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新的教育体制及课程改革都明确提出要还课堂于学生,然而长期以来,大多数语文老师的教学方法还是保持着一支粉笔、一张嘴打天下的传统。走进中学尤其是高中的语文课堂,还是只见吊书袋,不闻读书声。一堂课上,老师高深莫测的讲解竟占去25—30分钟,而留给学生的时间只有10多分钟,一节课下来,老师是口干舌燥,学生们则是昏昏欲睡。这也就难怪学生们常感慨语文课难学,下功夫记住老师讲的所有内容,考试却不考,真可谓听得认真,学得刻苦,成绩却平平。那么,问题究竟出在何处呢?其实,我国的现代语文教学一直沿用的是前苏联凯洛夫的教育法,强调对教材的理性分析而不重视学生的朗读感悟,使课堂缺乏琅琅书声而没有生气,无法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情感的充分参与。从我十几年来听课及上课的体会看,自觉把朗读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来研究课本、揣摩作品、激发激情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好手段。
首先,从教学要求来说,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考试大纲》,能力指向都非常明确,就是要培养学生阅读、理解、鉴赏、评价诗文的基本能力。这种基本能力依存的主体是学生,立足于学生,考虑怎样教才能让学生具备这种能力,应该是我们教师的出发点,那么怎样让学生具备这种能力呢?实践,言语实践,学生自身的言语实践!让学生在诵读、品读、揣摩诗文的言语实践中形成能力,而非教师大量的“吊书袋”!让学生先在领读、昕读或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大声朗读的过程中进入作品、感悟作品,先让他们的心头有了一定的思考和共鸣之后再去进行理解、鉴赏、评价等环节,而不是由教师将别人的理解、评价硬性地塞给学生。所以在整个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朗读的作用不可低估。
其次,从教学内容看,现在的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都是历代的文之精品。大凡文章,“不平则鸣”,有感而发。情感者,气势也,居内为情,发之为心。鲁迅说:“我手写我心。”一个人只有内心有表达的欲望,才会斟言酌词而表达出来。并且,言辞的音节、短长,声音的高低疾徐、感情的沉郁奔放,自然而然地在心之统摄下融合为一体。人在表达时,首先考虑的不是什么手法、修辞之类,而是怎样把心意表达准确,把感情表达出来。所以,撇开文章的声与情而片面的强调写法分析,这样求文章之理,未免会合本逐末。而要求文章之理,可以根据文章言辞的长短与声调的高低朗读,又可以通过朗读“使我之心与他人之心祈合于无间”,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从而真正达到了心神领会、融会贯通的目的。下面分别简要谈谈:
先说情感美。文章是作者心灵的写照,情感寓于其中。文学创作十分讲究含蓄性,作者的情感常常蕴化在字里行间、散布在声音的抑扬顿挫之中,如水中盐、镜中花,只须读者细细品咏。而我们一旦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同歌泣、共呼吸时,也就开始进入作者的审美境界了。《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恩格斯深沉、含蓄的悲痛之情,《我有一个梦想》中马丁?路德?金的失望、悲愤及热烈的情感如果我们不是去朗读恩格斯饱含真情的一个个长旬、不是去朗读马丁?路德?金的一系列气势磅礴的排比句的话,我们又靠什么去领会、去把握从而与他们达到感情上的共鸣呢?所以说朗读既是联系读者与作者情感的纽带,又是沟通彼此心灵的桥梁。
再看意象美。叶圣陶说:“作者创作时,把心中的意象转化成声音,读者朗读时又将声音转化成意象,视觉听觉相互转移。循声而诵,因气而读,读者就会产生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的快感,而且与作者的心灵也相通了。”如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奇颖秀逸、情采飞扬、韵致风流的写景美文。作者在文中通过创设了远山、山林、小屋、花园等诸多带有主观色彩的意象才构置了一幅淡雅清丽、美妙多姿的风景图,寄托了他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而这些意象只有在我们抑扬顿挫地朗读中才会产生如闻其声、如睹其物的美感,并且对作者的领悟也会由此提升。由此可见,朗读可以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作家作品中的美好意象。
还有音韵美。就像音乐作品离不开音乐家去演奏一样,文学作品也离不开朗诵者去朗诵。黑格尔说过“诗作品必须通过活的人去朗诵出,唱出或表演出”,尤其是“抒情诗”决不能“习惯于默读”,因为若仅止于“默读”,那么“诗的本质一声响的艺术”就不能实现或诞生。优秀的文学作品,莫不生于至诚,从而错落成长长短短的音节,高高低低的音调。读者歌而咏之,立刻就会感受到言辞的音韵之美,获得朗读的快感。所以,音韵美这种形式美比之文章的内在美同样不可忽视。
此外,朗读在我们写作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清贺贻孙在其《诗筏》里有一段文字说的形象而且具体:“反复朗诵,至数十百过,口额涎流,滋味无穷,咀嚼不尽乃至自少至老,诵之不辍,其味愈长。”也就是说写作中伴之以不断地反复吟诵,那浓浓的,甚至是“无穷”的意味才出来了。还有所谓“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吟安一个字,拈断数径须”,“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都是古人对此体会在这方面具体而深刻的体会。试想我们的每位学生每写完一篇文章后不要说“拈断数径须”,只要放声地读上三至五遍,那我敢说用不了多长时间我们学生的作文水平将会大大改观。而这一点在写作与教学中恰恰被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们所忽略了,致使学生们交上来的作文错字连篇,病句不断,老师们改的也是眉头紧锁,但作文水平就是不见长进。所以,写作中朗读也是尤不可少的。
朗讀还有利于长久地记忆。根据中小学教学大纲,对我们所学的大多数内容不光要学会,还要牢牢地记住。默读可以短时间内摄人大量信息,但书本一合留下的只是梗概。而朗读则不同,只要是自己曾经用心地、动情地朗读过的东西会清楚长久地留在脑海中。我想这也就是到了高中以后为何对小学学过的诗文反到比近一两年学过的内容要记得清楚的原因吧。
因此,朗读在我们的语文学习中至关重要。它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修养。它会让你在单调的学习中其乐融融,它会带你在高雅的艺术殿堂里遨游无穷。同学们,请放开喉咙,亮出嗓子深情地朗读吧!
