教师,在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过程中,应当把握三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综合活动课,为学生提供交际机会,提供展示语言美的舞台。比如,通过分组的办法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组织辩论赛等形式,锻炼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增强语言表达严密性等。二是引导学生借鉴优秀作品的语言表达方式,做到口语交际中尽量注意感情色彩,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做到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用词准确、表达清晰,注重对方的感受。三是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能力,包括对自然事物的想像、对未来的想像等,挖掘蕴含在形形色色世界里的真善美因素,在日常口语交际中善于表达给对方,不仅可以使自己在深化对事物的认识中获取美的感受,同时也可以从传递美的过程中获得美的收获。口语交际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比语文教学的任何目标都更加重要,如果人人都能够在交际中传递美、感受美,我们的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总之,语言文字的学习与美育本身就是互相渗透、互相关照、互相促进的一项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既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又是搞好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语文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将美育教育贯穿语文教学始终的观念,善于调动学生美的感受,无论是识字写字、阅读理解、写作教学还是口语训练,都可以通过发现美、品味美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美的体验中学习,教师在美的感受中教学,共同营造出和谐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初中语文课程标准》,[A],2002-11
[2]宋阳玲,让美育走进语文教学,[DB/OL],搜狐教育频道,2006-11-06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渗透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不仅使其成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而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则贯穿于语文学习始终,笔者深切地感觉到没有审美情趣,就谈不上语文学习;没有审美情趣,就谈不上语文素养的培养。唯有通过审美情趣的培养,使学生在写字中创造美、在阅读中品味美、在写作中表达美、在交际中传递美,使美的感受给学习带来兴趣和持久的动力,才是语文教学的必然选择。
一、在创造美的快乐中促进识字写字教学
鲁迅曾说:“书法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蹈却有舞的节奏。” 中学语文识字写字教育,虽然与书法意义上的写字有很大的区别,但其本质是相通的,并且是书法学习的基础。《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初步感受汉字形体美”、“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等不同的阶段目标,可见提高审美能力不仅是识字写字教育的基础,更是教育的目标。
识字写字,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一般认为识字写字训练比较枯燥,教师提不起兴趣教,学生提不起兴趣学。然而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蕴含着音美、形美、意美,只要善于发掘,你就会发现她的多姿多彩。汉字的结构美和笔画美,形成了汉字字形所独有的审美价值。只要我们用心发掘,就会发现在汉字教学中处处渗透汉字美育教育。使学生在识字写字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理解汉语精髓,增强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品味美的快乐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叶圣陶先生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领会到什么是美,花木山水的美、城市的美、道德品质的美、广大群众为伟大目标而奋斗的美,都可以从作品中得到深切的体会。”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沉淀着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对风景的细致观察,有着丰富的审美情感。读懂一部作品,必须使自己成为作品中的人物,随着他一起快乐、一起伤感,用审美的眼光、审美的情趣深入到作品之中,从中发现它的音韵美、构思美、意境美,才能真正领会到作者的感受,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而也只有在品味美的享受中,才能养成热爱阅读、学会阅读的习惯,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作为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应该尽量做到使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美、品味美,带着美的享受增强阅读的兴趣。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发现美。罗丹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对阅读教学,尤其如此。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积聚了作者对生活、对自然风光美的感受,通过指导学生充分挖掘,获取美的感受,对学生阅读质量和效率都将是一个很大的提高。如在指导学生在《济南的冬天》里发现“唐代名家小水墨”的意境美,在《苏州园林》中发现构图的美妙等。另一方面,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自然风光也好,人物传记也好,每一篇优秀作品都饱含着作者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在阅读教学中,着力“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实现“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 的教育目标。从《我爱这土地》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在《陋室铭》里感受淡泊明志的胸襟,激发同学们树立努力读书、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
三、在表达美的快乐中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篇优秀的文章是将字、词、句按照美的要求的一种构建,能够充分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能够带给别人共鸣。写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在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从笔者写作教学实践来看,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惧怕作文课的现象,其主要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缺少写作热情,认为写作是件苦差使,感受不到写作的乐趣;另一方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善于发现,不能从常见的琐事中发现事物的美好。因此,我在写作教学中,重点把美育贯穿其中,指导学生能够从平时的生活中发现真善美,积累美学素养,提高审美情趣,增强积累写作素材的能力,让学生体味写作的快乐。在写作教学中,重点把握三个方面,一是让学生懂得用审美的眼光善于收集资料。日常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往往在一些点滴小事中蕴含着真善美的丰富内涵,及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尤其是对一些可以挖掘的素材,要渗入自己的感受,日积月累形成大量的写作素材。如通过观察自然风景,用心体会绿色的生命意义,感受万紫千红的勃勃生机;通过体会家庭生活的温馨,体会父母的无私关爱和尊老爱幼的道德风范;通过记录生活中的每一次感动,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对美好向往的追求等等。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哪怕是一些细微的感受,都要在观察的基础上善于去延伸、拓展。二是让学生学会借鉴优秀作品美的结构、美的语言,去组织自己的文章,说明文的层次分明、用词准确;记叙文的条理清楚、语言生动;议论文的观点鲜明、论证充分,通过细心品味优秀范文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逐步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三是让学生学会欣赏自己的作品,感受写作过程的美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增强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最根本的办法还是体会到写作过程中那种美的享受。写作练习不仅是对语文知识的综合学习,更是学生真情实感的表达过程,在表达中体会情感的升华,激发学生持久的写作动力。
四、在传递美的快乐中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作为人与人沟通的最重要工具,学习的目的在于能够准确地使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能够使交流对象理解。《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通过语文学习,需要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虽然语言交际人人皆会,但交际的质量却大不相同,我们通常所说的“好语一句三冬暖,冷言一句六月寒”就是这个道理。汉语言词汇丰富,感情色彩浓厚,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需要学生增强对语言的审美感受,实现口语交际美的渗透,让交际变得更加温馨悦耳。作为语文教师,在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过程中,应当把握三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综合活动课,为学生提供交际机会,提供展示语言美的舞台。比如,通过分组的办法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组织辩论赛等形式,锻炼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增强语言表达严密性等。二是引导学生借鉴优秀作品的语言表达方式,做到口语交际中尽量注意感情色彩,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做到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用词准确、表达清晰,注重对方的感受。三是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能力,包括对自然事物的想像、对未来的想像等,挖掘蕴含在形形色色世界里的真善美因素,在日常口语交际中善于表达给对方,不仅可以使自己在深化对事物的认识中获取美的感受,同时也可以从传递美的过程中获得美的收获。口语交际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比语文教学的任何目标都更加重要,如果人人都能够在交际中传递美、感受美,我们的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总之,语言文字的学习与美育本身就是互相渗透、互相关照、互相促进的一项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既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又是搞好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语文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将美育教育贯穿语文教学始终的观念,善于调动学生美的感受,无论是识字写字、阅读理解、写作教学还是口语训练,都可以通过发现美、品味美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美的体验中学习,教师在美的感受中教学,共同营造出和谐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初中语文课程标准》,[A],2002-11
[2]宋阳玲,让美育走进语文教学,[DB/OL],搜狐教育频道,2006-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