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港之崩

来源 :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cl198006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场因欲望无限叠加而带来的财富危局,一条建立在官商勾结之上的资金巨链,多米诺骨牌一旦倒塌,崩溃的除了良知和希望,更有一种游戏规则。
  
  惊心动魄的4月8日
  
  起于湄州湾的咸湿海风拂过闽南大地,秋雨过后的泉州市泉港区,沉静而清朗,至于几个月前的那场骚动以及背后瞬间崩塌的财富神话,仍在街传巷议——
  2006年4月8日清晨,整个泉港区都疯了。数以千计的泉港人潮水般涌向泉州市“泉港第一高楼”——闽林大厦,把整个大楼围得水泄不通,哭声、骂声、打砸声响成一片。紧接着,失去理智的人们开始哄抢电脑、保险箱等贵重物品;来晚了的,拆门窗,撬铁皮,拆水管;实在没值钱的东西可拿了,竟连垃圾篓都不放过。有的人将东西扛回家,有的则在路上现场转卖。
  8个小时后,混乱局面终于被警方控制住。但这座象征着尊贵与地位的“泉港第一高楼”已经惨不忍睹。一个被誉为福建省百强企业、泉州市泉港区龙头企业的闽林集团,也在人们的愤怒声讨中轰然倒下。
  而“劫难”的导火索,只是因为一个人跑了——昔日的泉港首富、闽林集团董事长林凤良,在晚上11点突然宣布破产,卷着泉港人在闽林的至少5亿“存款”跑了。对于相当一部分被卷走钱款的泉州人而言,林凤良是个自己挣大钱,顺便让泉港穷人尝点小甜头的大财神。但就是这个看上去忠厚老实,从不拖欠“存款者”利息的大老板,让泉港区7个乡镇90多个山村近一万多户人绷紧了神经。有人说,如果这些钱不能追回,泉港区的经济将从此倒退5~10年!
  
  初涉标会
  
  今年49岁的林凤良出生在泉港区南蒲镇的一个小山村,因家境贫困,小学尚未毕业便辍学去了采石厂。或许是因为勤奋,或许是因为机灵,或许是乡邻们刻意关照这个出生贫苦的小孩,林凤良的业务总是比其他人多。然而,打石毕竟是件下力活,口碑再好终究不过是个匠人,看着同龄的兄弟们先后有了自己的事业,已快而立之年的林凤良,坚定了自己办厂的念头。
  上世纪90年代初的福建,依靠丰富的石材资源以及廉价的劳动力,正在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材生产和加工基地,每天从全国各地赶来的采购商络绎不绝。而最早从事石料加工那批人,因为起步早销售好而日进斗金,成了城市中活得最为光鲜的人群之一。然而,建厂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购买设备、召集工人、机器运转无不需要大量资金,仅靠这些年辛苦积攒的家底,根本折腾不起。一筹莫展之际,林风良想到厂标会。
  在福建民间,很早就有通过“互助会”融资的传统,这种“草根金融”星星点点地遍布闽南大地。几个月前,同住的工友因为结婚急需用钱,将200元钱交给了当地一个办互助会的妇女手巾(当地人将标会称做互助会,组织标会的人被叫做会头,参加者称会脚)。其中100元是会费,由会头无利息使用,作为对其组织互助会工作的回报;到互助会结束时,会头再悉数返还。至于另外的100元则为标费,所有会员对标费总和进行竞标,谁出的利息高,谁就能使用这笔钱。竞标时,这位丁友一狠心开出了2分的高利,是在场的40个会脚中最高的,结果从会头手里领回了急需的4000元,当然最后他必须付出800元的高利。
  林凤良决心冒险一搏。只要自己的企业高速运转赚了钱,那点利息算得了什么?为了让别人相信自己的实力,他先是注册厂闽林石材有限公司、闽林房地产有限公司,然后雇佣数十人四处宣传。紧接着,林风良开始组织标会做起了会头,不到60天就积累起上万的资金,再加上自己的一万元积蓄,林凤良的采石厂由此建立。在那个石材市场极其火爆的年代,林凤良风里来雨里去,勤奋努力地经营业务。而对于标会会员,林从来都是敬重有加,一遇逢年过节,他总会托人送去一些“应景”的小礼物,这习惯哪怕多年后自己组建更大的标会,都一直未变。
  一年以后,林风良如期偿还了会员们的会费。与此同时,石材厂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整个过程顺风顺水,整个过程波澜不惊。人们都认为林凤良是个值得信赖的人。
  
