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实践例谈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98706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送别诗,可作者描写的却是西湖盛夏的美丽风光,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始终是一个迷惘者,徘徊于美景与送别的孰轻孰重中,犹豫于耳熟能详与细细品味的矛盾中。独坐苦思后,开始查阅大量文字资料,拜访名师,再次捧读教参,深入文本,胸中之意象,内心之情感呼之欲出——西湖的美景,诗人的深情,成为我们教学设想的支点,整节课的教学始终以诵读为主线,以品味西湖荷塘的美景为中心轴,恰如其分链接资料感受深情为升华点。如何让学生能不厌其烦地反复诵读古诗,读出意境,读出情感,读出味道,感受经典的语言魅力呢?
  一、倒学而导,突破古诗的教学模式
  发展性课堂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主动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我们用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教学,大胆尝试。一去传统自上而下的“逐句教学”和“逐环教学”的模式,采用“赏景——悟情——活用”的教学思路,从诗末到诗题,倒学而导,拾级而上,多种教学手段并用,力求将一首简单的古诗,变得既生动鲜活又有血有肉,诗情画意。
  二、注重对比,突破古诗的解读模式
  1.同一作者描写同一景物——“荷”诗的对比读。在引导学生体会“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莲叶荷花色彩美的遣词之妙,我通过和旧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拓展对比,让学生从读中自主发现旧知是抓动态写出形态美,新知是抓住荷塘的静态写出色彩美。这样的教学,比呆板地向学生介绍色彩美的特点多了一份灵动。
  2.同一景点,不同时节——西湖风光的对比读。诗人杨万里从诗一开始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那“六月的西湖和其他季节有什么不同呢?”我链接了其他季节的西湖风光,目的就在于通过时间和空间上的对比,引领学生切己体察,欣赏思考:虽然西湖的四季风光可以说是美不胜收,但诗人之所以爱六月的西湖风光,是因为有那接天的莲叶,别样红的荷花。接着教师创设不同的语境:“此时六月的西湖,不同于春天的杨柳依依,不同于秋天的诗情画意,也不同于冬天的银装素裹”,引导学生反复读“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一唱三叹。
  3.不同诗人,抒发同一情感——送别诗的对比读。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悟始于疑。小疑问催生小感悟,大疑问催生大感悟。在解读完全诗后,教师巧妙地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质疑:(1)诗学到这里,你还有疑问吗?(2)请你把目光聚焦到课题上,你读懂了什么?(3)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谁也不知道一别之后何日才能再次相见,所以很多人把这种情感寄托在诗歌中。你知道哪些送别名句?(4)再看看我们这首诗的内容,你还有疑问吗?学生质疑:“题目告诉我们是送别诗,可诗中没有一个字提到送别,却描写夏天的荷塘,这是为什么呢?”课堂上让学生主动质疑,就能溅起一圈圈思考的涟漪,学生就能在思维的碰撞中感悟到,原来诗人是在“借景抒情”。古诗的写作“借景抒情”特色就能潜移默化渗透到学生的心中。学生们感受到了古诗的文化魅力,爱上这神奇的古诗文也就成为了一种可能。
  三、拓展情读,突破古诗的感悟模式
  在教学中,我紧紧扣住“莲叶”“荷花”这一意象,先让学生从诵读中想象整首诗的意境,再在品味推敲词句时体验意境后诵读,最后巧设悬疑喷发情感后诵读。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意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洒而出,让学生比较真切地感受到诗情从意境中走来。
  1.诗中有画想象读。在初读古诗中,教师通过不同层次的要求和方式,如师生对读、聆听名家吟诵等等,引导学生多次诵读,反反复复,浅吟低唱,不仅巧妙地让学生感受到这首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而且不知不觉地在学生头脑中绘制了这样一幅图画——挨挨挤挤的莲叶上开着千姿百态的荷花。在想象“意象”的画面后进而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品味、感悟并读好“接天,无穷碧”“映日、别样红”这些词和诗句,从而感受西湖的美丽风光。
  2.画中有诗赞叹读。让学生在品味“无穷碧”“别样红”后,利用多媒体的视觉冲击,“莲叶、荷花”这如画的“意象”化为学生内心深处的赞叹后,教师激情导入:“你觉得怎样读,怎样的节奏,怎样的表情才能读出这莲叶、荷花的美,读出古诗特有的韵味?”相信课堂上学生就能入境入情地去读古诗。
  3.诗中有情入境读。这是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诗中蕴含着诗人强烈的感情。在学生质疑问难后,我补充了自己游赏西湖的经历:“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老师四月底也去了西湖,从净慈寺到荷塘步行不到半个小时。即使走出西湖也不过一个小时左右。诗人和林子方也用了这么短的时间吗?那他们用了多长的时间啊?你从诗中的哪些词看出他们走了很久?”西湖之行不仅让我欣赏到了美景,更让我掌握了一手重要的资料——原来净慈寺到荷塘的距离并不远。一直困扰在我心里的一个问题——如何让学生从诗句里体会诗人杨万里和友人林子方的深情,突然间迎刃而解——原来诗人和友人的离别之意就隐藏在“晓出”和“映日”当中。短短的路程,他们却从“晓出”——清晨很早的时候,走到“映日”——太阳光照射很强烈的时候。这两个词不仅向我们透露出诗人送别花的时间长,还给我们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这一路上他们有多少的浓情,有多少的不舍啊?“生活即语文”,有时生活的经历就能帮助我们捕捉到文本当中不易被察觉的字眼。此外,我还拓展了诗人和友人的资料:林子方为官清廉,深受南宋百姓的赞赏。淳熙十四年(1187)间,林子方担任直阁秘书。当时任秘书少监的爱国诗人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和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国家大事,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二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之后,林子方升官要去福州赴任,好友杨万里当即作了五首诗文相送,以诗祝友。正因为这些资料的搜集,还原了情景,学生才得以真正走近诗人,才会茅塞顿开——原来诗人是借“莲叶、荷花”这意象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恋恋不舍、深切祝福和殷切期盼之情。因为是朋友,才会有不舍之情;因为是升官,才会有祝福之意;因为是上下级,才会有期盼之心。于是也就有了“别样红”多元而深层的理解——“别样红”还指林子方的前程更美好,两人的友情更加深厚。
