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中润泽生命

来源 :科学大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ellyai_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急剧的社会变化给中小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压力,也给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思考:如何帮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感悟到生命的价值?笔者认为1.构建和谐课堂:让尊重成为和谐课堂的主旋律,让“以生为本”成为和谐课堂的追求,体现对生命的关怀。2.创设生活课堂,拓展生命的广度。3.建构思想课堂,提升生命的深度。4.重塑情感课堂,彰显生命的力度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课堂; 生命教育; 和谐; 生活; 思想; 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3-043-002
  
   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社会逐渐呈现出复杂多变的趋势。急剧的社会变化给中小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压力:一方面,多元文化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引发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家庭变故造成学生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由此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和危机事件(如沉迷网络和游戏、孤僻、离家出走、暴力倾向、自残或自杀等)也越来越多。这显然是部分学生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漠视。早在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20世纪末,我国台湾教育界将死亡教育和生死教育引入、整合,称为生命教育。河南大学的刘济良教授认为生命教育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可以这么说,让生命教育走进课堂,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感悟到生命的价值,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历史与社会》课程赋予我们使命。那么,如何在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是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关键。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第一,构建和谐课堂,体现生命的关怀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课堂教学的本质应当被视为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具有独立的人格。教师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勇于创新的求知精神,善于自我调控的意志品质和善待他人、团结协作的交往水平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将会影响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课堂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让“尊重”成为和谐课堂的主旋律。有位教育家说过:“教育是一种爱的事业,需要用心去聆听,仔细去观察,以宽厚的胸怀感化每一位学生。”教师的关爱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同时,教师的关爱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被尊重,自然而然地学会尊重他人的生命。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青年教师在给一年级学生上数学课,内容是“10的认识”。教师在“田”字格里写了一个“10”,谁知刚写完,底下就有学生大声说:“老师,你这个1写得不好,还要写得斜一点。”老师回头看了看学生们,马上问大家:“能允许我再写一遍吗?”学生说:“可以。”老师又工整地写了一遍“10”。在写“1”时学生发出如释重负的喊声“好多了!”老师笑眯眯地回头说“谢谢你们对我的鼓励,现在请同学们每个人写一个10,我相信你们一定比老师写得还要好!”于是每个孩子都很认真地练习写10,力争超过老师。由此可见,创设愉悦、和谐、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大胆质疑,勇于探索。这正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关怀生命的体现。
   让“以生为本”的理念成为和谐课堂的追求。教育的本质不是控制生命,而是激扬生命。“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生命潜能和发展本能,让生命自己去行动去发展。因此,在和谐课堂中把空间还给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氛围,师生在平等的对话中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实现智慧的撞击和经验的共享,这个过程正是一个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凸显,思维得以发展,生命个体得以关怀的过程。笔者在执教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消费者面面观》时,作了这样的教学设计:(1)为什么两位老人在消费观念上会有如此不同?(2)在我国现阶段,更应鼓励哪一种消费观?为什么?(3)自行设计一份调查问卷,找出自己和父母之间在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并分析原因,同时探讨两代人在消费观念上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下的课堂里,学生的精神活力得到释放和生成,学生以一个真正的学习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里,体现生命元素的自信、活力、自主和创新在这里生长。在课堂上看着学生们一张张激动而自信的面孔,我想:这本身就是对生命的一种热爱和对生活的执著。
  第二,创设生活课堂,拓展生命的广度
   真正的教育是最贴近生命本质的。历史与社会课程十分重视塑造学生健全人格,鼓励学生有主见地正视各种社会问题,更自觉地面对各种机遇与挑战,充分体现了“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因此,历史与社会课程要求我们课堂必须注入生活中的新鲜血液,将历史与社会教学回归生活。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在进行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同时,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引领学生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叩问与思考,在学生的生命意识被唤醒的同时,进行生命的点化与润泽。
  笔者在教学九年级第二单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亮起黄牌》这一课时,课前拍摄了大量的图片,有校园里的,有校外的,有大气污染的,有水体污染的,也有白色污染和垃圾等固体废弃物污染的等等。课堂上我展示了这一组图片,提出问题:1.这些图片分别反映哪些问题?2.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说说你的哪些行为将产生哪类环境问题?3.你有什么改进的想法和建议?通过课堂的反馈,笔者发现:班级学生提的最多的是下列行为:(1)随意丢弃可乐瓶、饮料罐。(2)随意使用泡沫快餐盒和一次性筷子。(3)随意丢弃废旧电池。(4)乱吐口香糖。(5)乱扔废纸、果壳等。从课堂走向生活,以生活启迪课堂,学生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环境问题无处不在,而且他们本身就是环境问题的制造者,此时学生在对环境问题有了全面而深切的认识的基础上,自然形成了社会责任意识:保护环境,关爱家园是人类的职责。
  第三,建构思想课堂,提升生命的深度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课改后的历史与社会课程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同时将历史、人文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因此,历史与社会教学内容中包含着许多科学知识和人文思想。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利用这些知识和思想,引导学生尊重民主与科学,崇尚勤劳与勇敢,追求成功与幸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从而使学生的生命质量向更高层次攀登,生命活动更加充实。所以,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上用思想塑造学生灵魂,提升生命的深度。如在教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新的大一统”时,课堂上笔者出示了两则材料:材料一: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材料二:1915年,鲁迅等一些知识分子提出“打倒孔家店”。材料三:2009祭孔大典9月28日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市举行,以纪念中国伟大的先贤孔子2560年诞辰。问:同样都是孔子的儒家学说,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遭遇?跨越较大时空的材料和具有深刻思想的问题,使学生的思想在历史与现实的撞击下深化了认识。“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