  江 湖
  
  2002年是林凤良人生转折的一年,他似乎找到了一个比石材更大的生意,结识了一个足以改变他命运的重要人物,也滋长了一个连他自己都难以想象的财富欲望。
  一切还得从泉港大开发讲起。这个位于湄州湾南岸,闽南和闽北中心点上的沿海渔村,在2002年被泉州市规划为“大项目一产业群一产业基地”的石化港口,成立开发区平地建城。40平方公里的可用面积上,工:程量与投资额极其惊人:9个投资过亿,46个投资超千万,以及各式各样附属工程铺天盖地的展开。
  大家都意识到这将是一场盛宴,精明的林凤良自不例外。虽然他的闽林石材公司与闽林房地产公司同样处在高速发展时期,但更吸引林凤良眼球的,“还是这一个个肥得流油的政府项目。”
  就像当年一敲一打地雕琢石料,林凤良接近当地政府要员的过程更像一门“艺术”。从子女上学到要员父母生日,从住房选址到解决家属工作,林风良似乎成了政府大院的贴心人。终于有一天,林凤良熟识了泉港区最重量级的人物——刚刚补选为区长,手中紧紧攥住泉港开发资金和项目的陈国强。
  后来的事实证明,林凤良和陈国强的关系的确不寻常。为了修通从林凤良老家界山镇槐山村到闽林集团的道路,区政府甚至专门开辟了一个十字路口。并且,闽林大厦所在的大转盘也是泉港实际上的市中心,不远处便是泉港区政府。而林凤良本人也不止一次地宣称,陈区长就是他的把兄弟。
  在“把兄弟”陈国强的关照下,泉港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被称为‘沿海大通道’的南安到莆田高速公路,有两个标段都被林凤良拿下。而据林凤良公司的宣传资料,“在这一时期,闽林集团非但拿下了泉港几个亿的工程,甚至还接下了厦门市合计造价6.5亿的三个市政工程。”
  林凤良丝毫不动摇,铁了心要走这条做大企业的捷径。而面对如此众多的工程项目,没有一个强大的资金背景完全不行,一个更大的资本游戏在林凤良的运筹之中早已成竹在胸,“虽然没有玩过,但规则一样”。与此同时,林风良的眼睛也盯上了另外一个群体——
  因为泉港大开发,农民土地被征用,许多农民从政府手里拿到了数万元钱的征地补偿费。但是新兴工业难以吸纳这些没有技术的农民,大量手握万金、失去土地的农民变得无所事事。没有投资渠道,银行的利息又低,“坐吃山空”的紧迫感让这个庞大的食利阶层四处寻找利息更高的“存钱处”。
  林风良给了他们希望。闽林公司专门成立了一个上百人宣传团队,四处鼓动手握征地款的农民把钱“存”到公司。他们承诺,每月10~15日按时领取高额“利息”,同时还解决了生老病死的后顾之忧。林凤良的这个宏大架构,其本质就是“标会”,但 在闽林公司却被叫作了“创业基金”;老百姓把钱集中放到那里也不叫缴纳标金,而叫“民间借贷”。更为可怕的是,一些小标会一心寻找更高的利率,在会脚的默许下,也将标会基金投了进来。林凤良老家南蒲镇和最邻近的界山镇十家有九家都把钱存在了闽林集团。
  不得不承认,林凤良确实是个资源整合的高手。从政府口袋漏进农民口袋的拆迁款,就这样又转进了林凤良的腰包。林凤良再反过来又用这些钱去承包政府的泉港大开发项目,赚取下程利润。而这些利润除少部分按“远高于银行利息”的承诺与农民分红;更多的则流进了林凤良自己的腰包,当然,因此受惠的还有另一个人——泉港区区长陈国强。
  
