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因情感教育而美丽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_info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使课程结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尤其值得瞩目的是,在各门课程的设计中,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而其中的情感教育则是一个主要的目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陶冶情感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没感情”,在这句社会性口头禅中,我们将解读到多少信息?作为语文教师,我把焦点集中在学生的情感倾向上,孩子的这种消极情感向我们的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新课标更是明确地把“情感”作为课程的目标之一。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文学作品饱含情感和人文性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适时有效地对学生谈情说爱,让学生自由地表情达爱,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安然、快乐地度过这个花季。
  一、亲其师而安其学,让学生热爱语文
  1、以爱获取学生的心。爱你的学生,关心学生的生活,理解学生的心理。不因他们过激或错误的行为而鄙视、讥讽;宽待他们,成为他们的知友,让学生在爱的芳香里不知不觉地喜欢你,亲近你。
  2、以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你的课堂轻松活泼,幽默风趣,笑声不断;你的声音如鸟语莺歌,举手投足是风情韵味;你的讲解热情生动,深入浅出……在知识的海洋里,你是一盏明亮的指航灯,你智慧的光芒不可阻挡的吸引了学生。
  3、以美丽的人格折服学生。你以身作则,处处为学生着想。你正直、善良、坚强、诚恳、高尚的人格在点点小事中熠熠生辉。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学生,也许将潜移默化他的一生。学生喜爱,亲近这样的老师;打心底里佩服,爱戴这样的老师。师生情意相投,彼此亲近,对语文的热爱也就油然而生了。
  二、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唤醒学生的情感
  现实生活诸多的复杂因素导致了孩子的消极情感占了上风,甚至形成习惯自然,积极的情感却日益静默、沉睡。因此,情感教育的第一步便是唤醒情感、激发情感。
  从教学实际出发,营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具体场景氛围,以触动、引起或唤醒学生的某种情感。如教学《观舞记》,学生找出有关印度舞特点的语句后,我和着音乐做了几个与文本吻合的舞蹈动作,课堂的气氛立刻活跃起来。不少同学也跟着扭腰、送臀,课后还意犹未尽。我把抽象的语言文学还原成声音语言和肢体语言,把两者有机结合呈现在学生面前,为他们创设了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场景,提供了可感可知的表象。在视觉、听觉上给他们以强烈而新鲜的刺激,触发他们对异国舞蹈的喜爱,对身体美、神态美、音乐美的赞叹。
  情境的创设有多种,其目的在于感染、铺陈后把学生带入与文本相应的特定情境,为学生提供一种良好的暗示和启迪,从而唤起学生自身潜在的生活经验,唤醒心中沉睡的情感。如果说情感是深埋的种子,情境就是随处可入的春风。当春风吹拂时,种子自然舒醒,破土而出。要想成就一片生命的绿色,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充分利用教材,而且要拓展教材(如古今中外名著,报刊杂志的优秀文章等),通过作品开启学生心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从中获得勇敢和坚强,感激和宽容……
  三、以身体之,以心验之,陶冶学生情感
  情感的小苗要茁壮成长,必有一块沃土,取之不尽的文学作品便是情感肥沃的土地。“文章不是无情物”,一个文本就是一个情感世界,从作品中吸取并体验情感,以情陶情,以情养情。
  要想真正进入文本的情感,需“读书百遍”并“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即情感体验)方可行。熟读文章后就自然了声音上的抑扬顿挫,语气、语调的变化,即做到了有感情地朗读。能有情感的朗读,就是体验到了文本的情感。著名的语言大师索绪尔曾说:“词语的声音变化本质是属于心理的,心理的变化是由情感引起的。”《礼记·乐记》也说:“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蝉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教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这就告诉我们,声音的不同来自内心情感的变化。如朱自清的《春》,用较快的语速朗读“盼望着,盼望着”,那是学生体验到作者对春天的引颈张望;用亲切的语气朗读“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那是体验到了作者对春来临的狂喜;用渐趋高昂的声调朗读第二自然段“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那是体验到了放眼拥抱自然后的心潮起伏;用轻柔的声音读“春草图”,那是用纯真自然的眼光感受到春的新鲜烂漫。在有情的朗读声中,陶养学生对春天、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当然,没有深切的内心体验,学生是无法用这样的声音来展现作者的情感世界,而这样的声音就来自“读书百遍”。
  四、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让学生抒发情感
  情感之树郁郁葱葱了,我们便期望它开花结果,满身满心的花香、果香,悦人悦已。当心中的情感涌动、澎湃时,借助语言、文字、形为等,使学生的情感言语化、实践化,即使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迁移外化。“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借助口头言语抒发读者体验的内心情感,简而言之,就是谈情说爱。说,是情的输出,是情感的物化,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转换为外部有声语言,是一种明显的情感活动。作为情感表达方式之一,主要是学生在理解文章后整体性的交流评述。主要形式有:诵读,独白,对谈,论辨。如《斑羚飞渡》想象老年斑羚、小斑羚、镰刀头羊的心理各自发表见解。讨论:人充当的是怎样的角色?你是狩猎队员,你会如何做?朗读感人的语句、段落等等,通过多种口头表达形式表现斑羚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团队协作精神,可歌可泣的牺牲精神。阅读中形成涌动的内心情感,借助“谈、说”使内在的情感得以外显和释放,没有饱满的热情,那来生动的语言。被情感浸润的语言一经表达,学生的情感就得以记忆、巩固和深化,还在同学间得以交流、补充、印证和丰富。这种表达其理性色彩、个性色彩更加浓郁。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朱慕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周小山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3]《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 初中语文》陆志平、顾晓白编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其他文献
