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讨论的策略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er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教改的开展,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越来越多的引入了讨论这一教学形式。开始的时候,由于自己对于新理念的实质理解的不够深入、具体,课堂讨论只是流于形式而不重效果。经过几年来的不断摸索、实践,笔者认为语文课堂讨论应结合不同的阶段,分别采取相应的方法和策略。
  第一阶段:开始讨论阶段——以学定论,捕捉时机。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树立“以学定教,为学服务”的意识,那么,我们的课堂讨论就应该“以学定论,为学服务”,而不是遇到问题就讨论。这就需要老师首先应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捕捉讨论契机,组织学生讨论。比如:我在教河大版九年级上册《秋夜》一课时,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时候,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本文重点应写枣树,那么为什么要写小粉红花呢?”问题的出现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的最好契机。所以我及时抓住这一契机,组织学生讨论。结果学生的讨论不但积极,气氛活跃,而且效果很好。或者学生在理解文本有不同的见解时,也为讨论提供了契机。教师在布置讨论时,要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如:要求学生做好记录,列出提纲,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讨论问题,力求深入理解。
  第二阶段,课堂讨论阶段。
  讨论的方法有两种:(1)小组讨论:可以二人组、四人组,也可以一排一组,在分组讨论中,教师来回巡视,也可參与学生的讨论之中,适当点拨、启发、引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当学生的讨论仅停留在表层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理解,追问个“为什么……”或“怎样才能……”在小组讨论中,可分组评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2)集体讨论,即组织学生集体研讨,讨论后,学生对问题举手发言,也可把学生请上讲台,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培养学生的表现欲。对于一些仍有疑难的,学生学了也不解的,老师就要教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明辨是非,寻找结论。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并在活动中与学生一起成长。因此,教师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应注意:
  1、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而学生不是个别学生, 也不是某一部分学生,而是学生的全体。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小组讨论中大胆发言,普遍发言。教师应面向全体,不应只抓个别。对于那些发言不积极的学生,教师应激发他们的表现欲。在引导时,教师千万要注意不要压制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围绕话题中心,能够有创造性的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及时的予以肯定和积极反馈,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逐渐使这些成员由被动发言转为主动发言,以激励学生有继续探讨的兴趣和热情。
  2、教师对课堂要善于调控,掌握好学生讨论及发言的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在巡视中,适时适当的点拨,以了解学生讨论的程度或结果。根据进展的情况,时时地引导,引导学生围绕话题中心进行发言,不要偏离话题,甚至风马牛不相及。
  3、教师在听取学生发言时,应尽量采取激励性的评价。因此,在引导时,教师千万要注意不要压制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围绕话题中心,能够有创造性的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及时的予以肯定和积极反馈,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逐渐使这些成员由被动发言转为主动发言,以激励学生有继续探讨的兴趣和热情。即使学生所言离题万里,也应对其讨论时的态度及表现予以肯定,让他们在发言中获得愉悦。以适当的方式对其思考的角度、着眼点给予校正,避免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阶段,归纳结论阶段。
  为了保证讨论的效果,教师需在讨论结束后或帮助学生总结,或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使学生明确正确的结论应是什么。
  总之,新理念下的课堂讨论,教师要善于捕捉讨论的契机,加强引导,并善于调控课堂。对那些表现积极,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以保障课堂讨论的可持续性。
其他文献
“来了,来了.”妈妈做的西红柿炒鸡蛋上桌了.那淡淡的清香,好似离十万八千里都能闻到那蛋香.那红的似火的西红柿在盘里燃烧着,在和黄的似金的蛋组成了一幅充满着诗情画意的著
期刊
发展区域农村经济,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更是扭转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的关键所在。要完成这一伟大历史任务,重点难点在于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农用
【摘 要】我们的教育正进行着一场影响深远的变革。就高中语文教学来说,课堂上更加强调师生的交往,强调构建起互动的师生关系,追求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参与,共同受益,共同发展。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互动教学成为了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的热点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课堂互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这一重要的生产资料正受到不断的蚕食,耕地保护形势日益严峻。为了实现耕地总
在传统的课程教学结构中,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机构。在这种结构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是教学过程中的绝对权威,作为学习过程主题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传统教学主要通过口授,板书,教材等,教学媒体来实现教学目的,获取教学效果。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很难有效辅助实现教学创新,面对这现实的问题,作为工作在一线的语文老师,我与时俱进,在语文教学方面采取了一些新措
期刊
我国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曾深有感触地说过,要使学生学好语文,关键不在教师讲得如何,而在于能否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深厚的兴趣,实现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叶圣陶语)的目的。  可见,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活动中,应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放在重要位置。语文教学只有通过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力,取得令人满意
期刊
如果说,在高考考场上快节奏是一个境界,那么,如何使文章具有亲切感就是另一种文章境界或文章格调了。富有亲切感的考场作文给评卷老师的感觉是就是温和亲切,像是在倾听一种促膝谈心,一种心与心的交流,自然容易赢得高分。那么在写作时,如何有利于激发写作者的情感动力,有利于使文章情文并茂呢?除了发自内心,抒写真情实感之外,写作的形式也是至关重要的。  (1)书信策略。书信策略,即把文章的内容,用书信的形式叙述出
期刊
自学互帮导学法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充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以学生“自学”“互帮”为“明线”,以教师巧妙“导学”为“暗线”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法。作为课堂暗线的“导学”事关动机的生成、过程的维持、目标的实现和课堂的成功,其作用不言而喻。因此要上好一堂课,务必在“导”字上做文章。笔者以自学互帮导学法课堂教学改革为基础,不断的改革摸索,紧紧围绕“导”字练功夫,探索出五步导学的教学模式。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步入高速增长的轨道。这一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进程需要大量劳动力的供给,而同时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则解放了大批农业劳动力,并为工业化进程服务。随着改革开
【摘 要】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图文并茂地化解课文的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等,从而让语文课动起来。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学习兴趣 化解难点 审美情趣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的整合,往往可以满足具体教学环境的需要,增加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