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评价的新模式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si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传统的评价方式已无法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一些新的质性评价方式逐渐被倡导和运用。新的评价模式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此,我浅谈教育教学中运用评价新模式的点滴领悟。
  
  一、注重过程,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总结性评价是对评价对象一定时期、较全面状况所进行的价值判断,一般在学期末进行。形成性评价是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通过及时反馈、调整、改正,使学生素质不断提高。总结性评价关注结果,形成性评价关注过程。
  新课程下的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拔与甄别,而是如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状况,促使其发展,即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
  “学生甲性格内向,聪明但不努力,学习不够踏实,成绩很不理想。”这是几学期以来,老师在学生甲的操行评语中经常使用的话语,几乎成了对该生的定性评价。不经意中老师发现,学生甲虽然沉默寡言,但思想很好,同桌的凳子不结实了,他主动帮着修理;同学忘记带铅笔等文具,他一声不吭地递过去;刮风下雨天,几乎都是他出来关好门窗……,老师猛然领悟到学期末对这个孩子的总结性评价太简单了,它几乎只停留在表面,而没去深入关注学生个性、成绩等各方面的过程。于是老师深入学生做了些细致工作,如:和该生谈心、留意他的一言一行,在其他学生面前对甲进行表扬。渐渐地,老师发现学生甲变得开朗了,缺乏表情的小脸上有了笑容,做起好事来不再沉默不语。学习努力了,聪明的他成绩进步很快。老师更深入地了解到这个孩子热情豁达,心地善良,爱好广泛,有很深的潜力待挖掘。
  关注过程,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才能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将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二、多方参与,实现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工作坚持民主性原则。一改以往以管理者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现象,评价逐步成为教师、学生本人、学生家长、同班同学等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
  教师对学生客观地评价、正确地引导也许能影响孩子一生,同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会促进教学的发展。语文课上老师自信地批阅着学生的作业,突然学生乙的日记震动了她:“语文老师不是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她对我不是批评就是训斥,在她眼里我永远是只讨人厌的丑小鸭……”老师懵了,学生直率的、毫不留情的语言几乎让她站立不稳。教学以来,她一直以为自己是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合格的班主任,没想到这就是学生对她的评价!激动之余她开始深深地反思:学生乙不爱写作业、不求上进,她早已恼透了他的聪明反被聪明误。于是,老师的惩罚成了学生乙的家常便饭,他不反对才怪呢!学生也没有心情去了解老师的一片苦心。看来,惩罚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要求,走近学生,改变爱的方式,是必然的。周会课上,老师给每人发一张小纸条征取民意,此举老师得到许多意外的收获。
  新课程指导下,老师及时改变了工作作风,建立了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注重实效,激励性评语发挥力量
  
  评语评价是评价学生的一种重要形式,激励性评语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丙在班里是个个性极强的孩子,学习成绩良好,但在与同学们相处上,总是不对劲儿,与同学们不能正常交往。班主任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如何使他学会合作,走出与人交往的误区,老师在学生丙的作业本上写下了这样的评语:学习中你努力、上进,凭着顽强的毅力克服了许多困难,老师为你高兴的同时不免有些遗憾,因为你在与同学们相处中,还有那么多的烦恼。老师多希望你凭着自己的努力与同学们融为一体,“把爱心献给大家,同时从集体中获得快乐!”如果你能体会到这一点该多好呀!在老师的热心帮助下,丙的好朋友渐渐多了,他快乐地学习、生活在这个温暖的班集体里。
  激励性评语方法不仅包括书面语言、口头语言的激励,还包括情感激励、动作行为激励等。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微笑,都不仅能传达一种关爱,还能表示一种尊重、信任和鼓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更具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
  请观此案例:课堂上,同学们在写作业,突然有学生轻轻说丁在偷看小画书,可是丁是个自尊心极强的孩子,这时老师装作没听见的样子,轻轻走到丁身边,冲着他摇了摇头,又微笑着点了点头,老师注意到丁目光中带着感激。事后丁在日记中写道:老师无声的批评和亲和的微笑挽回了我快要丢失的自尊,老师像我亲爱的妈……
  案例中,老师在轻松的气氛中,用一种富有创意的的方法完成了对学生的评价,改变了评价者总是严肃认真的传统现象,这种评价体现了激励性,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也真正成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沟通的纽带。
  新课程形式下的评价,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内容广阔,愿评价者灵活运用多种质性评价方式,勇于在教海中探航!
  
