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读《论语》右手写文章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C330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被公认为是中华文化经典,无论是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规划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的角度,还是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将《论语》纳入高中语文教学体系的必要性已经无需论证。在专题式教学的基础上,如何挖掘《论语》中的阅读与写作资源,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我们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思考。
  一、读《论语》,积累写作素材
  中学生的作文,尤其是考场作文,写不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写作时缺少素材。《论语》微言大义,警句格言俯拾皆是,也有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都是可成为写作的素材。
  1.格言警句素材
  从说理的角度来说,引用格言警句,是一种道理论证,一方面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文章的知识性和文化底蕴。《论语》一书重在记言,而这些语言片段,虽没有充分展开论述,但是言简意赅而又富于哲理,几乎都是处事格言,这些“‘处事格言’却关乎人作为本体存在的价值体认”。譬如“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的材料作文题,我们在《论语》查找相关内容,就可以查找到许多精彩的论述: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
  ……
  写作时,根据表达需要,适时引用如上这些文字,必能极大强化了自己的观点,同时彰显作者的学识与涵养。
  2.人物故事素材
  《论语》记载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也有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或对话,可以运用到多个写作话题中去。写作中,如果能根据表达的需要,适时运用这些人物故事素材,来加强自己的论证,必然能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如一位学生写“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的材料作文,写下如下这段论述: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和学生子贡的这样一则对话:“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子贡说自己不愿别人强加于我的事,也不愿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却认为子贡做不到。其实,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想要别人不强加给自己很难,要做到不强人所难同样很难。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多一份理解与宽容,友谊的小船才不会说翻就翻。
  作者引入《论语》中的孔子和学生子贡的对话,由个别到一般,论述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对于维系友谊的重要性。一方面,增强了说服力,丰富了文章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引经据典的方式说理,又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文化底蕴。
  二、读《论语》,升华写作立意
  《论语》承载着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写作中,我们如果能将儒家思想的精华融入作文的立意训练中,将极大地解决写作立意所要求的“深刻”问题。
  以“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材料作文题为例,我们先指导学生浏览《论语》全书,找出关于“友谊”话题的章节,并紧扣“如何维系友谊”这个写作话题提炼关键词。经过学生的梳理和讨论,他们提炼出如下关键词:
  反省修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诚信忠诚:“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
  志同道合:“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
  ……
  这些关键词,都是我们可以选择的立论角度。从这些角度出发,我们的论证完全可以做到观点鲜明,思路清晰。
  三、读《论语》,写心得或论文
  《论语》作为文化经典,当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了体会之后,写作是最好的表达的方式。有零星的感想,可以写成读后感;还可以进行专题研究,将研究成果整理成专题小论文。
  1.撰写读后感
  讀《论语》有心得,应该鼓励学生写成读后感。读后感可长可短,短则几十字,长则千字,形式不受限制。可以就其中的某句话、某个故事,结合自己的阅读与生活体验,阐发自己的感想;也可以就全书阅读的整体感受,选取自己感受最深刻的方面,阐发体会;也可以就其中的文化现象,结合其历史演进,谈谈自己的认识等等。
  2.撰写小论文
  在通读《论语》的基础上,我们指导学生进行专题式阅读研究,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一方面读《论语》,另一方面读一些拓展性文章或研究3书目,如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和鲍鹏山《孔子传》等。我们提供了一些专题供学生参考,如孔子其人、伦理亲情、交友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理想之道、仕与不仕、君子人格和礼与治国等等。专题研究的直接成果就是撰写专题小论文。
  四、读《论语》,写作人物小传
  《论语》作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涉及众多人物。虽然是片段式的表达,但众多人物的个性还是极其鲜明的。孔子本人就是一个和蔼可亲又个性倔强、有着真性情和大情怀的邻家老人的形象。此外,孔门弟子颜回、曾参、子路、子贡等在《论语》中的形象都很生活化且各具特色。只是,他们的言行都分散在各处,显得很零碎。我们指导学生逐一梳理书中主要人物的事迹,并进行整理,写成人物小传。
