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一语成谶”与一词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foun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蒙昧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渴望着能对未来做出预测,周宣王时期流传的“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最早出现在《国语》中,由此可知,西周末年已经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语言——“谶语”。即使如有的专家推测,《国语》乃后人伪造,但以“伪造”的《国语》的成书时间来算,最迟也在战国初期。
  谶文化在中国可谓是源远流长。古时凡有大变故,多半先有谣谶广传。而诸如《推背图》《梅花诗》《燒饼歌》之类,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那些富于神秘色彩的谶,就好像是有人无意中听到的神灵的私语,在古人的心中它具有莫大的威仪和力量。
  “谶”音chèn;谶者,验也。谶语主要可分两类:第一类是无意成谶而成的谶语;第二类是有意为之的占卜预言。无论是哪一种,都和汉语言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成语“一语成谶”,印证了古人对谶语的后知后觉和敬畏之情。
  一、一词多义是谶语的温床
  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其中包括最初意义和扩展意义,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以及扩展后各义项的关系如何等问题使得多义词变得复杂,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可能会产生歧义,而有些歧义恰恰成了谶语的温床。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这一成语出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成语中的“三户”学术界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说法:指地名,是楚人的宗庙,位于现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水库一带,历史上这里有楚国的三户城;第二种说法:指楚国大三姓,屈、景、昭;第三种说法:比喻三户人家,比喻力量小,决心大。而历史却似乎很巧合:先是楚人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并建立了张楚政权。他们虽然失败了,但却拉开了反秦起义的序幕。继之而起的项羽和刘邦,一个灭亡了秦国,一个建立了西汉,这两个人都是楚人。于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便成为一句政治预言,因为这“三户”本来就是多义的,事后人们就可以对“三户”“自由发挥”,选出最佳答案,“印证”预言,这是不少谶语之所以成为谶语的重要原因。
  元符三年(1100年),宋哲宗驾崩,徽宗即位,向太后临朝。政坛局势变动,迁臣多被召回。秦观也复命宣德郎,放还横州。至藤州,游光华亭,秦观口渴想要喝水,等人送水至,他面含微笑地看着,就此去世。众人突然想起五年前他的那篇梦中之作,一直认为他早已预见了自己的命运:客死滕州。这首词是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秦观被贬监处州盐税时梦中所作:
  好事近·梦中作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其他文献
近几年,在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中,一直有比喻型作文命题出现,或是直接命题,如2009年北京卷命题作文《隐形的翅膀》、2010年北京卷命题作文“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或以漫画作文形式,如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作文题“餐桌,许多猫吃鱼,就一只猫捉老鼠,别的猫说:有鱼吃还捉老鼠?”;或是以材料作文现身,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卷中多见,如2010年宁夏卷“热带鱼、狼、最有前途者”,2012年上海卷“心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强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指出“增强形象思维”“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与培养学生“美的表达与创造”等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作文在一以贯之地发挥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能力的同时,将在学生“语言提升”和“思维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导向和引领作用。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语文思维的教学刻不容缓,而作文教学也必须把培养学生的
“学习最大的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而现如今,不少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一味地迁就高考,导致语文教学功利化,一面是教师想方设法把文本材料简化为应试技巧的指导;一面是学生面对这样的学习材料提不起半点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还墨守成规,不去寻求一些新的方法,那么学生还会有学语文的兴趣吗?审美鉴赏过程的缺失让敏锐高雅的审美能力从何而来?  针对这种情况,我充分利用有限的语文课堂,想方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语文作文试题,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从命题导向看,都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侧重于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与思维品质。然而,考生在写作时,常常出现缺少严密推理与理性思辨的现象,说理空洞,思路不清,论证无力。  高中作文教学与备考的实践证明,在议论文写作中,灵活巧妙地运用关联词,既能达到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又能让说理深刻透彻,更具说服力。  关联词是指在语言单位中起关联作用的词语,两个或两
熊芳芳的《生命语文》一书中讲到,这是“她对语文和学生进行生命观照独到的教学发现和认识,是她对文本世界和生命形态的语文课堂的独到的深层启悟和洞察。”就是这本书,让我对语文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语文教育有了更高的追求——教学如何能让学生与作品人物进行生命对话,如何能以文章为媒介让学生与自己的生命对话;如何用语文来唤醒生命、滋养生命、丰富生命。  曾经为了高考,语文课变成了肢解课文,变成了习题训练
默写名句名篇最大的问题不是背不出,而是写错别字。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多年的我,与许多学生一样,对一些高考要求的名篇名句中的易混字的识记一度束手无策。明明是背得滚瓜烂熟,默写过多次,改正过多次,就是记不住,默写起来还是会出错。为此,我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开展关于如何有效区分一些易混字的互动。众人拾柴火焰高,学生们的集体智慧不可小觑,他们踊跃参与的热情也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与学生交流后的部分经
在新课程改革持续发展的今天,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明確而细致的要求。为了让四个维度的核心素养目标接地气地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自然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地调整更新自身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以人为本,通过创造独特的语文活动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充分体现出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笔者以人教版必修二《孔雀东南飞》这曲爱情的悲歌为例,力图在课堂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尝试探索高中语文学
由曹文轩先生主编的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的编排是以小说的基本要素(如“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等)来划分单元,每一种基本要素就成为各个单元的话题。每个单元的阅读部分选择两篇小说,一篇为精读篇目,一篇略读篇目。  基于这种编排特点,《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外国小说欣赏》提出了这样的课程教学目标:“精读的小说是基本要求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赏析
古典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古典诗歌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但是由于诗歌与现今社会距离久远,加之诗歌的意象比较模糊,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障碍。在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意义之外,还需要注重诗歌的“言志”教学,使学生认识诗歌的本质内涵,从而提升诗歌教学质量。  一、借助基础分析,培养学生“言志”的理解能力  古典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庄子》二则中的一篇小文章,从通常的教学内容来看,包括朗读、疏通文意、字词探究、问题研究,比较研究等。在问题探究上通常看到的如下的问题设计:  1.这场辩论的辩题是什么?辩论双方是谁?双方的观点是什么?  2.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十分巧妙,说说巧妙在哪里?  3.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鱼之乐”?谈谈你的理解。  4.庄子与惠子辩论谁是最终的胜利者?  在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