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国家如此重视教育,让教育工作者倍感欣慰,同时也感觉到责任重大。作为学校校长,应该从提高教育质量入手,逐步实现学校的内涵提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山东省章丘市宁家埠中心小学严格抓教育质量,但由于教育传统或者是家长对学校的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估导向,学校所抓的教育质量基本上是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而对学生的能力、素质、行为习惯关注太少。通过对《教育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学习,笔者认为文化课成绩对学生的习惯养成促进不大,反而学生的各种良好的习惯养成对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好的行为习惯会成就孩子一生。
实现学校内涵发展、教育质量提升面临的几个障碍
教育管理的问题 教育管理可以分教育的外部环境和学校内部管理两个方面。教育的外部环境重点是学校的上级行政部门对学校的管理和要求太细、通知太多,学校没有工作的自主权,致使学校千篇一律,没有特色。学校内部管理的问题主要是校长的观念还没有转变,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纲要》中提倡教育家办学就是一个很好的建议。大城市中的教育家比比皆是,更难能可贵的是农村、甚至偏远山区也涌现出很多成功的校长。例如浙江丽水的刘勇武校长,山东省茌平县的崔其生校长,还有山东莱芜市丈八丘小学的董春玲校长等,他们立足实际,走出了成功的学校发展道路。
教师素质的问题 经济发达地区教师的素质相对较好,但在广大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教师的年龄结构偏大,教育教学观念难以改变,教学方式方法陈旧,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学校好不容易培养出几名年轻骨干教师,有的跳槽考公务员、有的调往城区,难以安心固守。
教育评价的问题 教育的功利性太强。教育官员要权利、名声,学校要荣誉,教师要职称,在这些诱惑下,教育容易走向畸形发展。
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 教育资源的配置存在很大的差别。城区的孩子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有机会参加各种形式的校外特长班,而农村的孩子却在家无所事事,像少年宫这样的社会活动场所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奢望。
实现教育质量提升,应采取的措施
激发内力,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首先,校长要引领读书、学习、反思、研究,以学识和人格魅力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一石激起千层浪”,以校长为中心向四周扩展,掀起读书研究的热潮,让教师感受到成长所带来的快乐。其次,根据各校不同情况和教师发展的需要,通过教师走出校门,或者把专家请进校门,让广大教师与名师、名家零距离接触,领略专家的魅力和风采,让培训成为教师最大的福利。最后,尽量缩小文化课成绩在教师评估体系中的比例,增加有关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内容,例如优质课、论文、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的内容。改变对学生的评价体系,让教师知道什么才是高素质的学生。
改变政府职能,给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教育主管部门定期对学校进行评估,在完成基本任务的基础上,提倡学校走特色发展道路,给学校办学的自主权,体现政府对学校的服务职能。
更新观念,以养成教育为主,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论语》中提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德行修养“行为本焉”,任何道德最终都会体现在行为规范上。所以说,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小学教育的最根本的任务。
不能将习惯养成教育停留在口头上,应该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对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并不断强化训练,最终形成自觉行动。同时,也不能忽略智慧性习惯的培养,不要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总之,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有很多,包括校本课程的构建、有效课堂的打造等。只有改变观念、理顺方向,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方能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逐步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
(作者单位:山东省章丘市宁家埠中心小学)
山东省章丘市宁家埠中心小学严格抓教育质量,但由于教育传统或者是家长对学校的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估导向,学校所抓的教育质量基本上是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而对学生的能力、素质、行为习惯关注太少。通过对《教育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学习,笔者认为文化课成绩对学生的习惯养成促进不大,反而学生的各种良好的习惯养成对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好的行为习惯会成就孩子一生。
实现学校内涵发展、教育质量提升面临的几个障碍
教育管理的问题 教育管理可以分教育的外部环境和学校内部管理两个方面。教育的外部环境重点是学校的上级行政部门对学校的管理和要求太细、通知太多,学校没有工作的自主权,致使学校千篇一律,没有特色。学校内部管理的问题主要是校长的观念还没有转变,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纲要》中提倡教育家办学就是一个很好的建议。大城市中的教育家比比皆是,更难能可贵的是农村、甚至偏远山区也涌现出很多成功的校长。例如浙江丽水的刘勇武校长,山东省茌平县的崔其生校长,还有山东莱芜市丈八丘小学的董春玲校长等,他们立足实际,走出了成功的学校发展道路。
教师素质的问题 经济发达地区教师的素质相对较好,但在广大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教师的年龄结构偏大,教育教学观念难以改变,教学方式方法陈旧,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学校好不容易培养出几名年轻骨干教师,有的跳槽考公务员、有的调往城区,难以安心固守。
教育评价的问题 教育的功利性太强。教育官员要权利、名声,学校要荣誉,教师要职称,在这些诱惑下,教育容易走向畸形发展。
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 教育资源的配置存在很大的差别。城区的孩子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有机会参加各种形式的校外特长班,而农村的孩子却在家无所事事,像少年宫这样的社会活动场所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奢望。
实现教育质量提升,应采取的措施
激发内力,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首先,校长要引领读书、学习、反思、研究,以学识和人格魅力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一石激起千层浪”,以校长为中心向四周扩展,掀起读书研究的热潮,让教师感受到成长所带来的快乐。其次,根据各校不同情况和教师发展的需要,通过教师走出校门,或者把专家请进校门,让广大教师与名师、名家零距离接触,领略专家的魅力和风采,让培训成为教师最大的福利。最后,尽量缩小文化课成绩在教师评估体系中的比例,增加有关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内容,例如优质课、论文、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的内容。改变对学生的评价体系,让教师知道什么才是高素质的学生。
改变政府职能,给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教育主管部门定期对学校进行评估,在完成基本任务的基础上,提倡学校走特色发展道路,给学校办学的自主权,体现政府对学校的服务职能。
更新观念,以养成教育为主,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论语》中提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德行修养“行为本焉”,任何道德最终都会体现在行为规范上。所以说,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小学教育的最根本的任务。
不能将习惯养成教育停留在口头上,应该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对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并不断强化训练,最终形成自觉行动。同时,也不能忽略智慧性习惯的培养,不要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总之,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有很多,包括校本课程的构建、有效课堂的打造等。只有改变观念、理顺方向,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方能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逐步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
(作者单位:山东省章丘市宁家埠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