  单位:河北沙河市桥东学区普通店学校
其他文献
一、神话于屈原创作的意义    神话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中国神话极其丰富,许多神话保存在古代典籍中,如《山海经》、《淮南子》等。神话是对中国各种文学创作较早发生影响的一种体裁,有着丰富的文化蕴涵。它的题材内容和各类神话人物对历代文学创作及各民族史诗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它丰富的想象和对自然事物形象化的表现
世界上有从无而生的事物  譬如你——  或许,只是一丝微风  从海面,从深井  从五月之夜的露珠以及  朝阳升起后的霜雪  不可知的力平静地聚集  在无知无觉的天空  来自广袤宇宙的无,如今成为有  沒人知道  你的体内藏了多少风  也无人知晓  你的后院豢养了多少条龙  那样无声地燃烧,不为人知地颤抖  你柔软的变幻,可怖的翻滚——  这些来去无踪的雾、风和泪水  也许只是为了向大地  倾尽一场
作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常感叹学生作文中缺乏鲜活的例子,缺乏厚重的历史人文感,缺乏鲜亮隽永的语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产生这些弊端的原因之一,是学生脑中、手中的作文素材太少,平时又不注重积累。所以要解决学生作文提笔无言、干巴生硬的毛病,必须加强素材的积累与整理运用。    一、从整理内容上来说,可以运用以下方法    1、研究古今中外名人,从耳熟能详的例子中再找出新的角度、新的“抓手”来。例如诸葛
在比较之前,我要重申一下新课程的重要特征。新课程目标是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课程内容倡导的是“新、活、宽”,学习方式倡导的是自主、探究与合作,教学过程倡导的是沟通、理解和创新。因此新课程改革下的选拔考试理应符合这些特征,这样才能促使中学基础教育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新课程考试大纲(语文)》(以下简称《新课程考纲》)比《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考试大纲(语文)》(以下简称为《
3月28日,北京大学绿色生命协会观测到,地黄开了。在北大绿协流传着地黄是“民间校花”的说法。初听可能有些莫名其妙,不过观察一下它的小花,也的确能从颜色和花型联想出鲁迅先生设计的北大校徽的模样。“校花儿”开了  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野外实习基地——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学们曾经见到过一种名为花无柱兰的野生兰花,因其花形酷似北大校徽,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作“北大兰”。只可惜“北大兰”并不生于北大
文言词汇数量少,很难尽表人意,所以文言文作者们总是在创新使用,不停拓展词汇的表现范围,加之今人与古人心意之间距离大,因此文言注释常常出现不当。现在试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语文教材的几处不当注释为例,试做原因探析。  1 往来无白丁。(人教版教材注: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说文》注:丁——“言万物之丁壮”。《辞海》注:丁——①封建时期无功名的人;②对成年男子的泛称。白:《说文》对“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在我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影响之广,成就之高,是其它文学样式所无法媲美的。它是散文、小说、戏剧等产生的渊源和基础,但又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语言精练,富于音乐性;感情强烈,富于想象性;表情达意,形象为主;意境深远,自成高格。中学生喜欢读诗,中学教师常常选择诗歌教学参加各类大赛,高师中文专业师范生在模拟教学及教育实习中对诗歌教学也是情有独钟,足见诗歌之魅力。   然而,在过去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从“出生”于世的第一天起就倍受人们的关注,这个承载着鲁迅笔下国民劣根性的人物身上也充斥了令人同情的悲苦情愫。   阿Q是真正意义上的“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举目无亲、孤家寡人以至身体上都落下某种残疾(头上的‘癞疮疤’)”的乡村下层流浪汉。对他而言, “活着”是他活下去的全部意义。当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只在于“生存”的时候,这个生命便是悲苦的。  然而,一个单薄到只有肉身的生命,要存活于
“水在瓶中”,这带有些许神秘意味的四字箴言,赋予了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在当代文学史的叙述中,魔幻现实主义是拉美的原创,而中国的作家则吸收、模仿。而在我的理解中,魔幻的根源其实是对非“现实”的另一种秩序的坚信。另一种秩序,并非简单的、表面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所谓的科学的秩序,而是深入到逻辑、表达、语言的层面,是对整个世界的另一种“构型”。在这样的“构型”中,我们似乎可以“生活在别处”,在不回避、不
在作文教学中,常常见到“情感的伪化”:一副老气横秋的“庄肃严正”,一番虚情假意的“浅吟轻唱”,一套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全然不见少年出乎自然的纯真和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独特体验。字里行间“神圣”得再也找不回一个真实的自我。这些陈词滥调的背后,是学生对作文兴趣的消退,真情失落业已成为作文教学中的痼疾!对此,我曾苦苦思索:如何调动学生作文时的真情?    一、重视周记训练,打磨学生的情感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