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与声音:成吉思汗祭词祭文及其音乐研究(上)

来源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jl0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吉思汗祭词祭文是蒙古族祭祀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研究蒙古族早期祭祀文化的主要文献依据。通过文献,我们探究成吉思汗祭祀大殿中经常使用的祭词文本的诗歌样式,即哪些是口诵文本,哪些具备音乐性质,通过每个文本的使用场合和对象,并阐释祭词祭文所蕴含的文学思想和结构意义。该研究项目基于作者长期深入的田野考察基础上,首次探讨了成吉思汗祭祀仪式音乐中的诗歌传统与口头叙事文本在音乐层面所体现的文化特征,进一步对祭词祭文的诗歌韵律、程式以及音乐性进行分析与阐释。
其他文献
第十六章 通道雕刻的阐述—续篇rn六 、前世生活(佛陀本生)rn对于八大圣迹以及佛陀生前的最后一些场景我们都有所了解, 还有一些因地形的原因而被添加到了其传记本身的一些内
核雕是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艺品,是中国传统民间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初次接触橄榄核雕,便被其精致的造型,清晰的纹路,甚至觉得小小的核雕上竟能如此精致而感到惊叹,便心生敬意。本文主要是通过实地调查,文献分析法与对比分析法相结合的田野调查方法,总结了核雕艺术在中国地区传统核雕的历史及发展。在了解大量资料及整理过程中,有了自己对核雕艺术的拙见,希望核雕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源远流长、发扬光大,也希望更多的人能融入核雕艺术中去,将非物质文化不断的传承下去。
要了解一个国家迅速转型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就得先弄清楚生活在这个空间中的社会主体是如何应对生存环境的变迁,如何重新认识世界、解释世界以及在此认知之下做出的新的社会实践。后非遗时代,年画传承主体围绕其创新、生产、销售、流通等问题而展开的“互惠”与“博弈”,有利于我们认识社会转型期年画传承主体的社会关系是如何重建的,同时也为我们打开一扇窥探民间艺术家是如何建构社会而又如何被社会建构的一个窗口。
布贴画是以布为原料、手工剪贴而成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品,是基于剪纸、刺绣、绘画等民间艺术形式为一体的一种民族造型艺术形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蒙古自治区布贴画,源于陕西延川布贴画,但是,由于受到草原艺术的影响以及蒙汉民间艺术的相互交融的文化滋养,内蒙古自治区布贴画不仅体现出地域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又增添了新的时代特色。基于此,笔者对内蒙古自治区布贴画做了一次较为详细的田野调查,通过对布贴画传承人崔锁莲母子的田野调查访谈,了解了内蒙古自治区布贴画的历史溯源、工艺技法和现代传承的基本脉络,并进一步探讨了其当
采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以美学构成、生态功能、心理感受3方面为评价准则的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质量评价体系,并对龙岩市区3个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综合评
本文对艺术家兼策展人阿曼达·克鲁格利亚克(Amanda Krugliak)、摄影师兼艺术家理查德·巴恩斯(Richard Barnes)与人类学家杰森·德莱昂(Jason deLeón)合作的展览《例外状态
在6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乌兰牧骑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演出、宣传、辅导、服务”为主要工作内容,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不竭动力源泉。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对共建各民族美好精神家园和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论文通过比较研究22首民歌谱例,寻找出蒙古族、汉族、匈牙利民歌中存在的同宗曲调。指出音乐形态方面的共同点,排列出同宗曲调的谱系关系,以及音乐审美方面的内在联系。作者总结出同宗民歌曲调流播嬗变的三点结论:同源分流,超越时空、“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变中守恒,不离其宗,比较音乐学研究方面有所创见,填补了一项学术空白。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全国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意义重大。广西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有资源优势,当代大学生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不断增强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黄羽新教授对赵晓刚博士的访谈,让我们对这些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
整体论是关于人类整体性的认识论,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学术立场。文化人类学、民俗学、艺术学以及艺术人类学等学科都将整体论作为重要研究范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以整体性保护为基本原则,从单一项目保护拓展到区域性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纳入专业化和学科化建设的非遗研究,需要确立清晰明确的研究对象和范式。非遗研究范式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以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为学术旨归,以文化整体论为基本学术立场和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