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子与客”并非作者的一体两面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mi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2014年第6期刊载了严爱军老师《高峰体验理论观照下的精神宴游——透视〈前赤壁赋〉中苏轼的情感特征》一文。严老师认为:《前赤壁赋》在体式上借鉴了汉大赋“主客问答”的结构。“主客”实际上是作者的一体两面。若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客”类似“自我”,面向当下,遵循现实原则;而“主”类似“超我”,面向未来,遵循道德原则。
  我们不同意严老师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客”是“客”,“苏”是“苏”,二者并非同一个人。汉大赋“主客问答”固然有它的传统,但也不能包揽后世所有美文;至于弗洛伊德的自我理论,在苏轼身上更不适用,苏轼从来就是一个乐观的人,他在黄州活得很自在,交了许多文友。如要分析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情感之旅,那就必须要这个实实在在存在的客人搭台。
  史料已考证出这个“客”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人。清代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四:“东坡《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不著姓字。吴匏庵有诗云:‘西飞一鹤去何祥?有客吹箫杨世昌。当日赋成谁与注?数行石刻旧曾藏。’据此,‘客’乃指杨世昌。苏轼《次孔毅父韵》:‘不知西州杨道士,万里随身只两膝。’又云:‘杨生自言识音律,洞箫入手且清哀。’杨世昌善吹箫可知。匏庵藏信不妄也。按,世昌,绵竹道人,字子京”。
  在《赤壁赋》中苏轼有旷达的思想,但客人的“虚无消极论调”不是苏轼的。我们不能因为苏轼被贬官了,就将“虚无消极”强加到他的头上。当然这个“虚无消极”也不是那个客人杨世昌的真情实感,而是误会之下的应景之谈。通俗地讲就是对话对到那个份上了,只能那样议论才合乎谈话的氛围,才不会尴尬。且看笔者具体分析赤壁那一晚主客二人的双重误会与真实心理。
  一、一重误会在“箫声”
  月白风清,山高月小,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我想夜幕下的赤壁很容易让人产生幻觉,天是那么静,水是那么清,风是那么柔,月是那么朦。苏轼找到了那么一点成仙的感觉,浩浩乎、飘飘乎,羽化而登仙。此时的苏轼心情比较放松。但他终究是凡人,飞不起来。飞不起来就得坠入凡尘回归现实吧!于是二杯酒下肚后,苏轼自然又想起了自己的前途,想起了皇帝。他不好明说,只好“诗言志,歌咏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能与苏轼为友的客是何等精明。一听便明白苏轼的内心世界。客得想办法安慰好友苏子啊。于是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音就流淌而来。
  苏轼本来心情就惆怅不爽,现在又耳听得如此凄切的箫声,便越发表情不佳了。于是苏轼以不理解的心里去问客的箫声“何为其然也”。麻烦了。客本来是默默地去配合苏轼的“歌咏怀”的,谁知现在却遭到苏轼不明就里的发问。客也不好点破说“我的箫声是为配合你忧郁的心情的呀”,只好环环相扣的编说下去了。于是就有了世人所谓的“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消极感叹。
  二、二重误会在“曹操”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这个“客”上来就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样颇具文化气息的诗句来点到曹操。客以曹操为评论对象,那是有目的的。是为了抚慰好友,消除苏轼心理上的不平衡。三国那么多英雄,客为何独评曹操呢?皆因为“孙刘曹”三家,曹操才是全能的、最大的英雄。这样一评,无形中就提升了苏轼的地位。你想,连曹操那样的大英雄而今也灰飞烟灭了,那么好友苏轼你现在被贬黄州这点小挫折又何必闹得不开心呢?况且我们都这么渺小,微不足道,大家最后的归宿都一样,是平等的。笔者以为,“客”的思想工作做得不错,针对苏轼当时那低落的情绪,你只能往开了说,淡化功名利禄。有点小消极吧,才能让苏轼的心里包袱放下来。反之,如果当时,“客”劝慰苏轼要坚强,要有雄心壮志,那么苏轼看未来只会更悲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苏轼是明白他所处的政治大环境的。以他的个性,改革派与保守派都得罪了,能有好前途么?还不如“侣鱼虾而友麋鹿,举匏尊以相属”呢!只可惜苏轼在曹操评论上第二次误会了客的意图,以为客真的有“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叹。
  二重误会产生时,客与苏子的情感在“低落”这个层面上已然共振了。但是人的情感一旦被点燃,就收不住了。人的情感还有点小纠结:“本来自己是难过伤感的,但见别人比自己更难过伤感,自然得先收敛起自己的悲情,反过来劝慰别人。”生活中这样的事例不少,譬如,在死者面前,先哭的人大多会劝慰后哭的人。苏轼此时正是这样的心态。于是苏轼用物理学上的“物质不灭”定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来宽慰客的“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之论。于是双赢的局面出现,都笑了起来,于是“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梳理全篇,应该说苏轼先后二次误会了客:一在箫声,一在曹操。应该说苏轼的“成熟与旷达”里有“客”的功劳。应该说“苏子与客”二人是绝对的好朋友,绝对的知音。尤其杨世昌理解苏轼当时当地的政治处境与心理状态,经常伴随左右,助其在赤壁凤凰涅磐,佳作连连。有客还比无客好,好处有三点。1.主客夜游,把我们带进几分迷幻、几分瑰丽的艺术境界。2.谁知真患难,忽遇大光明。在客的点化下,苏轼完成了自我救赎。3.主客问答间,苏轼向政敌作出暗示:我虽然被贬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消沉。
