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源头“活水”,促“清渠”长流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13709479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阶段制约学生写作的一个最大的瓶颈就是学生的习作内容空洞、词语匮乏。学生在写作时往往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言之无物,不知从何下手。素材是写作这座大厦的基石,只有积累大量的素材,写作时才能从大脑中提取与主题相关的资料,才能使作品内容丰富生动,感情真挚动人。那么,如何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呢?
  一、 积词累句,阅读乐思,积累习作词句之“水”
  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中的基础内容,更是构成习作的基本要素。平时的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注重从字、词、句入手,扎扎实实练习基本功。这一过程,需要学生不仅学好课本知识,更要广泛涉猎课外读物。每遇好词佳句,要及时勾画、摘录,自悟其含义和妙处,还可加批注。课余时刻,可与同学交流。教师选择时机在班上评比同学们的摘录成果,读读优秀的摘录内容。这既可激发学生的积累热情,也可使其养成勤写勤记的好习惯,日久天长,可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观察生活,体验社会,积累写作素材之“水”
  为了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及时记下来,我设计了“生活积累卡”,并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引导学生学会用眼“摄像”,如观察一朵花,除了看花的颜色、花瓣的形状外,还要看看花瓣上浅浅的纹路、柔嫩的花蕊、新开的和枯落的花儿之间的区别;引导学生学会用耳“录音”;鼓励学生摸一摸爬行的蚯蚓,让他们去感受生命的灵动;让学生闻一闻花的芳香,泥土的清新;引导学生学会用心灵感悟生活中的是非与美丑。从而捕捉到许多习作的信息,学生头脑中的材料也越来越多,这时,便会“文思泉涌”,就不会觉得没什么好写的了。记得,在一个寒冬的早上,学校举行升旗仪式,操场上寒风呼啸,同学们冷得直发抖,升旗结束后,我让他们说说刚才的感受,然后写下来。学生经过自己的亲身观察和体验,写出了许多可圈可点的句子。如,“寒风呼呼地咆哮着,用它那粗大的手指,蛮横地乱抓我的头发,针一般地刺着我的脖子”“万般无奈,我把手揣在衣兜里,缩着脖子,头都不敢抬,只用余光看着国旗上升,我快冻成冰棍了”。只有取材于生活,习作才有生命的活水。
  三、 感悟生活,升华素材,引习作语言表达之“水”
  习作教学不应拘泥于习作课,还要将其有效地延伸到语文教学的各项活动中。学完一些思想性强、启示意义强的课文,可以读后感、批注、随笔的形式来表达感受。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为学生创设语言表达的平台,使其感觉到自己的创作有广阔的展示空间。还可把交流拓展为故事会、演讲坛、表演台等形式,为学生训练表达能力提供丰富的机会。通过缤纷多样的活动激发语言表达的兴趣,就能打开学生的心门,让他们自由表达、畅快抒发。
  在一次课外阅读课上,当读完《小狮子爱尔莎》一文后,我给学生留了一项作业,就是写一篇本文的后续,联想小狮子爱尔莎最终被放回大森林后的生活。有的学生想象“爱尔莎”又回到“我”身边,情感动人至深;有的想象“爱尔莎”成为“森林之王”,为大森林的小动物们造福;还有的想象“爱尔莎”生下了几只小狮子,“一家人”在大森林中快乐地生活……可见,给学生留下自由写作的空间,努力延伸,拓展训练,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活水”。
  四、 优化评价,关心鼓励,引学生展现素材之“水”
  习作的批改与评价应以发展的目光对待学生,注重对学生习作信心、兴趣的培养,避免以同一要求评价不同学生习作,尽可能多地发掘他们习作中的闪光点,尤其在习作方面基础薄弱、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应着重发现其习作可取之处,多加鼓励。另外,师生不应把习作仅仅看作一种作业,而应把它作为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把习作批改看作是一种阅读的交流、一种心灵的沟通。让学生自主参与到习作批改中,让习作批改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的通道。例如,小学生写习作的过程中,个别学生往往因为发掘不到合适的素材,或是懒得去发掘,就会胡编乱造,写虚假的内容。每当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写追究式评语,委婉地提出质疑,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此,在老师的提醒下,学生也就学会了在习作中展现真实。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作的源头活水,来自平时生活中的各种积累,只有多观察,多阅读,多积累,多思考,才能信手拈来,顺成文章。
  (作者单位:南京市靖安小学)
其他文献
审美的过程是人们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在语文课堂的审美体验,即体验主体学生的各种心理因素被充分调动起来,处于紧张和亢奋的活跃状态,在情感的驱动下并以情感为中心形成了一种情牵意绕、意象纷呈的复杂心绪,情不自禁地对客体文本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下面以王崧舟老师执教的《二泉映月》一课为例,解密他是如何为学生打开一扇审美体验的“窗”,把学生带入“人曲合一”的
期刊
