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亲切贴近生活 简单易懂暗含哲思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f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材料作文的要义是给考生一个说话的空间,并不需要千人一面,而是要拓宽考生的思辨、表达空间,它同样给出题者提出要求,要有开放的出题思维。
  新浪网针对今年湖北高考作文的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网友给予湖北今年高考作文题目的点赞比例达56.9%,是近五年来获得好评比例最高的一年,同时新闻媒体随机询问考生,绝大多数考生觉得有话可说,感觉比较轻松。
  今年湖北高考作文是新材料作文,整则材料表述的是游客们来到一处风景名胜,在初来乍到的他们眼中,景区山脚、山腰、山顶的风景,具有眼前的确定性和远处的未知性,游客在每一个重要的“节点”均面临着登与不登的两种选择。材料虽是说游客爬山看风景问景致,是写实,其实它是以实写虚,借事寓理,学生应从材料出发引发对生活、生命的哲思,而不是就材料而谈材料。欣赏风景只是表面内容,其中的寓意才是深层含义,否则不算真正理解了材料。
  具体来说考生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写作。
  第一、可从叙事的主角出发,可以写“上山”和“下山”的游客,上山游客,隐含有态度与高度、即志存高远,目标与付出、即耕耘与收获,间接与直接、即注重实践、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等意旨;下山游客,可以围绕看问题的角度、尊重个性、和而不同等内涵进行阐发。
  第二、可从事件的本身及寓意来立意,学生可以从欣赏风景本身去讨论;也可以从审美的角度寫审美标准、审美情趣的差异;也可以从人生不同阶段对风景的理解不同来破题;可以从最终来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群山隐约入手,写只有坚持,才能看到好的风景,等等。另外还可以抓住“风景”这一核心概念蕴含着的人生价值内涵去阐发,也是能写出好文章来的,比如:“不同的人生之路所见的‘风景’不尽相同”; “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风景”;不同人的眼里人生或生活的‘风景’ 不同;也可有最后一句延伸开去拨开云雾,才能见到真风景等等。
  第三、从事件的过程来看,整则材料隐含着许多较深刻的人生启示:过程与结果、自信与盲从、追求与懈怠等,考生可以根据自己认识能力和知识储备选择恰当的立意写出精彩文章。
  第四、从整则材料来看,这则材料其实是在表达生活处处都有美,无论是山脚还是山腰或者是山顶,只要我们时时保持一种寻找幸福或寻找美的态度去看待生活,那么我们就会找到各自的幸福和各自的美,尽管不同。
  当然以上是正面立意,其实材料也给考生留下反向立意的空间,比如,经历一番奋斗与追求后,获得的结果与最初的期待之间存在落差,该怎样面对?如何确定追求的价值与意义?当然,从量力而行、知足常乐、要脚踏实地等方面立意也可以。
  通过以上审题分析,我们可以对湖北高考今年语文作文题作如下评价:
  第一、回归语文教学本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基本表达的能力
  今年湖北作文很符合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中学作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教会学生:我以我手写我口,只要能用文字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如实地表达出来就可以了。这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也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从事各项工作所必要的一种基本技能。
  作文教学一定要考虑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把中学生的年龄、思维、知识、语言和表达能力当作作文教学出发点和参照系。写作,作为语文素质的重要内容,应研究学习对象的特点,可是长期以来,写作教学上由于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导致作文教学的基点偏了:有人将中学作文写作等同于文学创作,将作文教学简单的等同于文本教学;作文教学简单化为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构思、如何结构;教学生掌握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写法等等,作文教学演绎成纯技法的训练,写出来的文章也是千篇一律,缺乏生气,缺乏灵性,缺乏体现自我个性和创意。
  今年湖北考题就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让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
  第二、以人为本,关爱学生生活实际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出现一种现象,材料难度大,过分掉书袋,过于拖沓,理性有余,感性不足,学生光是审题就要花许多时间,理解材料和选取立意成了考查的重点,而对基础写作和表达能力的考查放到了最后,学生一偏离材料,不管他们写作和表达能力怎么强,都被判低分。今年从学生生活认识实际出发的湖北作文命题更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
  国家的新课标中说:“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高中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批判力,让学生在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时候具备一定的理性精神,为他们构建一定的精神的底子”。写作不仅仅是语言表达的事,它首先是生活体验、知识积累、思维方式、思想认识的事,更是一个人文化素养、价值趋向、创造能力的综合体现。高考作文又有指挥棒的作用,高考作文关注学生的理性思维其意义就在这里!
