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人心一点希望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rui4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罪犯把外出打工的无辜青年骗到小煤窑下杀死,伪造事故现场,然后以青年亲人的名义向窑主诈钱,这是发生在煤矿的真实的恶性案件。已抓到的罪犯有40多人,他们一般是两人或三人结伙作案。近年来,这伙丧尽天良的罪犯流窜在陕西、河南、江苏、河北、辽宁等地小煤窑疯狂杀人,已查清的被他们杀死的青年打工者达48名,据说仍有70多名犯罪嫌疑人在公安机关的追捕中,不知道还有多少无名冤魂在地底深埋。
  我们《中国煤炭报》报道了这个案件后,我感到非常震惊,正像俗话说的肝儿都颤了。我意识到这是一种极端行为,其中有着深刻的不容回避的社会和人性内涵。人说现在是物欲横流的物质时代,有的人一切向錢看,攫取金钱达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以前我对这些说法并不怎么认同。出了这个以命换钱的杀戮大案,我才知道现在社会状况真是让人忧虑。试想想,罪犯把同类的命都敢毁掉换钱,他们还有什么不敢干的。我想到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蚂虾,蚂虾吃泥巴这种由来已久的说法。在社会阶层上,那些罪犯充其量不过是一些蚂虾,他们吃不到别的什么,只好把那些年轻的打工者当成泥巴吃一吃。还有,小煤窑蜂起,大肆盗窃国家煤炭资源。而小窑主大都对打工者欺压和盘剥得非常厉害。那些罪犯原来也是打工者,他们靠劳动在窑主那里挣不到钱,就采取杀人的办法,向窑主诈钱。贪婪的窑主不愿多出钱,往往采取私了的办法。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震惊之余,我就想以这个案件为素材写成小说。当然,我不想只把案件细化和拉长篇幅就完了,不能写成报道的翻版。如果那样的话,人们只看报道就够了,没必要再看小说。有一段时间,我听人说写小说要加大信息量。我一直不大赞成这个说法。传播信息是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的事,小说不能靠传达信息取胜。要说利用信息的话,它是对信息的深加工,不是靠信息的量取胜,而是靠挖掘信息后面的东西加以艺术化。现在的许多小说重在捕捉信息,堆积信息,这是不可取的。信息的价值在于它的时效性,错过一定时间,信息便失去价值。而小说是不大讲时效性的,它体现的是永久的艺术魅力。
  同时,我把这个素材打烂,重组,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大量的虚构。案件本身的事实是,直到东窗事发,罪犯才停止作案。我不能这样写,这样写显得人世问太可怕了,人心没一点希望了。我要给世界一点理想,给人心一点希望。于是,我有节制地写了人性的觉醒,良心的发现。我特意安排了一个高中生去打工和寻父,用高中生没受污染的纯真心灵,去反衬灵魂被荼毒者的卑下,并让纯真的心灵对污浊的灵魂有所感召。构思至此,我自己先激动起来,仿佛重新看到了人心的进步和世界的光明。我一直认为,文学创造的本质是劝善的,是改善人心的。我们揭露和鞭挞丑恶,正是出于善意和良好的愿望。
  我给小说起名《神木》,也是强调任何物质都有神性的一面,忽略了物质的神性,我们的生命是不健全的,生活就会陷入盲目状态。有了神性的指引,生命才会走出自然本能的泥淖,逐步得到升华。
  这篇6万余字的小说在2000年《十月》第3期发表并经《小说选刊》第6期转载后,据说在读者中引起了一定反响。其中一位湖北的工人读者还给《中华文学选刊》寄了一块大幅的红绸子,上面写了字,除了要求转载这篇小说,还感谢作者关注下层劳动人民的生存状态,真正为劳动者写作。这样的反响让我心热。我自己就当过农民,当过矿工,至今仍和最基层的生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拿我们村来说,每年都有大批的青年外出打工。他们在外吃不好,穿不好,挣钱很难,有时还会遇到凶险。有两个与我同辈的弟弟惨死在工地,还有两个青年外出两三年了,至今生死不知,下落不明。我给母亲讲了煤矿上发生的打死人换钱的事,母亲马上想到我们村失踪的那两个青年,说那两个好孩子可能被人家害了。母亲的心情顿时很沉重。这些都促使我拿起笔来,反映他们的生活。劳动人民毕竟是一个巨大的存在,一个正直的、有良心的作家不应忽视劳动人民的存在,而应和他们保持血肉的联系,关心他们的疾苦。一个作家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得失,如果左顾右盼,私心杂念多了,所写的作品就没力量了。
其他文献
