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sheng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5年版)》要求中学生能“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可见要实现终极教学目标,诵读是基础,是前提。笔者以《过零丁洋》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思考。
  一、教学案例
  1.初读感知,字正腔圆
  教学伊始,我首先让学生自由地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全诗。在初读的过程中,告诉学生自主选择读的方法,读的重点。学生读完诗歌后,我再提问学生朗读中你觉得有哪些字词的读音需要老师同学帮助解决的?师生一起扫清障碍,读通全诗。这个阶段,有三个任务,一是把题目意思读懂,二是把每个字都读准,三是把诗歌的大意读出来。
  分析:反复初读诗歌,唤醒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触发他们诵读古诗的激情,为学生走进文天祥的内心世界铺平道路。
  2.范读引路,抑扬顿挫
  古诗的诵读,读好节奏很重要。而诵读节奏的准确无误,不但能保证诵读的正确、流利,还有有助于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在上课前我针对《过零丁洋》的七言古诗的特点,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到诗的节奏、重音、语调、语速、语气是跟平仄和韵脚相关的。我示范诵读,要求学生仔细聆听,正确把握诗句的诵读节奏。诵读完之后,让学生结合诗句,划分节奏,明确句意。
  接着我让学生根据划分的节奏按组轮读,再带领学生齐读。然后我再分别要求女生、男生模仿老师的节奏诵读诗歌。学生基本读出了老师的要求。学生发现同样是一首诗歌,随着诵读的节奏变化,古诗内在的音律美得到较充分的体现。
  分析:教师的示范朗读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师生共同进入到课堂角色中,让课堂气氛达到了高点。
  3.品读诗歌,领悟诗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5年版)》指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诗歌的语言大多比较凝练含蓄,大多是言在意外,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必须品味其言外之意,才能深入体会诗人的心情和感受,领悟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所以在品读诗歌,领悟诗情环节中,我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语气、语音、语调、语速等诵读技巧,从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入手,引导学生细读品味、咀嚼涵泳,并前后诗句勾连,进入诗人的心灵深处。
  教师在品读环节中师生互动,老师一步步引领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读出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分析:精讲多读、以读代品、领略诗境。读的过程就是“品”的过程,是一种有创造性的再现作者心理活动的过程,是接近作者主观世界的过程。学生从声情并茂的吟诵中读懂了诗,领悟诗情,他们走进了文天祥的内心,演绎了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愉悦。
  4.诵读全诗,检查背诵
  古人云“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什么是熟读?用古人的话说,就是达到“使其言皆出之于吾之口”,换句话说,就是读得滚瓜烂熟,以至熟而成诵。因此背诵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主要方法,也是理解古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在课堂的结束之前,我让同学们自由诵读并背诵全诗,之后开展个人自由背诵、小组之间背诵比赛,比哪一组背诵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
  分析:背诵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以后学习中得到良好的启发和运用。背诵也要注意采用多种方法,比如个人自由背诵、分组竞赛背诵等鲜活的形式,才能使学生在熟读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
  二、反思与启示
  1.以“读”为线索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教师把握住古诗教学“读”的重要性,让“读”贯穿课堂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构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发展思维能力,实现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
  2.示范诵读榜样引领
  范读是古诗文教学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范读具有很强的榜样效应,教师以饱满的感情来朗读,沉浸到文本中去,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的兴趣。在示范诵读中,教会学生诵读节奏、语速、语调、语气、语音的技巧,学生通过诵读进行反复的情感体验,达到以读带析,批文入理。
  3.诵读与品析相结合
  诵读应该紧紧结合语言的品味、分析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点拨学生披文入情,理清脉理,把握作者的情感。学生在课堂上妙语连珠,精彩不断,他们欣喜地发现解说内容具有更多的“诗情画意”的妙處,充分体验了成功的愉悦。在诵读与品析结合中,学生不仅理解了内容,还提高了语文素养,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在和谐互动中完成了。生成因预设而丰富,预设因生成而精彩。
  总之,学习古诗文,反复诵读、示范诵读、诵读品析相结合,课堂背诵读贯穿始终,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达到熟读成诵,学生养成习惯,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提高,从而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养成语文素养,传承传统文化的精神。
  作者通联:南宁市第二十四中学。
其他文献
