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的“俗”与“雅”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cx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朝著名词人、被奉为婉约派“一代词宗”的李清照在《词论》中这样评价柳永:“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樂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李清照肯定了柳永创作慢词革新词体形式的功绩,记述了柳永名动京城、名满天下的史实,褒扬柳永词音律协和的优点,同时又指出柳永词“词语尘下”也就是造语较俗的缺点。那么,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李清照指陈柳永词落入俗套的评价是否公允呢?
  下面试以柳永的两首代表作——《望海潮》和《雨霖铃》为例来加以分析。
  《望海潮》是一首投赠之作。作者路经杭州,想要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就写了这一首词进献。从写作意图看,词作有干谒求进之意;从词作内容看,明显有阿谀吹捧的倾向。这些不能不说“俗”。但从意象营造、意境创设、语言运用看,这首词又十分清新雅致,读来赏心悦目。
  解读这首词可从一“夸”字着手。上阕先夸繁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虽语近说明,而罗列极有章法,从“东南”到“三吴”最后点出“钱塘”,范围层层缩减,表意十分鲜明,从时空两个角度突出了杭州风景优美、地位重要、自古繁华的特点,领起下文。再夸城市风光——“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色如烟,一片葱茏迷蒙;小桥如虹,精巧清丽像一幅画;帘幕像翠鸟的羽毛绚丽好看,在风中摇摇摆摆,起起落落,煞是动人;高低错落的房屋显出人烟稠密,人气聚集。作者选取的意象以静景为主,注重色彩的调配,显得谐和安定。再夸风景壮丽——“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高耸入云的树木环绕着堤岸;钱塘湾的江潮汹涌澎湃,层浪堆叠,发出惊天动地的声响,卷起万丈浪花;江海相连,无边无际。此句写得最有气势,足可与豪放派的代表词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媲美,而在造语方面则更具独创性。教材中将“云树”解释为“茂密如云的林木”,美则美矣,而气势不足,且依据也不充分。最后夸生活富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商店陈列着五光十色的珠宝,市民都穿着绫罗绸缎,光鲜亮丽,竞相追逐豪华奢侈的生活。这一句带有明显的夸饰色彩,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处在鼎盛时期的宋朝全面繁盛的景象。
  上阕以城市为中心,以表现“繁华”为重点;下阕则以西湖为中心,以表现民俗和乐为重点。先夸西湖风光——“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西湖被白堤分割,而婉曲勾连,内外相通,周围又有山峦重叠,深秋时节,桂子落地,可是难得的稀罕物,盛夏荷花开放,更是分外娇艳!为取得押韵效果,词作将“三秋桂子”和“十里荷花”对调,理解时需要注意。这里的意象选择最是典型,充分表现了杭州风景优美、物产丰饶的特征。据说,当时的金主完颜亮读到此处,便对杭州起了觊觎之心。再夸民俗和乐——“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晴天,牧童的羌笛声多么婉转悠扬;月夜,采菱女的歌声又是多么甜美圆润!那钓鱼的老者,那采莲的少女,都那么自在快乐。这里的“弄”“泛”“嬉嬉”最是生动传神!再夸长官风雅——“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长官出行,随从众多,举办酒宴,观赏歌舞,吟诗撰文,多么风雅!这里的“高牙”“烟霞”均采用了借代修辞,既增强形象性,又增强音乐美。最后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收束,赞誉何长官的治绩和锦绣前程。
  总之,这首词以“夸”字总揽全文,赞美了杭州的风景绝佳,市容繁华,百姓康乐,地方官治理有方。虽命意较俗,而文辞清丽,语势畅达,意象优美,意境阔大,音调浏亮,极具美感。可谓俗不掩雅。
  《雨霖铃》表现爱恋歌伎的主题,在道学家的眼里,自然俗不可耐。然而用今天的眼光看,柳永以填词为职业,奋战在流行歌坛的最前沿,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和处在社会最底层的歌女形成比较真挚深厚的情感,这种平等意识和平民情怀又是难能可贵的。
  该词以“伤”字关合全篇,表现同相好的妓女离别时的难舍难分、痛楚伤感,显得缠绵悱恻,真挚动人。上阕写离别场景,下阕写别后孤单,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又创造性地加入叙事成分,用细描的手法刻画人物,故而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婉约派的代表名句,运用设问和列锦的手法,有力烘染了离别后的孤单、落寞和愁苦,让人悲从中来。
  综上,柳永的词虽有俗艳之作,上述两首词也有俗的成分,却也俗而能雅。俗,反映了柳永生活处境艰难的一面,因而不能不向现实妥协:雅,则更能反映柳永的自由放达的性格和卓尔不群的才情。柳永的俗,人不可免;而柳永的雅,人不可及!
