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伯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风厂门卫室曾经是个热闹的地方,如今要冷清多了,因为女主人不在了。
  守门人五十多岁,姓王,名汉。因为性格憨厚,大家都喊他憨伯,喊他妻子憨嫂。憨伯生得瘦小,一米六挂零的样子,五官除了眼睛外,都是小号的,小脸小鼻子小嘴。憨嫂正好相反,大脸大鼻子大嘴,唯独眼睛眯成一条缝。
  憨伯年轻时当过民办老师,没坚持到转正。而立后在北街租个小门面,做点米面生意,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好不容易把一双儿女培养到大学毕业,街上的门面却租不起了,没地方住,只好来长风厂当门卫。每月九百元的工资当然不能生活,好在他家里还有几亩薄田,田里收入的面粉和大米,就堆在门房里出售。
  憨伯是乐天派,他看似一无所有,却感觉拥有一切。厂里人多,谁家有红白喜事,他都要去送个恭贺。门房里的麻将桌,难得有闲着的时候。工人们一有闲暇就来门房里看电视,来了三个人,就拉憨伯凑桌打麻将。再来一位,憨伯就让位,不管自己是输是赢。工人们打牌打到废寝忘食,憨伯就炖个火锅炉子,让他们喝点小酒,再接着玩。他屋里的酒,都是用塑料桶打来的,一桶也喝不了几天。烟也是成条批发的,十九块的蓝色黄鹤楼,是用来待客的。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总是抽五块钱的红金龙。
  憨嫂有麻将瘾,打牌的技术比憨伯高得多,却输多赢少。每次憨伯打牌,憨嫂就在一旁说他打猪狗牌。憨伯连打几手猪狗牌,位置就要被憨嫂挤掉了。憨嫂打牌的时候,憨伯是不看她的牌的,偶尔说两句不相干的话,憨嫂就要对他横眉鼓眼。
  前年,憨伯在东街买了个台基地,打算盖个三间的平房。儿女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逢年过节回来,一家四口挤在一间门卫室里,够尴尬的了。若是带了新女婿新媳妇回来,简直不成看相了。正准备起屋的时候,憨嫂查出了鼻咽癌,中晚期。这个才落了根基的家,从此飘摇在漫漫求医路上。
  起初是在市一医住院,几次放疗化疗下来,憨嫂的头发掉光了,家里这些年的积蓄也花光了。半年后,憨嫂的情况似乎有了好转。黑头发慢慢长出来,脸上也有了红晕。憨伯什么事都不让她做,她就成天打麻将,也是输多赢少。一个夏天,竟然输了三千多元。憨伯不说自己看上一辆三千多元的轻便摩托,没舍得买,而是说:“输了好,钱输了人清吉!”
  可憨嫂钱输了,人却并没有清吉。前年腊月,又感觉到腰酸背痛,开始以为是腰椎间盘突出,挨到年后去医院一查,原来憨嫂的癌细胞已经转移到骨髓里了。憨嫂住进省医院,憨伯回来筹钱时,许多人都劝他算了,免得人财两空。憨伯总是说:“还有医路……”
  在省城住了半年院,花了二十多万。两个孩子凑了七八万,憨伯卖了台基地,借了十多万。其间女儿遭遇了退婚,原因是男方觉得女方家里是个无底洞。连憨嫂的娘家人都劝憨伯:“算了吧,你也尽心了。把人带回来,想吃点什么就吃点什么吧!”憨伯却说:“她心里还有希望,我就不能放棄!”后来还是他舅兄去求了医生,医生才用话将憨嫂哄回了家。
  这一次回来,憨嫂的精神明显不如以前了,脾气却更暴躁了。每次身上疼,就怨憨伯舍不得钱,没有早点送她去省城,把病拖严重了。憨伯做了饭,她总是青头黑脸,不是说干了就是说湿了,不是说咸了就是说淡了。憨伯总是憨憨地笑。许多人背后都说憨嫂的不是,说憨伯忍性好。憨伯说:“她身上疼,心里苦,拿我撒撒气也好。”
  说这话的时候,憨伯的眼里闪着泪光。他是真心疼憨嫂的。憨嫂临死前疼得将憨伯的胳膊掐出了血,憨伯只是紧紧地抱着她,那张皮包骨头的小脸上始终挂着怜惜和忍耐的笑。于憨伯而言,忍,不是心上有一把刀,而是刀下有一颗心!