“学习最大的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而现如今,不少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一味地迁就高考,导致语文教学功利化,一面是教师想方设法把文本材料简化为应试技巧的指导;一面是学生面对这样的学习材料提不起半点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还墨守成规,不去寻求一些新的方法,那么学生还会有学语文的兴趣吗?审美鉴赏过程的缺失让敏锐高雅的审美能力从何而来?  针对这种情况,我充分利用有限的语文课堂,想方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语文作文试题,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从命题导向看,都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侧重于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与思维品质。然而,考生在写作时,常常出现缺少严密推理与理性思辨的现象,说理空洞,思路不清,论证无力。  高中作文教学与备考的实践证明,在议论文写作中,灵活巧妙地运用关联词,既能达到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又能让说理深刻透彻,更具说服力。  关联词是指在语言单位中起关联作用的词语,两个或两
熊芳芳的《生命语文》一书中讲到,这是“她对语文和学生进行生命观照独到的教学发现和认识,是她对文本世界和生命形态的语文课堂的独到的深层启悟和洞察。”就是这本书,让我对语文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语文教育有了更高的追求——教学如何能让学生与作品人物进行生命对话,如何能以文章为媒介让学生与自己的生命对话;如何用语文来唤醒生命、滋养生命、丰富生命。  曾经为了高考,语文课变成了肢解课文,变成了习题训练
默写名句名篇最大的问题不是背不出,而是写错别字。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多年的我,与许多学生一样,对一些高考要求的名篇名句中的易混字的识记一度束手无策。明明是背得滚瓜烂熟,默写过多次,改正过多次,就是记不住,默写起来还是会出错。为此,我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开展关于如何有效区分一些易混字的互动。众人拾柴火焰高,学生们的集体智慧不可小觑,他们踊跃参与的热情也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与学生交流后的部分经
在新课程改革持续发展的今天,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明確而细致的要求。为了让四个维度的核心素养目标接地气地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自然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地调整更新自身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以人为本,通过创造独特的语文活动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充分体现出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笔者以人教版必修二《孔雀东南飞》这曲爱情的悲歌为例,力图在课堂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尝试探索高中语文学
由曹文轩先生主编的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的编排是以小说的基本要素(如“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等)来划分单元,每一种基本要素就成为各个单元的话题。每个单元的阅读部分选择两篇小说,一篇为精读篇目,一篇略读篇目。  基于这种编排特点,《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外国小说欣赏》提出了这样的课程教学目标:“精读的小说是基本要求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赏析
古典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古典诗歌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但是由于诗歌与现今社会距离久远,加之诗歌的意象比较模糊,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障碍。在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意义之外,还需要注重诗歌的“言志”教学,使学生认识诗歌的本质内涵,从而提升诗歌教学质量。  一、借助基础分析,培养学生“言志”的理解能力  古典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庄子》二则中的一篇小文章,从通常的教学内容来看,包括朗读、疏通文意、字词探究、问题研究,比较研究等。在问题探究上通常看到的如下的问题设计:  1.这场辩论的辩题是什么?辩论双方是谁?双方的观点是什么?  2.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十分巧妙,说说巧妙在哪里?  3.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鱼之乐”?谈谈你的理解。  4.庄子与惠子辩论谁是最终的胜利者?  在比较
在蒙昧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渴望着能对未来做出预测,周宣王时期流传的“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最早出现在《国语》中,由此可知,西周末年已经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语言——“谶语”。即使如有的专家推测,《国语》乃后人伪造,但以“伪造”的《国语》的成书时间来算,最迟也在战国初期。  谶文化在中国可谓是源远流长。古时凡有大变故,多半先有谣谶广传。而诸如《推背图》《梅花诗》《燒饼歌》之类,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那些富于神
金华老师是湖北省枝江市第一高级中学的骨干教师,是当地语文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高中语文教学。金老师的语文课,除开必要的读写、语法等技术性训练,重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何为审美情趣?何为人文关怀?审美意识如何形成?人文精神从哪儿来?金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具体阐释。  一、审美教育进课堂  所谓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审美知识,能够感知美、欣赏美、鉴别美,做到正确区分美与丑、真与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