  ★作者通联:武汉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默写名句名篇最大的问题不是背不出,而是写错别字。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多年的我,与许多学生一样,对一些高考要求的名篇名句中的易混字的识记一度束手无策。明明是背得滚瓜烂熟,默写过多次,改正过多次,就是记不住,默写起来还是会出错。为此,我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开展关于如何有效区分一些易混字的互动。众人拾柴火焰高,学生们的集体智慧不可小觑,他们踊跃参与的热情也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与学生交流后的部分经
在新课程改革持续发展的今天,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明確而细致的要求。为了让四个维度的核心素养目标接地气地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自然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地调整更新自身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以人为本,通过创造独特的语文活动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充分体现出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笔者以人教版必修二《孔雀东南飞》这曲爱情的悲歌为例,力图在课堂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尝试探索高中语文学
由曹文轩先生主编的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的编排是以小说的基本要素(如“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等)来划分单元,每一种基本要素就成为各个单元的话题。每个单元的阅读部分选择两篇小说,一篇为精读篇目,一篇略读篇目。  基于这种编排特点,《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外国小说欣赏》提出了这样的课程教学目标:“精读的小说是基本要求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赏析
古典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古典诗歌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但是由于诗歌与现今社会距离久远,加之诗歌的意象比较模糊,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障碍。在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意义之外,还需要注重诗歌的“言志”教学,使学生认识诗歌的本质内涵,从而提升诗歌教学质量。  一、借助基础分析,培养学生“言志”的理解能力  古典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庄子》二则中的一篇小文章,从通常的教学内容来看,包括朗读、疏通文意、字词探究、问题研究,比较研究等。在问题探究上通常看到的如下的问题设计:  1.这场辩论的辩题是什么?辩论双方是谁?双方的观点是什么?  2.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十分巧妙,说说巧妙在哪里?  3.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鱼之乐”?谈谈你的理解。  4.庄子与惠子辩论谁是最终的胜利者?  在比较
在蒙昧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渴望着能对未来做出预测,周宣王时期流传的“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最早出现在《国语》中,由此可知,西周末年已经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语言——“谶语”。即使如有的专家推测,《国语》乃后人伪造,但以“伪造”的《国语》的成书时间来算,最迟也在战国初期。  谶文化在中国可谓是源远流长。古时凡有大变故,多半先有谣谶广传。而诸如《推背图》《梅花诗》《燒饼歌》之类,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那些富于神
金华老师是湖北省枝江市第一高级中学的骨干教师,是当地语文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高中语文教学。金老师的语文课,除开必要的读写、语法等技术性训练,重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何为审美情趣?何为人文关怀?审美意识如何形成?人文精神从哪儿来?金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具体阐释。  一、审美教育进课堂  所谓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审美知识,能够感知美、欣赏美、鉴别美,做到正确区分美与丑、真与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5年版)》要求中学生能“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可见要实现终极教学目标,诵读是基础,是前提。笔者以《过零丁洋》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思考。  一、教学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而“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因此教学必须以语言为基础,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散文言外之意的解读即是此原则的具体实践。  一、言外之意的内涵:言近旨远,余味曲包  《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学习要求”中提出了
从2018年高考作文题来看,现在的题目都切合考纲中“一点四面”的要求,大多都体现国家意志,展现宏大的主题,乍一看这一类题目并不难动笔,因为都是学生的自身与生活;但是想写好就不容易,因为题目太大了、内涵太丰富了,所以泛泛而谈,只谈个人感受、只是触及皮毛的肯定无法得高分。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说理浅显的症状呢?关键是掌握议论分析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有:  一、探因分析法(因果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就是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