  一次赤壁之旅,一次精神宴游,严老师文章的标题,我们是认同的。
  [作者通联:江苏滨海中学]
其他文献
自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语文素养”这一概念后,中小学语文界就展开了对“语文素养”的讨论,讨论集中在对概念的界定和内容的构成上。综合各种讨论,结合语文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评价体系,笔者认为“语文素养”应该由三大系统构成。    一、语文素养的知识系统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学讨论中的“淡化知识”之声,一度甚嚣尘上。但尘埃落定之后,人们拂扫
深层结构分析的关键是把握作品的内容关系,这就决定了深层结构分析是一种文本分析,因为所谓深层结构就是内容关系,而内容关系当然是作品本身所固有的。深层结构分析又是一种文体分析,因为一定的文本当属一定的文体,而文章体裁与内容形式密切相关。例如小说这种文体,一般有环境、人物、情节三要素, 分析时就得注意环境构成与事件推演;诗歌这种文体,一般讲究意象的选用与意境的营造,分析时就得注意意象的组合以及取象表意的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观点已成为语文教育界的共识,这固然符合母语学习的基本规律,特定环境下的学得和自然状态下的习得共同构成了语文学习的内容。不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语文必然要具有构成这一学科的学科知识,否则,语文干嘛还要独立设科呢?那么,语文知识指的是什么呢?语文知识不仅包括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这些静态的陈述性知识,也包括听、说、读、写的技能、策略、态度这些程序性和
所谓横向展开议论,就是围绕一个观点,在同一个层面上,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不同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平行展开、互不交叉。横向展开议论的主要好处是论证全面、有条有理,使读者一目了然。  在横向展开议论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1.环视周围世界。观察、思考眼前的事物,认识、见解往往局限于一隅与表面,环视周围世界,就可让我们的视线射向四面八方,拓宽眼界和思路。如要写2007年上海高考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
材料作文的要义是给考生一个说话的空间,并不需要千人一面,而是要拓宽考生的思辨、表达空间,它同样给出题者提出要求,要有开放的出题思维。  新浪网针对今年湖北高考作文的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网友给予湖北今年高考作文题目的点赞比例达56.9%,是近五年来获得好评比例最高的一年,同时新闻媒体随机询问考生,绝大多数考生觉得有话可说,感觉比较轻松。  今年湖北高考作文是新材料作文,整则材料表述的是游客们来到一处风
王荣生博士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指出:“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  文学阅读教学的丰富性与文本意义、教学目标、内容建构及呈现方式的丰富多样紧密联系。高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评议文章】单学文老师的《中学语文教学与命题应该坚守文学阵地——从〈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语言刍议〉等争鸣文章说开去》,原载《语文学习》2009年第4期。  【原文提要】《语文学习》2009年第2期刊登了徐默凡、李明洁两位语言
(一)警史华章    杜牧的《阿房宫赋》,以汉语独富的情采,剖析中国君权大一统史上一次关乎兴衰存亡的严重教训,显露出年轻作者卓越的史识与风发的才华。其外甥裴延翰遵嘱为之编《樊川文集》作序时,论其文学成就只取一赋一诗:“其谲(委曲讽谏,即‘主文谲谏’)往事则《阿房宫赋》,刺当代则《感怀诗》。”可见杜牧本人一生都以此赋自负自重。唐代是诗文名家迭出,群星丽天的时代,社会公众鉴赏力极高,尤可证此赋决非等闲
《宇宙的边疆》是人教社课标版《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里的一篇课文,然而却是一篇并不适合作教材选文的文章。是编选者爱屋及乌、只究其一不及其余的选编方式导致了这篇文章的入选。其所反映出来的语文教材的编选取向颇具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现示之以例,深究剖析,就此试探语文教材的选编原则和指导思想。  虽然编者选取这篇文章的真实意图和动机我们很难断定,但从配套教参的“作者简介”中还是可以看出些端倪,大体明白个究底:
前不久,听了一节观摩课,课题为《像山那样思考》。之后,思虑再三,总感觉有些话要说,有对这篇课文文本内涵的理解,也有对这节语文课堂教学的评判。  在课堂教学中,教者组织学生诵读课文,理顺文章的行文思路,涵咏作者对山、狼、鹿、牧牛人、猎人、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持的观点态度,研习本文运用的多种表达技巧,理会作者呼唤生态平衡的创作主旨。  从教学设计的层面考虑,正如教者在课后的自述,“文章不太好懂,因为学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