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贷前控制

来源 :大陆桥视野·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680n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商业银行信贷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着非常大的风险隐患,在进行具体控制时,加强贷前控制可以得到最佳的效果。据此,本文主要对手行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贷前控制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贷前控制
  一、商业银行信贷的主要风险点
  (一)授信对象的内部风险
  授信对象的内部风险可继续细化出四类风险点,即管理风险、技术风险、战略风险、产品与服务风险,其中,管理风险是民生银行贷前审查阶段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审查指标。企业本身的管理水平与决策能力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企业发展过程中,从最初的与国内相关企业竞争,逐渐到与国际企业竞争,管理层与领导人员的决策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二)授信对象的外部风险
  商业银行授信对象的外部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国家相关政策调控,在实际发展进程中,税率或相关的法规变化影响了企业的偿债能力;工资标准提升的相关法规出台,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安全与环境控制规则的强化标准影响企业业务成本增加等。因此,在民生银行当中,信贷风险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对经济形势的有效分析与判断能力,并能够通过企业现阶段的经营状况,判断其适应能力。其二,金融环境变化对授信对象的影响,我国的金融市场本身不够完善,致使风险因素较多,且具有不确定性;再加上利率自由化趋势,使得逆向选择效应发生的可能性提升;而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也衍生出了较多风险。
  (三)授信对象的信用风险
  授信对象未能明确商业银行的经营性质,认为贷款所得资金是国家的,缺乏偿还意识,促使呆坏账的数量不断增加。就目前我国的社会信用监督机制来说,还存有一定的不足,授信对象利用各种手段躲避银行债务,却未达到相关法律与社会的制裁,促使社会信用流失。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贷前控制问题成因
  (一)内因
  1.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还未全面实现系统化,其中一些商业银行在贷款之前,缺乏对申请人的信用分析,以及深入细致的前期审查。还有一些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相对淡薄,在贷款政策中,风险管理思想匮乏。贷款利率难以切实反映出风险差异。另外,部分商业银行在相关贷款风险的量化措施上,即贷款风险度管理上存在严重的不规范性。
  2.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机制不完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效率相对较低,信贷资产质量较差,风险度比较大。首先,贷款集中度相对较高,其中潜藏着较大的风险。而且投入比较多,产出相对较少,贷款无法确保效益和回收。其次,经营规模太大,有明显的垄断现象,效率比较低。在剥离工作结束之后,各个银行的不良贷款数额与其所占据的贷款额比重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上升,促使新增不良贷款,对商業银行发展造成直接影响。
  (二)外因
  1.金融产权关系不明晰。从银行体制上看,金融产权关系不明晰,导致权责利不对称,信贷约束软化。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难以成为公司制商业银行。其障碍主要有:商业银行缺乏自主权,行为不独立,利益不独立,经营目标不明确,责任不独立,无独立的法人财产权,因而没有承担经营效果和经营风险的责任;所有者缺位,虽然隶属政府各部门、上级主管部门所有,但他们之间的权责利混淆不清,没有人真正对控股商业银行的资产保值、增值负责。
  2.法律制度约束不力。法律制度约束不力,也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法律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各经济主体缺乏对信贷资产的保护意识,使商业银行难以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同时也使各经济主体行为缺乏长期发展动机,资金无法做到增值,且产生信用观念淡薄,长期拖赖。
  3.市场融资机制发展迟缓与不规范。市场融资机制的发展迟缓与不规范,扩张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企业间的信用危机波及到银行的信用危机,使银行资金回流减慢,由此增大了信贷风险。
  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贷前控制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贷前控制体系
  1.明确行动方针。
  信贷政策主要就是商业信贷业务的指导性文件,在信贷政策中,首先是经营目标就是风险控制目标、市场开拓目标、盈利目标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其中,风险控制目标最为关键,信贷资产质量必须兼顾短期利润,并满足外部因素。其次,经营策略必须与信贷资产的结合,必须直接体现出审慎的风险分散原则。再次,具备明确的、完善的客户信用、贷款风险评价标准、贷款审批程序、限制性条款。
  2.高效运作架构。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机构一般主要分为三层,即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在组织结构上,商业银行应该全面实施审贷相分离的策略,任何放款业务都不能由某个部门单独完成。其中一些银行要求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不仅要在特定业务单位实施,还需要在全金融行业实行。就风险控制而言,信贷业务部门的设置必须满足审贷相分离,权利相分散,制衡作用明显,内部沟通渠道顺畅,意见表达独立,内部检查和稽核全面。