其他文献
秋天,嵩山背脊的枫叶像火一样燃烧的时候,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以诗托讽,讪谤朝政,被捕入御史台大狱的消息,在西都洛阳像火炮一样,突然炸开了。  司马光闻听后惊悚不已,饭桌上,拿取的筷子悬在半空,竟不知投向哪里。他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他与苏轼心有灵犀,惺惺相惜,都是王安石变法的反对者。  大人,吉人自有天相,不必为苏大人操太多的心。独乐园的老园丁吕直看不下去了,在一边安慰说。  吾皇啊,这是为何?司
期刊
黑云兜着雪,从西北的天空压向夹皮沟,同时也把二十几个壮男人赶进一所土房子。  保长最后一个挤进门,对羊倌说:“赶紧抱柴烧炕!”  众人一听,感觉上炕不是啥好事儿,于是都往窗根挤靠。  保长看着众人,厉声说:“都上炕!”众人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保长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胆小的人往炕前凑了凑,大腿刚贴炕沿,就卡住了似的不再挪窝。  保长说:“又不是在鬼子的炮楼里,瞧你们这熊样!非逼着我撅树棍儿抓阄
期刊
十三岁那年,赵小凉自制过一把刀。  刀长五寸,五寸虽短,那也是刀。  刀背上刻着字——小凉用刀,明闪闪地,细看才能发觉趴在刀背上的四个字是蔫头蔫脑的。  如无精打采的赵小凉本人。  一开始可不这样。至少,刚入学那阵不是这样,刚入学那阵的赵小凉特自信,眼里都是有刀光的,福米知道。  福米,这个头上带疤的女生是赵小凉从小到大的伙伴。  确切点儿,是唯一。原因很简单,没人跟赵小凉玩。  有人说他孤僻,有
期刊
菊香家的二层小洋楼盖好了,女儿玲珑也考上了市里的重点高中,乔迁酒和升学宴一并办了,菊香说:俺要去北京旅游!  乡亲们不大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个个眼睛瞪得比螺蛳壳还大。菊香可是村里出了名的“老抠”和“铁算盘”,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巴不得把天上的星星摘下来当灯泡点,咋舍得花跑路买罪受的这个冤枉钱?  再说,眼下正是农村大忙季节哩!中稻马上要收割,茶山也等着翻挖、下肥,菜园里的大蒜、包菜、迟角豆也等
期刊
张天五出生的年代,计划生育还没有开始,否则便没有张天五了。  张姓在屯子里是大姓,又属张天五家最大,光哥们儿就五个,张天五是最小的男孩。大哥叫天一,一路数下来,到张天五是老五了。说也奇怪,张天五家不光人丁兴旺,而且是男丁兴旺,张天五的妈接连生了五个孩子,都是男丁,直到老六才生个闺女。看着老闺女落地,张天五的老爹长吁了一口气,高兴地叫了一句:“总算有了一朵花。”正是这朵花,使张天五优越的最小地位和宠
期刊
一大早醒来,他觉得心里像有什么事似的,忽然想起今天是母亲的生日。母亲已是古稀之年,身体不是很好,他知道母亲盼他回家给她庆祝生日,然而他身在异乡,身不由己。他已有好些年没有回家陪母亲过生日了。他的心里对母亲和家人充满了歉疚。他拿出手机想给母亲打个电话,还未拨通又立马挂掉。他躺回床上,一些往事在眼前演电影。  二十多年前的那个冬天,他一个人在街头流浪,单薄的衣衫阻挡不住寒风的冷,冻得他瑟瑟发抖。一个中
期刊
皂角板儿六奶奶三个女儿都出了嫁,唯一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南阳府里当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官。整个家就皂角板儿六奶奶和六爷两个人。院子里养着十几盆花草,屋子里窗明几净,三合土地面打扫得溜光。日子过得神仙一样。听皂角板儿六奶奶说,她生来胆量小,生二闺女的时候,正坐月子,有一次和六爷拌嘴,不经意说了句我日妈,谁知让婆婆听到了,顺手猛然拍了一下她的肩,提醒她注意说话别带脏字,就吓着了六奶奶。皂角板儿六奶奶一个冷
期刊
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张骋和李秀离婚了。  究竟为何离婚? 双方好像都没找到非离不可的理由,可又都觉得非离不可。  他们结婚两年了,最初,两人的感情很好,但自张骋升为经理后,情况就有了变化:张骋一天天早出晚归的,还时不时的夜不归宿,不知是工作,还是应酬。这独守空房的日子一多,李秀就有了怨气,女人特有的本能被激发出来——莫不是张骋有了外遇?张骋当然不承认,于是,两个人就闹起了别扭,先是比较文明的冷
期刊
阿香第一次见到伯言的时候,约莫十五六岁,韶华胜极的年纪。彼时,她是东吴郡主,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而他是世家公子,孙权帐下的年轻小将。她在花丛中刚扎好的秋千架上,柔和轻俏的鹅黄色裙摆软软地敷在纤长的小腿上,初春刚到,风吹裙动,覆盖着的肌肤泛起一层薄薄的颤栗;而他,就这样穿花度柳,赫然出现在她的眼前。墨黑的长发齐整地拢在碧玺发冠里,蟹壳青的外袍,略松的领口隐隐可以看见月白色内里。五官清隽,眉眼稍稍细长,
期刊
秋天最忙的时候到了,又开始找“锯伴儿”了。“锯伴儿”不是搞对象找朋友。在张家口阳原县泥河湾一带,“锯伴儿”就是搭伙种地的伴儿。  “锯伴儿”怎么来的?过去农村木匠有一种大锯,专门锯粗木头的,大锯得两个人拉,一个人干不了。种地一个人也不行,就得几个人才能种,有扶犁的,撒籽儿的,还要有撒化肥埋坑儿的,少一个人也不行。于是,就有了搭伙种地的伴儿。  如今,村子里没有了年轻人,年轻人出外打工或者到外边去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