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表现主义绘画风格浅析——以德国表现主义画家路德维希·基希纳和埃里希·赫克尔为例

来源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ngqing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路德维希·基希纳,埃里希·赫克尔是1905年成立的表现主义艺术家团体“桥社”的最重要成员,也是该团体的创始成员,他们一直致力于开创新的艺术之路,直至1913年5月该团体解散.在1905年到1911年期间基希纳和赫克尔一起.他们带着模特们一起去莫里茨堡湖进行写生创作.他们交流艺术思想,分享构图形式,一起看舞剧,以及游艺演出和马戏表演,以便更直观地练习绘画人体运动.这种紧密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使灵感得到激发,使这一崭新的独立的风格成功作为“桥社”表现主义并且成为了20世纪艺术史的一部分.1909年至1911年间集体风格鼎盛时期,基希纳和赫克尔的作品有惊人地相似之处,集体风的创作狂热已远远超越了个人风格,期间他们的创作受到了梵高和原始主义的影响.
其他文献
本文对艺术家兼策展人阿曼达·克鲁格利亚克(Amanda Krugliak)、摄影师兼艺术家理查德·巴恩斯(Richard Barnes)与人类学家杰森·德莱昂(Jason deLeón)合作的展览《例外状态
在6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乌兰牧骑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演出、宣传、辅导、服务”为主要工作内容,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不竭动力源泉。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对共建各民族美好精神家园和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论文通过比较研究22首民歌谱例,寻找出蒙古族、汉族、匈牙利民歌中存在的同宗曲调。指出音乐形态方面的共同点,排列出同宗曲调的谱系关系,以及音乐审美方面的内在联系。作者总结出同宗民歌曲调流播嬗变的三点结论:同源分流,超越时空、“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变中守恒,不离其宗,比较音乐学研究方面有所创见,填补了一项学术空白。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全国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意义重大。广西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有资源优势,当代大学生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不断增强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黄羽新教授对赵晓刚博士的访谈,让我们对这些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
整体论是关于人类整体性的认识论,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学术立场。文化人类学、民俗学、艺术学以及艺术人类学等学科都将整体论作为重要研究范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以整体性保护为基本原则,从单一项目保护拓展到区域性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纳入专业化和学科化建设的非遗研究,需要确立清晰明确的研究对象和范式。非遗研究范式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以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为学术旨归,以文化整体论为基本学术立场和方法论。
成吉思汗祭词祭文是蒙古族祭祀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研究蒙古族早期祭祀文化的主要文献依据。通过文献,我们探究成吉思汗祭祀大殿中经常使用的祭词文本的诗歌样式,即哪些是口诵文本,哪些具备音乐性质,通过每个文本的使用场合和对象,并阐释祭词祭文所蕴含的文学思想和结构意义。该研究项目基于作者长期深入的田野考察基础上,首次探讨了成吉思汗祭祀仪式音乐中的诗歌传统与口头叙事文本在音乐层面所体现的文化特征,进一步对祭词祭文的诗歌韵律、程式以及音乐性进行分析与阐释。
阿拉善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那悠扬而深沉的曲调,宽广的气息,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生长在那里的人们。阿拉善短调民歌大多为对称、方整性结构,以五声音阶为主,单一调性居多,旋律连绵不断,悠扬动听。本文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内蒙古卷》中所有的(17首)阿拉善短调民歌为研究对象,从句式落音、音调逻辑、调式调性、句幅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释。
筝在我国音乐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各个朝代对筝的发展可谓是“功不可没”,尤其是汉魏六朝时期,筝及筝乐文化不断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并涌现出大量对筝和筝乐文化的记载,尤其是《筝赋》,更能反映出此时期筝文化的高度繁荣。当时众多文学家创作了《筝赋》,如后汉侯瑾,三国阮瑀,西晋傅玄,东晋贾彬、陈窈等。从《筝赋》描述的状况看,汉魏六朝筝乐已经非常成熟,并且有很高的文化含量,它被视为一种高雅音乐被人们传诵、记载。因此,本文从现存的“筝赋”入手,探讨汉魏六朝筝乐的发展与传播,试图还原其历史样貌,进而通过《筝赋》这一载
《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印象主义音乐风格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德彪西历时十年、经过不断思索与探求而完成的歌剧,也是他的唯一一部歌剧.这部歌剧,充盈着德彪西的理想和
动漫创作中深刻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优秀故事和形象符号体系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笔者通过对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蒙古族非遗)在动漫作品故事构建和作品风格确立中的具体优势进行详细分析,说明了该非遗涵盖的丰富项目内容能够为动漫创作提供全方位的“视听”支持。对该非遗在动漫创作中的优势进行深入研究,是传统文化“当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动漫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探索自身风格确立和价值观传递的最佳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