  第四、重塑情感课堂,彰显生命的力度
  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递,更是人格心灵的唤醒。伟大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递生命的信息”。当今社会过分强调学生智育和能力的培养,忽略了教育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忽略了引导学生对人生的负责。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将历史与社会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历史与社会知识的传递与情感、态度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情感的投入,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实现情感目标,形成生命的积极情感:引人振奋、达观,昂扬向上,富于爱心。这是人生的动力和光明之源。
  有人说:情感的缺失,人性的光芒将被遮蔽,固有的生命价值得不到体现。所以,笔者认为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中可以升华情感体验,彰显生命力度。彰显生命力度的情感教育是触及心灵和感染灵魂的,因此笔者将最能体现人性光辉的鲜活素材展现给学生,从而引导学生真情体验和感悟。笔者在教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从维新到变革》时,我出示了一则课外材料:谭嗣同为了变法图强而英勇就义,临刑时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然后设计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他的死是否值得?问题一出,课堂上砸开了:有的说不值得,他的死根本无法改变变法失败的结果,也无法改变民族危亡的命运;有的说值得,谭嗣同以他的死唤醒国人,很值得。在思考和感悟中,同学们逐渐达成了共识:谭嗣同以他大无畏的精神,来激励后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前仆后继。在这个教学设计中,通过历史人物和事件,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和大无畏的情感教育,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生命意义的思考也起了不小的涟漪。
  著名教育家卢梭曾说过:“我们的教育是同温暖的生命一起开始的。”让我们一起为年轻的生命多注入一些激情,多创造一些体验,多赋予一些憧憬,努力追求教育之于生命的最高境界——带着对生命的了解、洞察和至爱,带着人格的魅力和灵性,像寻找珍贵的金子一样去发现和唤醒生命的潜能,消除教育痕迹,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教育淋漓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对生命的至爱。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9)
  [2]刘铁芳.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3]严福君,陈盼盼.漫步生活的田垄叩问经典的课堂——《历史与社会》“生活化”课堂教学问题的思考
  [4]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7) [5]解增文.用思想引领课堂
其他文献
摘 要:让孩子多提问和提质量高的问题是保证孩子自主学习、积极探究的前提。本文以幼儿园科学教学为例,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从“会提问”的含义、意义、实施策略等方面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孩子的“问题”心理,以及教师的施教策略。关键词:幼儿科学; 会提问;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4-098-002孩子一会说话走路,就要面对千姿百态、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
摘 要:《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关键词:幼儿园; 一日活动中图分类号:G610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4-104-001幼儿白天的大部分时间甚至全天都生活在幼儿园。因此科学地安排幼儿一天的生活及各项活动,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习惯,促使其身心和谐健
摘 要:文章从外貌描写,对妻子、女人和对待子女三个方面比较了周鲁二人。认为二人不在一个层次上,品行高下相差太大。有鲁贵的存在,阶级的主题是不适当的。关键词:周朴园; 鲁贵; 对比; 主题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4-129-001现在高中和中专语文教材对《雷雨》的教参分析,比以前更客观了,阶级分析越来越淡,但阶级分析的影子仍然存在,特别是一些
摘 要:新形势下,教师必须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来研究职业教育中的基础课教学问题。必须不断拓展教学目标;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关键词:教学目标; 主体地位; 教学方式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4-135-001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的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教学不单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知
摘 要:作文是中考语文试卷中的重中之重,半壁江山,谁能让学生的作文技高一筹、出类拔萃,谁就等于抢占了语文考试乃至整个中考的“制高点”。关键词:初三; 作文教学之纲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3-004-001初三阶段作文教学的质量高低,效果好差,对每一个学生中考作文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准确弄清全体学生的写作能力层次与
摘 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元认知理论等都强调了问题生成与问题解决的重要性。以问题生成和问题解决为核心的 “问题式”教学是适应新课标要求,是更能体现“生本”的一种教学模式。关键词:高中物理; “问题式”教学; 课堂实录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3-011-002学以问开始,无问无以成学。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关注问题生成与解决为历代教育家所重
摘 要:“弹性”物理实验就是让学生从以往的被动接受转为动手的过程。关键词:弹性; 物理实验; 方法; 能力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3-019-001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堂实验是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弹性”物理实验又是让学生从以往的被动接受转为动手的过程。它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
摘 要:从理论依据和历史渊源上看,将历史剧表演纳入教育渠道,是现代历史教育的趋势;从个人实践上看,让历史课活起来,让学生走进历史剧场,融德育、美育、创新教育、历史教育于一体,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关键词:历史剧; 学生; 表演; 历史课; 素质教育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3-022-001提到历史教育,许多人头脑闪现的第一个词就是——“背”
摘 要:一节精彩的好课,它既要以丰富的知识作基础,也不能缺少智慧和思想去指引,更需要灵活流畅的设计来体现。好课的精彩,其主旨是在于切合实际地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真正意义上学生的善听乐学,真正有助于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关键词:关注生活; 体验感悟; 探究生活区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3-034-001本人在教学
摘 要:通过学习分析中学体育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性质的变化,在体育教育中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五个“解放”进行阐述,并对体育教师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关键词:体育课程标准; 创新思维; 中学生; 体育教师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3-042-001新课标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