首先,从教学要求来说,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考试大纲》,能力指向都非常明确,就是要培养学生阅读、理解、鉴赏、评价诗文的基本能力。这种基本能力依存的主体是学生,立足于学生,考虑怎样教才能让学生具备这种能力,应该是我们教师的出发点,那么怎样让学生具备这种能力呢?实践,言语实践,学生自身的言语实践!让学生在诵读、品读、揣摩诗文的言语实践中形成能力,而非教师大量的“吊书袋”!让学生先在领读、昕读或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大声朗读的过程中进入作品、感悟作品,先让他们的心头有了一定的思考和共鸣之后再去进行理解、鉴赏、评价等环节,而不是由教师将别人的理解、评价硬性地塞给学生。所以在整个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朗读的作用不可低估。
其次,从教学内容看,现在的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都是历代的文之精品。大凡文章,“不平则鸣”,有感而发。情感者,气势也,居内为情,发之为心。鲁迅说:“我手写我心。”一个人只有内心有表达的欲望,才会斟言酌词而表达出来。并且,言辞的音节、短长,声音的高低疾徐、感情的沉郁奔放,自然而然地在心之统摄下融合为一体。人在表达时,首先考虑的不是什么手法、修辞之类,而是怎样把心意表达准确,把感情表达出来。所以,撇开文章的声与情而片面的强调写法分析,这样求文章之理,未免会合本逐末。而要求文章之理,可以根据文章言辞的长短与声调的高低朗读,又可以通过朗读“使我之心与他人之心祈合于无间”,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从而真正达到了心神领会、融会贯通的目的。下面分别简要谈谈:
先说情感美。文章是作者心灵的写照,情感寓于其中。文学创作十分讲究含蓄性,作者的情感常常蕴化在字里行间、散布在声音的抑扬顿挫之中,如水中盐、镜中花,只须读者细细品咏。而我们一旦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同歌泣、共呼吸时,也就开始进入作者的审美境界了。《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恩格斯深沉、含蓄的悲痛之情,《我有一个梦想》中马丁?路德?金的失望、悲愤及热烈的情感如果我们不是去朗读恩格斯饱含真情的一个个长旬、不是去朗读马丁?路德?金的一系列气势磅礴的排比句的话,我们又靠什么去领会、去把握从而与他们达到感情上的共鸣呢?所以说朗读既是联系读者与作者情感的纽带,又是沟通彼此心灵的桥梁。
再看意象美。叶圣陶说:“作者创作时,把心中的意象转化成声音,读者朗读时又将声音转化成意象,视觉听觉相互转移。循声而诵,因气而读,读者就会产生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的快感,而且与作者的心灵也相通了。”如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奇颖秀逸、情采飞扬、韵致风流的写景美文。作者在文中通过创设了远山、山林、小屋、花园等诸多带有主观色彩的意象才构置了一幅淡雅清丽、美妙多姿的风景图,寄托了他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而这些意象只有在我们抑扬顿挫地朗读中才会产生如闻其声、如睹其物的美感,并且对作者的领悟也会由此提升。由此可见,朗读可以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作家作品中的美好意象。
还有音韵美。就像音乐作品离不开音乐家去演奏一样,文学作品也离不开朗诵者去朗诵。黑格尔说过“诗作品必须通过活的人去朗诵出,唱出或表演出”,尤其是“抒情诗”决不能“习惯于默读”,因为若仅止于“默读”,那么“诗的本质一声响的艺术”就不能实现或诞生。优秀的文学作品,莫不生于至诚,从而错落成长长短短的音节,高高低低的音调。读者歌而咏之,立刻就会感受到言辞的音韵之美,获得朗读的快感。所以,音韵美这种形式美比之文章的内在美同样不可忽视。
此外,朗读在我们写作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清贺贻孙在其《诗筏》里有一段文字说的形象而且具体:“反复朗诵,至数十百过,口额涎流,滋味无穷,咀嚼不尽乃至自少至老,诵之不辍,其味愈长。”也就是说写作中伴之以不断地反复吟诵,那浓浓的,甚至是“无穷”的意味才出来了。还有所谓“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吟安一个字,拈断数径须”,“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都是古人对此体会在这方面具体而深刻的体会。试想我们的每位学生每写完一篇文章后不要说“拈断数径须”,只要放声地读上三至五遍,那我敢说用不了多长时间我们学生的作文水平将会大大改观。而这一点在写作与教学中恰恰被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们所忽略了,致使学生们交上来的作文错字连篇,病句不断,老师们改的也是眉头紧锁,但作文水平就是不见长进。所以,写作中朗读也是尤不可少的。
朗讀还有利于长久地记忆。根据中小学教学大纲,对我们所学的大多数内容不光要学会,还要牢牢地记住。默读可以短时间内摄人大量信息,但书本一合留下的只是梗概。而朗读则不同,只要是自己曾经用心地、动情地朗读过的东西会清楚长久地留在脑海中。我想这也就是到了高中以后为何对小学学过的诗文反到比近一两年学过的内容要记得清楚的原因吧。
因此,朗读在我们的语文学习中至关重要。它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修养。它会让你在单调的学习中其乐融融,它会带你在高雅的艺术殿堂里遨游无穷。同学们,请放开喉咙,亮出嗓子深情地朗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