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郑老师看国培:信息技术课程及其教学实施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3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改革区别以往的改革范式,教师需要不断进行知识与观念更新。教师研修、培训项目的推进、既表现在研修、培训内容上,又表现在其形式上。为了给教师研训亲历者、思考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我刊特开辟了这块园地。
  “小郑老师”是来自山东的一名一线教师,她带着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困惑和思考,在10天的学习中,记录下自己在“国培”中的点点滴滴:信息技术课程及教学的最新发展,信息技术课程来自于政策、管理、学术研究等方面的最新资讯,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心得体会。让我们随“小郑老师”一起,共同思考:信息技术课程将走向何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施中有哪些有效方法和策略?
  
  ● 背景
  2011年9月20日,国培计划(2011)——培训团队研修项目东北师范大学高中信息技术班隆重开班。本项目为全国示范性培训项目,学员由各地教育厅选拔推荐,来自全国3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47名学员中,有长期从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线教师,有来自高校的信息技术教学专家,也有专门从事培训工作的教研员和培训者。此次培训为期十天,时间、专家团队及其分享课题安排如下。
  9月21日上午开班仪式。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与方法》;李艺:《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发展前沿与培训设计》。
  22日,熊才平:《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与实践》;郑燕林:《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思考与实践》。
  23日,金书辉:《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应对策略》;于伟:《理念提升:什么是教育?》。
  24日,董玉琦:《学员论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与培养现状与问题》;李广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策略》。
  25日,李泽宇:《中小学教师与科研》;杜光胜:《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组织管理与实施》。
  26日,教学观摩;姜阳老师:《对象及单击事件》;考察。
  27日,亓瑞:《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机器人教育》;谷方明:《信息学奥赛的经验与方法》;彭立:《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拓展资源的设计与案例分析》。
  28日,赵悦:《教师校本研修模式与方法》;刘晓明:《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
  29日,学员汇报研修成果与总结。
  ● 信息技术课程价值
  信息技术能否构成一个学科?李冬梅老师抛出的第一个话题振聋发聩。据说美国等国家单纯地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因而已经取消了这个课程。怪不得有人惊呼“微机=危机”!也有人戏称之前的信息技术课(计算机课)是“微软培训班”。如果要摆脱“微软培训班”的尴尬局面,真正成长为一个学科,这门课中应该有值得学生终身学习的东西。
  信息技术研究的对象随着课程目标的确立悄然转移。目前,信息技术的核心是与信息有关的操作——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评价相关的技术,就是信息技术。李冬梅老师以简明的方式分析了信息与技术之间的联结——“科学” 是“技术”的支撑,“工具”是“技术”的结果,最后才会走向“应用”。
  金书辉老师同样认为信息技术学科已经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出身计算机系的金老师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的灵魂是算法和程序设计,其价值在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所以教材内容应该调整为“以算法和程序设计为主线”,兼以硬件,应用软件(工具软件)为补充,实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技术回归。
  也有人认为“技术回归”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倒退,把“信息技术”课退回到“计算机”课的时代。“技术回归”不能凸现信息技术的课程价值,无法实现信息技术的课程目标。
  不管我们对信息技术的研究对象有多大分歧,至少“信息”应该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但是,我长久的困惑在于:“在信息中,我们的知识哪里去了?在知识中,我们的智慧哪里去了?”对信息、知识、智慧三者关系的思考,也正是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追问。也有人在我的设问后进一步追问:“在智慧中,我们的情感哪里去了?”这个设问,把教学提升到了教育的高度,教育的首要目的应该是教会学生做人。
  ●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建设
  作为一线教师,我原来一直认为课程内容建设很遥远,一线教师最多可以做做校本课程的开发。李艺老师却指出,课程建设不仅是课程内容,更重要的是课程的知识结构或知识体系。李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在讲授PPT页面操作时,为什么我们的教师不能从以前教过的文件夹操作中迁移过来?当然我们的课程结构是有问题的,因为我们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只能在摸索中前进。数学老师绝不会说出这样荒谬的话:“我们学习过四则运算了,下面来学习加减乘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这样荒唐的事却可能比比皆是。这就需要教师用心去发现,去捅破这层蒙在我们眼前的窗户纸。原来课程内容建设并不遥远啊,一线教师完全可以从比较微观的层面进行课程内容的建设。