父亲前阵子感冒了。大概是好久没生病的缘故,一发作起来甚是厉害,咳嗽发烧持续不退,吃药打针都不见好,大哥情急之下把父亲送进医院治疗。这期间,我们白天轮流照顾,晚上则由小弟照看。  父亲住院的第三天,母亲在家里坐不住了,吵着要来医院陪父亲。母亲外表看起来很有气场,但说话做事像个小孩似的,顽固得很,老实憨厚的父亲平时没少受她的“欺负”。这一次,她坚持要来陪父亲,我们也拿她没办法,只能顺着她的意。没想到她
母亲见二公屋后有个空猪栏,便捉了一头小猪崽来养着。  打猪草自然成了我的事。  于是,在那个春天的清晨,我背起背篓,穿着草鞋出了门。薄雾飘浮的山路上,晃动着一些伢子和妹子的身影。打猪草是较轻的农活儿,村里人家打猪草的任务,大多由这些未成年人承担。我追逐这些影子而去,想有个伙伴,但很快发现我不受欢迎,所有身影都在逃避我。后来才晓得,打猪草跟砍柴一样,是忌讳两个以上的人在一块儿的,因为一个地点的猪草总
那一天,我们相约上太姥山看星星。  上太姥山已不下百次,从没有想到要去山顶看一次星星。  平日里,自己和自己太近,以致越来越看不清自己,看不清灵魂的粗鄙程度;自己和俗世太近,生活越来越缺少了诗意,也不知是否面目可憎。所以,当唐先生来电话,说一起去太姥山顶看一次星星,我心尖着实被挠了一下。是哦,日复一日,脚步匆匆,大约已经忘了头顶上还有星星,更不会想到要去专注地看一次星星。  看星星其实选择任何一个
自我介绍  姓名:焦荥蓥。我还有个外号叫“小焦焦”,一是“焦焦”二字与“娇娇”同音,二是我平日里的温柔娇弱是公认的。  性别:看我的名字你可能会觉得这会是个酷酷的男生,哈哈,我是一个可爱的女孩子哦!  模样:皮肤不白不黑,体形不胖不瘦,圆圆的脸蛋,红润的小嘴,扎着一根长马尾辫儿,走起路来一甩一甩的,一副精神抖擞的模样。  爱好:跳舞、古筝、魔方、素描、游泳、乒乓球……我还擅长写作,习作先后在《作文
玻璃窗像一个大花园,  开出许多冰凌花,  我要摘下一朵送给春天。  妈妈说不要这样傻,  爸爸说不要这样呆。  他们的话我当成了耳边风。  我撮口对花园吹气——  春天来喽!  春天来嘍!  那最大的一朵冰凌花咧嘴笑了,  嘴呀,一直咧到耳丫。   (选自《日有所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大概在我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早晨,在广场上做早操的我们,看见教音乐的朱老师手握茶杯,从办公室踏着方步走出来,一边走一边端起茶杯面向我们,慢悠悠地喝上一口,看着他喝茶的情景,眼睛是微微闭着,嘴里似在回味。茶杯是透明玻璃的,透着里面碧绿的茶叶水,看着挺诱人。当时我想,喝茶一定是天底下最有味道的一件事情,等我长大了,也要像朱老师一样,喝着茶上班。  朱老师三十多岁,高个子,能识五线乐谱,拉得一手好
原野上,沟坎边,它的模样总是亭亭玉立,鹤立鸡群。  “蒲公英,蒲公英……”  七岁的小语浠,每当与外公外婆来到清新扑面的山水间,看到那些枝头上白晃晃的一片片“云朵”,就会急不可待地朝着它们飞跑过去。她抿起小嘴,屏住气息,情不自禁地对着一个个洁白的“球儿”一阵猛吹。原先顶在枝头上的它们,被呼呼的“口风”急促地吹散开来,转化成了无数的白絮。于是,它们借着风儿顺势而为,纷纷扬扬,浩浩荡荡,向着原野,向着
玛雅人从来没有远离,只是大隐于形,以妈妈的形体出现,为爱人和孩子遮蔽风雨,指点迷津,引领未来。当你紧急喊“妈呀”时就是在呼唤玛雅,她会携外星智能马上解救你。   因为妈妈的缘故,每一个孩子都具足玛雅智慧,那身体的柔韧,那心思的通透,那构想的奇巧,那志趣的烂漫,那适应的强大,那学习的积极,那性灵的纯净,无不是印证。只是随着年岁增长、地球社会的同化、功利世界的熏陶、世俗文明的融通,玛雅智慧逐步消失,
一直以为生活应该不拘形式,不拘小节,简单实在,然而读了一篇文章之后,使我有了新的理解。   文章讲述了作者喜欢写作,但他写作是要有一定的形式的:整洁的桌面、精致的信纸、用印章戳记日期、用沙漏计时,用这些高大上的形式,来显示写作的高雅——“爱上一件事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做这件事的时候,觉得自己是高雅的”。写作时的仪式,犹如参加钢琴演奏会时要穿礼服一样,追求的是內心的一种感受以及外在形式上的美感。看来
你,听到庄稼地里的拔节声响和炸裂的韵律没?  水田里的秧苗横成行,列成队。清晨,它们把露珠排列成一行一行;夜晚,它们把月光排列成一行一行;夏天,它們把苍葱排成一行一行;秋天,它们把金黄排成一行一行;冬天,它们把雪花排成一行一行。走上军旅,我爱上了写作,把文字抄写在纸格里,我那没文化的种地的父亲见了,问我:“你这是干啥啊?为啥不挨紧点?书上的字挨得多紧,你这不是浪费纸吗?”“我在学你种地,种我心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