  虚拟首富
  
  山雨欲来风满楼。
  就在林凤良一步步成长为泉港区最大的大庄家时,整个福建标会表象繁荣的背后却暗流涌动。许多标会开始偏离民间借贷的轨道,演变为非法集资与金融诈骗的代名词。有人甚至将标来的钱投到更大的标会中以赚取高额利息,大会套小会的危险局面比比皆是。2004年末,福建知名标会福安标会的第二会头李住因管理危机投案自首,许多会头和中标会脚趁乱卷款潜逃,一瞬间,福建数百个标会如多米诺骨牌倒塌。
  泉港不是地震的中心,但却在巨震辐射之内。
  许多参加了林凤良创业基金的会员们纷纷要求退款,天天上门催债。与此同时,因为整个福建标会体系的动荡,没有新人携资金人会,资金链条的中断导致每月高额利息支付困难。要命的是,其时,林风良的泉港第一高楼“闽林大厦”正在紧张建设之中,他所承包的众多市政工程项目也才刚刚动工。
  屋漏偏逢连夜雨。也就在这个时候,林凤良公司内部出现分歧,林与合伙人不欢而散,那人带走了大笔资金和人员,到惠安市另起炉灶;闽林石材公司、闽林房地产公司的经营业绩直线下滑。林凤良危在旦夕。
  也就在这个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泉港区区长陈国强出现在了闽林大厦的建设工地。紧接着,陈国强对林凤良及其公司采取了保护措施,最重要的就是承认其标会的合法性,不予清理。陈国强用这个实际而明显举动,告诉了那些挤兑闹事的会脚:如果大家逼凶了,林风良必然破产,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只能按比例领取少量赔偿,所有人利益都将受损不会有一个赢家。而要大家利益不受损,唯一的办法就是保护林风良,千方百计不能让他破产!2005年初,在所有会脚的许可下,林凤良首次将标会的利率调低到略高于银行的水平。
  挤兑闹事的风潮渐渐平静,一度断裂的资金链条开始重新续上。而此时,度过大劫的林风良却自以为洞悉了商业社会的黑色逻辑:他欠别人的债越多,别人就越怕他,包括政府在内的所有与他有债务关系的人,就越要保护他。这就叫“挟债务以令诸侯”。为此,他不仅要让农民把钱“存”在他那里,同时还要让那些政府官员的钱也“存”在他那里,甚至银行里的那些工作人员,也可以把银行的钱“挪个位置”放到他那里……
  一将功成万骨枯。危局一经转换,往往成为造就乱世枭雄的盛局。就在整个福建标会群体性崩盘之时,林凤良却因政府背景的力挺,以及自己惊人的操盘勇气,非但坚持下来,“存款业务”还奇迹般迅猛增长,各大市政项目顺利进行。而在闽林石材公司与闽林房地产公司基础上组建的闽林集团,一跃成为集生产、贸易、投资、开发为一体,同时从事石制品开采加工、房地产开发投资、大型零售业、进出口贸易的福建省百强企业。
  也在这一年,林凤良成为了区政协委员,并兼任区石材同业公会名誉会长;象征着林凤良事业巅峰的“泉港第一高楼”正式落成,“泉港第一富豪”的头衔更让他登上荣誉的顶峰,风头一时无两。
  
