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融融、意切切:课堂的应然追求

来源 :语文天地·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hong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作为主体的,学习主体对知识的掌握以及由知识向智能的转化,无不借助于动力因素的情感媒介来实现的。因此,课堂氛围对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準确把握文章的感情内涵是基本条件
  为了使学生披文入境,入境动情,教学每篇课文,我都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情感基调。教材中的领袖人物、英雄人物、先进人物是学生的榜样,也是教师的榜样。备课时,自己首先从感受形象出发,使教材中高大的人物形象浮现在自己的眼前,活在自己的心上,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既是教育者又首先是受教育者的位置,产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对于那些描写自然美的课文,则通过语言文字的诵读,想象出一幅幅、鲜明的画面,体会出作者观察事物的准确、细致、深刻,语言之优美贴切,以及字里行间洋溢着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自己先受感染。把握了课文的感情内涵,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内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讲课时再现出来,力求达到声情并茂。
  文章的感情内涵,主要通过对内容的分析,对重点词句的推敲来把握,有的则要通过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来探究。例如《第一场雪》写于1962年,正值我国遭受自然灾害时期。当时,粮棉歉收,人民生活遇到了暂时困难。这期间,人们是多么盼望能有一个好收成啊!1962年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的农村,与农民一起盼来了第一场大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中无比喜悦。联系社会背景,对作者的感情才能有较深刻的理解。
  二、范读课文、指导朗读是传导感情的重要手段
  教师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诱发有直接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做到精神饱满,神态自若,富有青春活力,给学生一种蓬勃向上的感染力量。特别要通过教师的范读传导感情。当教师的心融于文章之中,真情注入课文之中时,感情就自然流露出来,并传导给学生。例如《一夜的工作》最后两个自然段,作者满怀深情地抒发了对周总理无比崇敬的感情,字里行间充满着一种抑制不住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对这一类课文的教学,要做到少分析讲解,多一点有感情地朗读的指导。通过反复朗读,产生对总理强烈的热爱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和思想上的强烈感染,与作者产生共鸣,使整个课堂上“情融融,意切切”。
  三、品味重点词语是理解感情的重要方法
  课文所表达的自然、社会、艺术之美,都蕴含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之中,对于那些表情达意比较深刻的词句,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揣摩品味,悟出美妙之处,悟出深邃之意,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第一场雪》对雪后景象的描述,从整体到部分,由景物到人物,从静态到动态,有声有色有形。教学这一部分时,我紧紧围绕“雪美”的词语,引导学生品评体味。读到“嗬!好大的雪啊”时,先体会作者此刻的心情,透过一个“嗬”字,品味出作者对大雪的赞叹之情。经过品评,学生悟到,这一“嗬”含三赞:一赞雪之大;二赞雪景美;三赞人之欢。教学中抓住重点词语品味与揣摩,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从而实现由情到理的过渡。
  四、设计深浅适度是成功的重要途径
  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享受到思维活动的乐趣和幸福。如果说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是一曲动听的交响乐,提问是这乐曲中最动人的旋律。例如:教学《冬晚》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去认识旧社会,认识小车夫的品质。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学到这里,你心情怎样?有什么想法?”一个同学说:“初读课文时,我认为小车夫太傻了,作者不坐他的车给他钱,他还不要,现在我才真正明白了,他不要别人施舍的钱,要靠自己的劳动挣钱,这是劳动人民具有的人穷志不穷的美德。”另一位同学激动地说:“学到这里,我心情极不平静。我想,假如我是作者,我一定坐上小车夫的车,让他把我送回家,再多付给他车钱,既尊重小车夫的人格,又达到同情他帮助他的目的。”听完这位同学的发言,听课的老师和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掌表示赞许。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谈出了此时此刻的想法。大家的发言,说明同学们理解了小车夫的思想,也理解了作者的感情,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桑村镇王庙小学(277211)
其他文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词语的理解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一方面,学生深入理解词语之后才能够走进文本;另一方面,在对词语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才能够推进后续的文本解读。那么该如何进行词语教学,让学生深入理解词语呢?笔者认为,词语具有非常深厚的语境内涵,并不能从单一的角度来进行学习,而是要立足整体,从整体的多个角度,多样化形式中感悟和体验,从而让学生对词语形成整体的认知和感受,引领学生从词语学习入手,走进文本
小学教育不同于其他种类的教育,教育没有学习过拼音的小学生,犹如教育牙牙学语的幼儿去学习说话,他们对于拼音的记忆如同一张白纸。因此,为了教授好小学生,在教授小学生的时候必须极其慎重,要使用正确有益的方法,教导他们正确并且正面的知识点,使得他们对知识充满兴趣和好奇,并引导他们,带领他们探索他们所不知的知识世界。  一、拼音游戏化教学可以活跃教学气氛  教育孩子要会活跃整个课堂的气氛,压抑的课堂气氛只会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两抢一盗"犯罪率越来越高,从经济学角度,通过抽样调查研究,分析"两抢一盗"犯罪的原因,得出的结论是"两抢一盗"犯罪行为的成本大于收益。这一结论可以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人才子留下的优秀文化财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阅读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知识,还有利于学生文学修养、综合素质的提高。然而古诗词阅读存在较大的理解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把握古诗词阅读关键点的能力,帮助学生学好古诗词。  一、创设情境,体会意境  在古诗词阅读中,学生要想把握诗词的关键点,往往需要对诗词有一定的了解。古诗词
小学生性格比较活泼好动,在经历了课间嬉戏之后他们很难快速进入到学习的情境之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设置个性化导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更快集中精神,进入学习之中。课堂导入具有安定学生学习情绪,引发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沟通师生情感等作用,教师可以根据教授文本的不同内容选择合适的导语,更好地调节课堂气氛。  一、讲故事,融入意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故事内容丰富,对他们有很强的吸引
法律语言风格的演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代代相习,逐步形成了法律语言自身的格调。在演变过程中,遣词造句越来越准确、简明、平实,法律语言文本越来越程式化、多样化,法律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每学年练笔不少于一万字。如果将每学年的一万字分解到每天,让习作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反思成为习作的助手。我想就不难达到“生活处处皆习作”的境界。教学实践表明,小学高年段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好的反思能力。那么,如何引导高年段的小学生在习作的方方面面进行反思,以期提高习作能力呢?我在如下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一、引导小学生在生活中反思,积累习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
小学语文每册书都入选不同的古诗供学生学习。可是在古诗词教学中存在应付的现象。有些只是读读背背而已,有些老师只是简单的讲讲诗意,缺乏对古诗深层次的解读,没有给自己和给学生更多深入研究古诗的机会和时间,造成学生对古诗词的厌倦。不能通过古诗词的教学让学生体会我们祖先这一文化遗产的魅力,是古诗教学的失败。  一、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从古诗学习之初,就应该教给学生自学古诗的基本方法。  解诗题。从
小学古诗课堂,是灵动而富有诗意的人文形式。新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师通过古诗课堂,引领小学生走向古诗意境深处,有如清晨花瓣上滚动着的一颗晶莹的露珠,更有一种偶拾的情趣。笔者尝试以咏“月”古诗为例,来探讨小学古诗教学。  一、创设情境,让古诗更富有情味  在小学古诗课堂中,教师遵循新课程理念,从古诗内容出发创设教学情境,巧妙地将古诗意境形象化,既契合了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也让古诗更富有情味。一轮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