  明白了这一层,我非常激动,忽然想通了很多一直困惑我的问题,如我在教学实践中自行增加了一节课:解读二进制等。在这节课中,我不以制式的转换作为教学重点,而从计算机为什么采用二进制算法入手,通过说明二进制与ASCII的关系解释了为什么1个字节(Byte)是8位(bit),多媒体的压缩、IP地址的定义都可以从二进制的角度进行解读;同时有趣的是,最初的PC是没有键盘和鼠标的,只在机箱上有一排上下推动的按钮,人们靠着这些按钮,将0和1的代码输入计算机,达到最终计算目的……洋洋洒洒的一节课,零乱纷繁的教学内容,以二进制为主线竟然串起来了,学生也在不断的恍然大悟中津津有味地听下去了。终于明白,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把割裂的、支离破碎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信息技术课是一个新兴的学科,课程知识体系尚不完善,学段之间的衔接也缺乏科学性和逻辑性。课程内容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一线教师可以进行的课程内容建设在于挖掘出知识背后核心的东西,梳理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把零碎的知识还原出它本来的面貌,那会是一张张清晰完整的知识网络图。事实上,教师确实可以通过绘制知识网络图来提升教学的理性。李艺老师说,他一直在收集这些智慧的火花。但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可以通俗但不能庸俗,”李艺老师强调说,在内容设计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内容易于理解,巩固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比如,怎样让学生理解“窗口”,有人认为可以用“形状”来解释,有人以“弹出窗口”为例进行引导,有人形象地比喻说就是打开窗户看里面的东西,其实浏览器不正是另外一种窗口吗?可以从这个窗口向外看世界。李冬梅老师也通过霍夫曼不等长无损压缩编码向学生展示技术的无穷魅力,这样的内容会让学生眼前一亮,启迪他们的智慧,从而在独立思考中学会创新。
  ●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教学设计。其中,教学目标的撰写一向是教师头疼的话题。如何撰写出更有针对性的“三维”教学目标?李艺老师有妙招,他对信息技术的解读分为三个层次:动手做的技术——基本技能;如何做的技术——设计和规划的技术;为何做的技术——技术的思想与价值。理解了技术的三个层次再来撰写“三维”教学目标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了。当前教学目标的撰写整体比较混乱,教师们对“知识与能力”的描述一般还比较实在;但对“过程与方法”的撰写,李老师形容为“简直像做梦一样”,往往不知所云;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撰写,往往“放眼全球,胸怀全人类”,多数大而不当。李老师的点评,发人深思。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有讲授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等。熊才平老师独辟蹊径,提议教师尝试探索如何在一节课内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以一个小学优质课《用金山画王创作森林动物乐园》为例,力图说明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在该教学案例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想办法将河面上河马“穿帮”的脚藏起来,学生用了很多出人意料的办法,如将河马移到画面的下边。熊才平老师未对课例进行点评,而是放开课堂,让大家踊跃讨论。但多数教师认为,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这种处理方式称为“探究”教学似乎更合适。因为一般而言,研究性学习有六个要素:情境(激发学生研究学习兴趣)、任务、过程、资源、成果和评价,有五个基本步骤:提出问题、收集数据、形成解释、评价结果、检验结果。如何在一节课内充分展开这些要素呢?
其他文献
提出一种基于几何图像的曲率自适应点模型简化算法.首先将点模型的球面极坐标映射到平面上,构造其几何图像;然后利用几何图像确定点模型中点的k-最近邻域及其曲面变分;最后结合曲面变分和简化密度对点集曲面重采样,并通过移动最小二乘曲面评估简化的误差.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执行速度快、易于控制采样密度和保持曲面细节,且能够生成高质量的简化曲面.
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已进入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技术也成为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也为教育教学领域深化改革提供了必要帮助
略读课文教学不同于精读课文教学的“细嚼慢咽”,可以“粗枝大叶”些,但重点之处仍需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感悟,也就是“整体概览,局部精读”。特级教师虞大明在《金钱的魔力》一课的教学中,为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  一、概览有“法”  崔峦先生指出“略读更接近于平常读书、读文章,以了解大致内容为主要目的”,所以,略读课文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快速地概览全文,把握文本大意。  1.梳理人物,概览内容。教学伊始,虞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两万名14岁以下儿童非正常死亡,40-50万名儿童受到意外伤害。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生存与自我保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
“为学日增,为道日减”。随着学识的丰富,人格的完善,境界的提高,教学的自主行为也会随之改变。张化万老师曾说过:“教学过程中你的自主行为跟你的实力是成正比的。”确实张老师本
计算机图形分离就是在由计算机生成的图形和自然图像合成的混合图像中将人工区域和自然区域分开 利用自适应自组织映射对彩色图像进行量化 ,针对每种颜色组成一个色平面 ;然后将色平面转换成二值图像 ,对其中的连通区域进行快速标记 ,并提取出边缘 将标记后的区域和边缘映射到原图像 ,定义并计算每个区域的粗糙度和边缘对比度 ,最终完成各个连通区域的识别 实验结果表明 ,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特别强的学科,主要以动手为基础、以物理现象为依据、以理论为主导。作为物理学的基础,高中物理就是让学生在原有的物理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解决物理问题
利用一个对称的调配函数,结合NURBS曲线中权的思想,在曲线控制顶点处引进调配参数,将均匀B样条曲线进行扩展,得到的新曲线比原来的曲线有更强的描述能力,并且包含了原曲线形式.讨论了扩展曲线的基表示及曲线的性质,调配参数可以用来控制曲线的局部形状,特别适用于自由曲线曲面的设计,在CAD/CAM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