  另外我们总说“文如其人”,“要作文先做人”,可见人是本,是根。从文章的生成过程来看,任何一篇文章的诞生都要经过“双重转化”,中学生作文也不例外,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的转化。然后是作者的观点、感情向文字表现的转化,将头脑中的意识、情感转化为书面语言,作者是写作“主体”,因此,写作就应该把“主体”的“作者学生”置于中心地位,这就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因此,作文的根本出发点是人,应该从人本出发,而不是从文本出发。
  上山看风景,学生都经历过,都有话说,但是否由经历的事情引发生活或人生思考呢?是否能说出自己的独到思考或认识呢?这就要见功底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能说出不同层面的认识,很好地体现了考试作文的筛选功能。相比较去年作文更好地体现了作文的生活、人文气息。
  所以我们出考题要从学生生活出发,不要用一些太过于理性和寓意丰富的材料为难学生,多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这也是一种人文关怀。
  第三、持续保持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文以载道”是作文的基本原则
  今年湖北作文考题延续了一贯对学生的辨证思维进行考查的做法,材料体现的是重视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这些思考的背后是学生文化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认识自我。
  上山看风景,问过来的人,有说好的,有说不好的,这一常见现象可以给我们无数的人生启示:面对别人的回答,我们可以有自己的选择,我们可以坚持自己的观点,我们既要听听别人的意见,也应有自己的主见;只要去追寻风景,风景便无处不在等等。这些审题本身就是对学生“三观”的考查,也是对学生感性和理性思维的考查。
  当前中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身上有一些明显的弱点,如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狂热、偏激、好走极端、盲从、没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等,语文教学应利用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表达个人的一些成熟的看法,对世俗的现象有自己清醒的认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能力,对自己的思想行为有反思的能力,对未来生活有一定的构想并为之努力奋斗,具有积极昂扬的状态,具有崇高的生活信念,摒弃假、丑、恶,追求真、善、美,有一定的价值取向能力,作文中蕴含的文化价值观、审美力以及理性思辨力来源于对生活的独特观察 ,来源于阅读中的涵泳品味,更来源于作文教学中对思维训练的执着追求,只有在具备厚实的人文素养的心田 ,才能绽放绚丽的理性之花;只有在具备相当的人文积淀之后 ,才能做到厚积薄发。这些命题告诉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必须把学生价值观的锻造、精神家园的构建放在首位,然后去分析言语技巧。
  近年来的高考作文,越来越重视对生活的思考。这些思考的背后是学生文化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人生、认识自我。语文教育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化对话,在陶冶学生的情感中激发写作驱动,这才是高考作文的制胜法宝。
  [作者通联:武汉市江夏一中]
其他文献
【设计理念】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的课内自读课文,属于“古诗词鉴赏”专题阅读板块。“伟大的诗篇中总展示着诗人博大的胸怀,体现着人的本质的丰富性,每个读者都可以从中照见自己的影子”。在教学中以课文文本为例子落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让学生学会用诗人的生命之光去洞彻自己的灵魂,用诗人的燃烧的火炬去点燃自己前行的灯塔,进而以自己的生命去接近艺术的生命,在自我与诗人心灵的交融与
李密的《陈情表》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宋代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很多老师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教学重点基本就定在“陈什么情”和“怎样陈情”上,却忽略了“情”是建立在事实和道理的基础上的。《陈情表》不单陈“情”,还有陈“事”,述“理”。   李密初仕蜀,官任尚书郎。蜀亡后,晋武帝征他出任太子洗马。李密“辞不赴命”。“辞不赴命”有他的苦衷,就是“终养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    文本解读究竟“解读什么”“如何解读”,历来都是难点。尽管与之相近的文艺学、文学批评和阅读学等学科领域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突飞猛进,可由于学术界和基础教育界的“隔膜”,缺少相应的专家学者进行“知识转换、创造和教学实验”(钱理群语),语文学科课程和教学知识建设相对滞后,文本解读与分析的有效策略知识一直十分匮乏。  好在近年来情况开始
10月21日与22日,浙江省“郭吉成名师网络工作室”与“吴涛名师工作室”在舟山中学联合举办“专题课例研究: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主题研究活动。作为其中一员,我有幸聆听了余剑锋与张颖老师精心准备的以《今生今世的证据》为课题的课例,感触颇多。下面我着重就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达成情况来谈谈余剑锋与张颖老师的这两节课。   余老师的教学目标有如下三点。一、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过去的生活对于我们生命的价值和
从静态语言结构学向动态言语交际学的转向,是当前语文课改的发展趋势。语篇,是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它总产生并依存于一定的言语交际场中。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凭空而生,总会带着一定的交际目的,打上言说主体的独特印记,呈现出风格各异的言说形态来。从语篇生成的视角来揭示的言说秘妙,发掘言语外在形式的内在运作规律,是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重要素养之一。  静态语言结构的分析常常会割裂文本与言说主体的有机关联,缺乏对文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自2012年11月,《语言文字报》推出“真语文”大讨论,并联合全国14省市32校发布《聚龙宣言》,到2013年末《语文建设》杂志和《语言文字报》联合推出为期一年的全国“真语文”系列活动,已有不少语文教师、专家学者、教研人员参与到“真
自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语文素养”这一概念后,中小学语文界就展开了对“语文素养”的讨论,讨论集中在对概念的界定和内容的构成上。综合各种讨论,结合语文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评价体系,笔者认为“语文素养”应该由三大系统构成。    一、语文素养的知识系统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学讨论中的“淡化知识”之声,一度甚嚣尘上。但尘埃落定之后,人们拂扫
深层结构分析的关键是把握作品的内容关系,这就决定了深层结构分析是一种文本分析,因为所谓深层结构就是内容关系,而内容关系当然是作品本身所固有的。深层结构分析又是一种文体分析,因为一定的文本当属一定的文体,而文章体裁与内容形式密切相关。例如小说这种文体,一般有环境、人物、情节三要素, 分析时就得注意环境构成与事件推演;诗歌这种文体,一般讲究意象的选用与意境的营造,分析时就得注意意象的组合以及取象表意的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观点已成为语文教育界的共识,这固然符合母语学习的基本规律,特定环境下的学得和自然状态下的习得共同构成了语文学习的内容。不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语文必然要具有构成这一学科的学科知识,否则,语文干嘛还要独立设科呢?那么,语文知识指的是什么呢?语文知识不仅包括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这些静态的陈述性知识,也包括听、说、读、写的技能、策略、态度这些程序性和
所谓横向展开议论,就是围绕一个观点,在同一个层面上,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不同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平行展开、互不交叉。横向展开议论的主要好处是论证全面、有条有理,使读者一目了然。  在横向展开议论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1.环视周围世界。观察、思考眼前的事物,认识、见解往往局限于一隅与表面,环视周围世界,就可让我们的视线射向四面八方,拓宽眼界和思路。如要写2007年上海高考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