[摘要] : 尊重人的个性,发掘人的潜能,塑造人的人格,立足民主与平等,实现教师个性化教学,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有适应的语文教学策略。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策略研究的意义和作用,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其进行探讨以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学语文 个性化 课堂教学 阅读教学  学生作为个体的存在,必然存在个体的差异性。要让他们有拓展的空间,必须留给他们的个性充
摘要: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要教人学会在美的世界里生活,使没有美就不能生活,让世界之美创造出人本身之美。”多么精辟的论述,它告诉我们: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关键词:语文 教学 美育 渗透  美育不是一般的艺术教育和情感教育,而是关系到人的精神世界的根本性修养。美育是与美的感受、欣赏相结合的教育。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实施美育呢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则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显然,以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的创新教育才是基础教育的归宿。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无疑
期刊
转眼间在高中执教已经近六年的时间,几乎每天都在与课本打交道,却没有一时静下心来比较系统比较深刻地对自己的语文教学,甚至对整个高中三年语文的教学进行过反思,前一段时间听了一节课,现在静下心来想一想,思一思,相信对以后的教学会起到一定的促进和引导作用。  静想这么多年的教学生活,经过回想和总结,我感觉从总体来看,教学反思可以说是一种教学方式和途径,是在教学中不断探讨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的问题,以不断提高
期刊
一、依据课标和教师用书,把握教材的课程目标和课时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是根据《教育规划纲要》对语文学科的的性质、课程教材建设、不同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培养能力等进行全面审视和系统梳理的语文教学指导性目标,教学、考核所必须遵循的范围和标准,给语文教师以教学的方向和尺度;《教师用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建议性的辅导用书,对课程的重难点、主要内容、以及作业的处理方式方法给教师一定的指导。教师在研
期刊
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开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列夫托尔斯泰曾指出:“如果一个人在学校学习时,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就只会摹仿和抄袭。”这是多么可怕的后果!可见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是多么重要。作为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更需要创新教学,因为小学生他们的思维发展正处在灵动阶段,他们的思维若是被束缚,就会成为社会没有创造能力的人,不会成为人才。所以,小学生要重视创新教育的朋
期刊
摘要: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基础。针对目前语文教学上教师为了成绩而教,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本文从遵循循序渐进教育规律、教师“适当放手”、谨防教育惩戒、养成良好习惯等方面展开阐释,从多角度论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才是义务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  关键词:兴趣 循序渐进 适当放手 教育惩戒 习惯  近日学习2011年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发现各个学段目标与内容部分,都提到重视学生的兴
在青少年公德意识淡薄,缺乏诚信,价值观比较模糊,自我中心意识较突出的状态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作为一位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语文教师,不仅是给人以
作业与教育活动的其他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优质的作业有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有利于学生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开发。作业的目的不外乎有两个:一是通过练习,掌握并加深理解学过的课堂知识。二是运用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新课程下的作业应当让学生在完成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使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需要。因此,教师设计
期刊
21世纪是个充满竞争的时代,需要一大批高效的人才,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通过应试教育容易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他们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对学生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不利。如今,在新课改春风的吹拂下,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学生素质教育的春天。面对教育改革,语文教育必须改变教法,提高认识,真正地设计好自己的每一节课,让学生不仅从这一节课学到了应学的知识,而且让他们兴趣盎然,沉浸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真正地对语文课产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