  3.构建信贷风险预警信号指标体系,健全的组织是贷前控制的关键,最重要的是详细分析风险信息,从中发现危险预警信号,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以此防患于未然。预警信息指标体系主要包括,银行的预警信号,财务报表的预警信号,企业人事管理的预警信号,经营管理的预警信号,法律、授信担保的预警信号。
  (二)构建健全的信贷风险管理经济环境
  1.规范化政府行为,合理定位政府职能。首先,继续界定政府的行为边界,明确定义政府需要做的,以及需要回避的。其次,进一步健全政府投融资体系,促使政府对基层性公益产业的投资和政策性贷款相区分,由专门的金融机构进行负责,避免与商业性金融机构业务混淆,以此有效改变政策调整成本集中在金融机构的情况,避免商业银行发生贷款风险。再次,以政府行政司法力量为辅助,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通过国家强制力量对逃避债务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2.加强发展并净化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发展是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管理得以有效改善的重要基础条件。通过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直接性融资,由企业在市场上直接进行资本性融资,其主要是利用市场的处理方法,这不仅有利于进一步解脱过去长期扭曲的银行与企业关系,还能够适当对企业进行市场适应性调整。企业可以直接面对市场,不再继续依赖于商业银行信贷,从而有利于避免信贷资金呆滞和沉淀。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贷前控制进行详细分析,有助于大大降低商业银行整体的信贷风险。在明确相关控制要点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科学有效的控制对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规范授信对象的信贷行为,提高信贷资金与收益的回收率,从而有效降低信贷风险。所以,在商业银行具体运营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进一步加强对贷前控制的管理力度,并全面提高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霍也佳.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D].西南财经大学,2011.
  [2]赵曦.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贷前控制的研究[J].北方经贸,2010(10):100-101.
  [3]张燕凌.浅析商业银行贷前风险管理的识别和控制[J].经营管理者,2010(18):25-25.
  [4]李沛杰.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以贷前控制研究为例[J].北方经贸,2011(10):85-85.
其他文献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新课改以来,数学课程越来越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了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依赖模仿与记忆.而中考则是突出了对学生
刚刚过去的2015年对《财务与会计》而言是不平常的一年。与初创时一脉相承的革故鼎新精神在这一年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月刊改为全彩半月刊,《财务与会计》在把持品格和温度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再次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依靠谁、为了谁的执政理念.当前,举国上下
近些年,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在引领企业成长,推动行业规范化、专业化和快速发展方面不遗余力.本期专题,我们邀请了部分行业领导和企业代表共同探讨对物业管理行业和中物协工作的
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是一个不可小视的问题,混凝土开裂会使内部的钢筋材料产生腐蚀,降低钢筋砼结构的承载力、耐久性和使用寿命,甚至会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隐患和财产
我国是用煤大国,传统的低层用煤方式造成了我国严重的环境污染,水煤浆是对传统用煤方式的改进.本文将从水煤浆技术及其基本技术运用现状出发,分析水煤浆在发电厂中的运用现状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普及,信息化建设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会计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摆在事业单位面前十分关键的问题。因为事业单位相对来说较为特别,其内部的会计信息化建设依然存在诸多的不足,本文我们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分析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  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现状  1、
为了研究涡流电磁力包括涡流制动力的电磁吸力,在不同的相对运动速度下的变化规律,研制了轨道涡流制动试验台。通过分析涡流电磁力形成方向和范围,设计了两级测力机构,即安装在扇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指企业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本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制定和实施的规范企业内部会计管理活动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目前企业管理领域对会计内部控制的
外墙防渗漏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效果,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一系列的烦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技术的角度分析渗漏问题的成因,抓住重点,从根本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