  总之,《论语》专题式阅读与写作的实践,改变了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的姿态,通过任务驱动,学生由被动、消极、封闭、萎缩状态的阅读与写作,转变为主动、积极、开放、富于活力的阅读与写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提高了阅读与写作的效率,向着言语与精神共生的语文教学的理想状态更进一步。
  ★作者通联:安徽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
其他文献
初中学生大多认为语文课程无趣,不仅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要按照刻板的规律答题以求得到高分:语文除了教会学生认识一些字词,教会一些道理便没有其他了,因此导致学生的语文成绩普遍不高。在此,笔者以朱自清的《春》的教学为例,就如何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进行初步的探究。  一、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它能通过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把所要传达的信息
作家李准曾经说过:“一个细节在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起着同样的作用。”因此,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文学作品中常常进行细节描写。因此,我们在阅读叙事写人的作品时,需要细读细节描写,推敲细微之处,往往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更加深刻地认识人物形象。  一、拨开云雾见天日——认识细节描写  在语文学习中,不少同学认为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肖像描写)、语言
文学是一定历史时期生活的反映,生活原本丰富多彩,然而一旦转变为语文文本,成为一个个方块汉字,那些反映生活的声音、语式、手势、姿态、表情都已不复存在了,很是遗憾!而这种遗憾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像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那样,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自身生活的所见所闻去感悟语文文本,尽量还原历史的生活原貌,对语文文本“演义”一番,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学生的视野,也拓展语文教学的“事业”,达到语文教学“少教多学”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阅读与鉴赏”版块,传记类文本中有许多立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值得师生共同探讨。如《鸿门宴》中的刘邦和项羽、《荆轲刺秦王》中的荆轲、《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廉颇和蔺相如、《苏武传》中的苏武和李陵等,他们以独特的个性吸引着万千目光,又以其形象背后深厚的文化意蕴引人深思。对于传记类人物形象的解读,不能单单只立足于教材选本,而是应将人物还原到历史情境中探究人物个性。下面我将以廉颇为例,通
《选读》是文化论著类的选修课程,同时从本质上讲又隶属于古文教学。“选修”与“古文”二者兼有的特质,决定了《选读》的教学,我们应该处理好“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之上,对《论语》选读的教学适当侧重“文化内涵”。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笔者对教学活动进行了如下的探索与实践。  一、立足诵读品味,落实语言文字  在学习《选
著名特级教师严华银先生在他的《让语文安静》中这样写到:“让语文课堂安静。让学生真正自主并成为主体,静静地看书,静静地读书,静静地思索,接着与同学、与老师静静地研讨,悄悄地对话,正是在这一神圣的殿堂里,静谧的‘情境’下,语文的营养如随风潜入的春夜细雨,在有无之间缓缓注入,于是,语文能力和素养的芽儿在无声无息中潜滋暗长。这就是每一个人语文学习的真实状态!”  可是,现在很多地区和学校都将语文教师能否使
《再别康桥》被视为了诗人徐志摩的经典代表作,既是现代诗歌创作与发展的代表,也是西方文艺理论与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结合的代表产物。自进入21世纪以来,每年都有过百篇论文论述这首诗歌,无论是从新批评方法的角度,还是从新诗变化或新月诗社的“三美”理论,抑或从考证考据学角度,都作了大量、全面的分析。但笔者试图通过色彩心理学来介入诗歌情感、诗歌意境及诗歌节奏等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在诗歌教学中扩大视野、启发思考,
玉石,总在经过精细的加工雕琢后,更具欣赏价值。古典诗词也一样,它所蕴含的意韵情趣往往经过解读这一环节来实现其价值,实现对学生的熏陶教育作用。而教师的文本教学解读,则是实现语文熏陶教育功能的前提和保障。教师文本教学解读能力高低关系着古典诗词教学的成败。  应永恒老师在《扬州慢》的教学解读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以其深度广度及依文本和学情进行解读的特点,向学生展现了诗词的无限魅力。  一、挖掘内
曾有人戏言,某人从古代穿越到现代,面对形形色色事物翻天覆地的大更新,茫然无措。当他来到校园,走近语文课堂时,说道,“总算有一个没有改变,我依然明白的事物了”。当然这只是个故事,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语文课堂的确存在故事中的现象。这个故事一方面折射出语文教育、教学特质中普遍适应性与延续继承性的大优势,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更新的滞后,与大数据信息化时代脱节的现状。  可见,
周作人在为俞平伯的散文集《燕知草》做跋的时候说道:“有人称他为‘絮语’过的那种散文上,我想必须有涩味与简单味,这才耐读。”这可以说是周作人的夫子自道。周作人的散文本身就充满了一种“涩味与简单味”。  “涩”味实际上是周作人在散文创作中对语言风格和审美意境的一种追求。周作人在语言选用、情感表达和意境呈现三个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构思,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在文章中相互作用和影响,造成读者阅读欣赏上的某些阻梗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