  4.活用古诗欣赏读。在诗歌教学中,对于所学诗歌学生能够古为今用,这是个重要的教学目的,而今很多诗句在运用中已经赋予了新的含义。在课末,我让学生猜名句,再说明其引申义并联系生活体验活学活用古诗名句。这样,学生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理解就升华了。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鼎市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小学生对词语的积累、理解、掌握和运用具有很大的情境性。在日常的阅读中,他们会对新词语有特别的敏感;在课堂的学习中,他们也时常会使用一些从未在课本上学过的新词、好句子。有人说,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涵泳濡染”的过程,那么,在课堂教学的特定情境中来自于学生中间的一些新词、新句对学生的词语积累会有怎样的影响呢?这样的一种生成性资源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可利用的价值吗?为此,我进行了一些尝试。  【案例】三年
期刊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上学以后读了很多有趣的书,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  2.今天,老师要再和大家分享一本好书,书名叫《小魔怪要上学》。(映示书名)先让我们看看封面吧。  3.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想读吗?还记得我们听故事的要求吗?(仔细看、认真听、用心想、大胆说,坐端正)  4.下面就让我们打开书,这是扉页,它像一扇门,带领我们走进这个有趣的故事,走近小魔怪的一家。  二、分享阅读  1.
期刊
我在教学《丑小鸭》这一课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创设美好情境,激发探索兴趣  低年级学生对直观形象的画面兴趣浓厚。针对这一特点,上课伊始,我直接用电脑课件,映示丑小鸭被身边的亲人欺负,被他人欺负,只好孤苦伶仃地生活的画面。(丑小鸭被追啄,被驱赶;丑小鸭孤单离家;丑小鸭被讥笑……)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画,让学生如临其境。当时,有一个学生看到丑小鸭的兄弟姐妹欺负丑小鸭时,他竟摩拳擦掌地说,
期刊
听过许多随堂课,与特级教师的观摩课对比分析,就可以看出:一堂课的好差,与是否能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是分不开的,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心理。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小学语文教材,选择贴合学生心理的教学内容?笔者尝试了以下做法。  一、用趣味性的教学内容调动积极性  《玩出了名堂》教学片段:  初读疏通课文后,老师要求学生把你最感兴趣的一处读给大家听。几个学生不约而同地朗读了:“他突然想到:把两片放
期刊
翻开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就会发现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精美插图,或一幅,或多幅。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学习课文时,学生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凭借插图中鲜明的艺术形象,领悟出相关文字的丰富内涵,学生的再造想象被激发了,对课文的兴趣也增强了。如何充分运用才能发挥插图的作用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导入课文,从图切入,激发兴趣  小学生认识事物主要是从感知
期刊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自读中感知,要有“量”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
期刊
模仿是学生写作的基础,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教学中利用这模仿训练方式,可以帮学生的写话插上助飞的翅膀,营造学生乐写的磁场。  一、着力点训练,做好保障  着力点就是进行构词成句的训练,也就是我们低年级常说的写话训练,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特别是自己做过的有意义的事情以句子的形式记下来。内容多样,句子可以写一景、一物、一人、一事,也可以写一点感想,实在不行写几个词也可以,但内容一定要真实。小学生
期刊
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成为催化剂、调和剂,它还可以成为课堂中的清醒剂,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能沿着正确的轨道行进。  一、主体多元,促进发展  1.生生互动评价。“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自然也是评价的主体,因此在课堂上,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评价中来。在教学《长江之歌》一课时,我将教学重点放在了指导朗读方面。为了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我采用了赛读、互评的方法。当一位学生读到“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
期刊
在您九十华诞之际,谨向您致以诚挚的祝贺和美好的祝愿!对您为江苏乃至中国基础教育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表示崇高的敬意!  您一生热爱儿童,把促进儿童和谐发展,做一名让学生喜爱、让家长放心的教师,当作毕生的追求,以非凡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信任。  您一生热爱教育,数十年来坚持教育改革实验,开拓创造,孜孜求索,与时俱进,始终伫立在教育改革时代的潮头,伫立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沿,形成了独特的教学艺术
期刊
在小学阶段制约学生写作的一个最大的瓶颈就是学生的习作内容空洞、词语匮乏。学生在写作时往往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言之无物,不知从何下手。素材是写作这座大厦的基石,只有积累大量的素材,写作时才能从大脑中提取与主题相关的资料,才能使作品内容丰富生动,感情真挚动人。那么,如何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呢?  一、 积词累句,阅读乐思,积累习作词句之“水”  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中的基础内容,更是构成习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