  大雪崩
  
  如同穿上疯狂的红舞鞋,此时的林凤良,再也停不下来了。
  有了“大工程”作噱头,借着陈国强的支持,林风良再一次忽略了做实业以尽快减轻债务的正途,反而决定吸收更多的存款。闽林集团开始在集资广告中公开宣称“办理存款业务”。随后,林凤良再次提高存款利息,将月利息调至4分左右,即4%。这意味着假如存10万元在闽林集团,每个月就能领到4000元的利息,两年时间就能领到利息9.6万元,差不多就可以将本金捞回来,以后就是纯赚了。
  资本雪球越滚越大,越滚越快,竟渐渐超出自己的控制范围。在不知内情的旁人羡慕的眼神中,林凤良的内心却开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此巨大的利息负担,他的闽林集团即使承包到再多油水工程也不可能产生这么丰厚的利润。一旦“存款业务”新的资金来源被切断,一场大雪崩必然爆发。然而为了维系表面繁荣,林凤良又不得不大玩“拆东墙补西墙”的游戏,持续增仓,继续高息揽储,继续补充前面的亏空……
  2006年初春,意识到自己的资本帝国正在走向一个不可控制的局面,林风良终于开始转向。一方面他将注意力集中到闽林集团的经营业绩,另一方面又希望用承包政府工程赚来的钱陆续完清会脚的标费,逐渐淡离“存款业务”,实现实业“软着陆”。
  然而,就在林凤良“软着陆”计划刚刚制定后的一个月,一记晴空霹雳击碎了他所有设想:一场反腐风暴扫荡着东南沿海,林凤良的“铁兄弟”陈国强率先落马,于2006年3月被福建省纪委“双规”。随着调查的深入,林凤良的行贿行为渐渐浮出水面,其“存款业务”被叫停已成必然。
  “雪崩”效应似乎一触即发。林凤良慌神了!出逃!福建老乡赖昌星的影子在他的眼前越来越清晰,最后的疯狂敛财计划也拟订成型。2006年4月3日,闽林集团的利息再次调整,甚至一度提高到4.5分。不知内情的人们心动了,大笔钱款被送到闽林大厦,甚至连明仙堂尼姑庵住持吴良珍也跑到闽林集团“借”给了10000元,而庵里仅剩1000来块钱苦苦度日。
  仅仅5天之后的4月7日晚11点,就在大多数泉港人已经进入梦乡的时候,林风良突然亮牌。在集团16楼召开的紧急会议上,林对内宣布公司破产,并嚎啕大哭一场。凌晨2点,闽林大厦人去楼空。
  随后,林风良和泉港人在闽林的至少5亿的“存款”一起“人间蒸发”。再后来,便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然而,林风良最终没能成为第二个赖昌星。2006年6月16日,在广西被警方抓捕归案。
  (编辑 谭 强)
其他文献
在《数学教学》杂志的忠实读者群里,我大概算是最为幸运的一位了.原因有二:其一,承蒙编辑部同仁的关照,他们每个季度都会寄来最新的三期杂志,让我可以及时地了解国内数学教育
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一些学生做题无数,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性质等知识性内容背得滚瓜烂熟,但是,一遇到新题目或者稍难一点的题目,就无从下手.中考试题均来源于课本题,
虚拟学习社区现已成为人们学习的主要平台之一。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特征,成人学员利用虚拟学习社区进行学习将更加有效。其中,要以其自主性为前提,以知识共享为核心,以交互学
由于中职学生入学前所接受的美术教育层次以及美术学习经历有很大的不同,个性特征及智力发展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为了实现有效教学,(1)调查分析学生基本学习情况,制订有效教学
分析了周建忠主持修订的2012版《大学语文》教材,与2001年旧版教材相比,具有教材体例多样性、选文大视野、文本导读多视角、思考题设置开放性等特征,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
我十分喜欢运动,平时的血压也是正常的,但运动后血压可升高到收缩压160mmHg,舒张压140mmHg。妻子担心是高血压,但我并没有高血压的症状,这是怎么回事?
课堂生成问题需要师生善于联想和转化,并且要有一定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生成问题往往因为出乎意料而令师生兴奋不已,没有解决的生成问题则常常因为近在咫尺而令师生困惑不
问题1过圆O外一点P作该圆的两条切线PC、PD和一条割线PAB,切点分别为点C、D,弦AB、CD相交于点Q,则AP/PB=AQ/QB.证明:如图1,连结OA、OB、OD,由切割线定理和直角三角形射影定理
对于向量基本定理,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其实它有三种形式,可以从三个维度呈现.学生或许知道这个定理很重要,但却又对这个定理并“无感觉”,可能很多教师也只认为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