小学生对词语的积累、理解、掌握和运用具有很大的情境性。在日常的阅读中,他们会对新词语有特别的敏感;在课堂的学习中,他们也时常会使用一些从未在课本上学过的新词、好句子。有人说,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涵泳濡染”的过程,那么,在课堂教学的特定情境中来自于学生中间的一些新词、新句对学生的词语积累会有怎样的影响呢?这样的一种生成性资源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可利用的价值吗?为此,我进行了一些尝试。  【案例】三年
期刊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上学以后读了很多有趣的书,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  2.今天,老师要再和大家分享一本好书,书名叫《小魔怪要上学》。(映示书名)先让我们看看封面吧。  3.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想读吗?还记得我们听故事的要求吗?(仔细看、认真听、用心想、大胆说,坐端正)  4.下面就让我们打开书,这是扉页,它像一扇门,带领我们走进这个有趣的故事,走近小魔怪的一家。  二、分享阅读  1.
期刊
我在教学《丑小鸭》这一课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创设美好情境,激发探索兴趣  低年级学生对直观形象的画面兴趣浓厚。针对这一特点,上课伊始,我直接用电脑课件,映示丑小鸭被身边的亲人欺负,被他人欺负,只好孤苦伶仃地生活的画面。(丑小鸭被追啄,被驱赶;丑小鸭孤单离家;丑小鸭被讥笑……)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画,让学生如临其境。当时,有一个学生看到丑小鸭的兄弟姐妹欺负丑小鸭时,他竟摩拳擦掌地说,
期刊
听过许多随堂课,与特级教师的观摩课对比分析,就可以看出:一堂课的好差,与是否能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是分不开的,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心理。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小学语文教材,选择贴合学生心理的教学内容?笔者尝试了以下做法。  一、用趣味性的教学内容调动积极性  《玩出了名堂》教学片段:  初读疏通课文后,老师要求学生把你最感兴趣的一处读给大家听。几个学生不约而同地朗读了:“他突然想到:把两片放
期刊
翻开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就会发现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精美插图,或一幅,或多幅。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学习课文时,学生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凭借插图中鲜明的艺术形象,领悟出相关文字的丰富内涵,学生的再造想象被激发了,对课文的兴趣也增强了。如何充分运用才能发挥插图的作用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导入课文,从图切入,激发兴趣  小学生认识事物主要是从感知
期刊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自读中感知,要有“量”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
期刊
模仿是学生写作的基础,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教学中利用这模仿训练方式,可以帮学生的写话插上助飞的翅膀,营造学生乐写的磁场。  一、着力点训练,做好保障  着力点就是进行构词成句的训练,也就是我们低年级常说的写话训练,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特别是自己做过的有意义的事情以句子的形式记下来。内容多样,句子可以写一景、一物、一人、一事,也可以写一点感想,实在不行写几个词也可以,但内容一定要真实。小学生
期刊
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成为催化剂、调和剂,它还可以成为课堂中的清醒剂,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能沿着正确的轨道行进。  一、主体多元,促进发展  1.生生互动评价。“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自然也是评价的主体,因此在课堂上,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评价中来。在教学《长江之歌》一课时,我将教学重点放在了指导朗读方面。为了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我采用了赛读、互评的方法。当一位学生读到“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
期刊
在您九十华诞之际,谨向您致以诚挚的祝贺和美好的祝愿!对您为江苏乃至中国基础教育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表示崇高的敬意!  您一生热爱儿童,把促进儿童和谐发展,做一名让学生喜爱、让家长放心的教师,当作毕生的追求,以非凡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信任。  您一生热爱教育,数十年来坚持教育改革实验,开拓创造,孜孜求索,与时俱进,始终伫立在教育改革时代的潮头,伫立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沿,形成了独特的教学艺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