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创新思维呢?简言之,凡是突破传统思维习惯,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都可以称为创新性思维。这种独特的思维常使人产生独到的见解和大胆的决策,常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尖端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但这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其原因之一是缺乏创新思维,这与其所受的传统教育是分不开的。1.我国的传统教育多采用灌注式、填鸭式,这种教学方式只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性,而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也就压抑了学生创新思维。这么多年来,我国科学家还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这就是最好的例证。2.部分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的教学围绕考试转,考什么就练什么,将学生的宝贵精力与时间用在这种无用的重复劳動上,可以想象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多少创新能力?所以,数学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应排除干扰下功夫狠抓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良好平台。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和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以抛砖引玉。
(一)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在观察中及时指导,并引导学生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第三,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育技术,以帮助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在教学圆锥的面积的计算时,我先指导学生动手作一个圆锥模型,然后向学生提问:"这个圆锥的表面是由哪几部分组成?"学生通过观察回答:"底面圆与侧面"。 "那么这个圆锥的表面积该如何计算呢?"学生观察后回答:"底面圆面积与侧面面积的和"。我继续引导:"底面圆面积好计算,但侧面面积怎么算呢?"多数学生陷入了沉思,这时,一位平时闲不住的学生将他的圆锥模型在桌面上滚来滚去,我提示他说:"你在底面上取一点,将模型滚一圈看看,想象在桌面上留下的痕迹是一个什么图形?"其余同学听了也都去试,并通过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好象是一个扇形。我接着说:"有什么办法证实吗?"学生们陷入了热烈的讨论,最终得出了两种方案:1:将圆锥着上色滚一圈,2:沿底面圆上一点与锥点的连线用剪刀剪开即可。学生继续讨论后认为第二种方案较好,我按方案二示范给学生看,得到学生确认后,引导学生小结:圆锥的表面积等于底面圆面积加上侧面展开后形成的扇形面积。但如何将圆锥中的有关数据与扇形联系起来?我接着提出问题:圆锥的底面圆周长与展开后扇形的弧长有什么关系?圆锥的母线长与展开后扇形的半径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地得出了答案:相等。这样通过老师引导学生逐步地观察,很容易地解决了理解圆锥的表面积计算公式中最难理解的两个等量关系。通过这种课堂教学中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寻找客观事物内在的联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培养,不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引导学生数学想象。
想象不是乱想。数学想象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的支持;要有能不被事物表象所迷惑的洞察力;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挖掘教材中这部分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例如,我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时,要求学生想象:如把梯形的上底变得与下底同样长,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缩短为零,这时又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问题一提出学生想象的闸门打开了: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为零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作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这样,找出了这三个图形面积之间内在的联系,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求异 。
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借助图1,此方法为将梯行分为两个三角形,利用两三角形面积和来表示梯行的面积。易知梯形ABCD的面积(AD BC)?AH/2.利用这种思路,还有其他办法吗?学生通过讨论,找出了图2(F为DC中点)这种方法。教师接着引导:"还有什么办法可推导梯行的面积公式?"通过分组讨论,找出了图3(AE∥DC),图4两种方法。教师表扬后,学生积极性空前高涨,结合图2,图4,又找到了图5,图6(G.M.N均为梯形腰的中点)两种方法。
学生在这种求异思维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并通过比较、归纳、由此及彼,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同学参与,有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此外,我们还要做好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监护人"。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对不合常规的或者错误的想法,不要斥责,而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寻找不足,总结正反两方面经经验教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一项宏伟的工程,任重而道远。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方法也是各种各样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在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尖端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但这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其原因之一是缺乏创新思维,这与其所受的传统教育是分不开的。1.我国的传统教育多采用灌注式、填鸭式,这种教学方式只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性,而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也就压抑了学生创新思维。这么多年来,我国科学家还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这就是最好的例证。2.部分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的教学围绕考试转,考什么就练什么,将学生的宝贵精力与时间用在这种无用的重复劳動上,可以想象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多少创新能力?所以,数学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应排除干扰下功夫狠抓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良好平台。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和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以抛砖引玉。
(一)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在观察中及时指导,并引导学生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第三,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育技术,以帮助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在教学圆锥的面积的计算时,我先指导学生动手作一个圆锥模型,然后向学生提问:"这个圆锥的表面是由哪几部分组成?"学生通过观察回答:"底面圆与侧面"。 "那么这个圆锥的表面积该如何计算呢?"学生观察后回答:"底面圆面积与侧面面积的和"。我继续引导:"底面圆面积好计算,但侧面面积怎么算呢?"多数学生陷入了沉思,这时,一位平时闲不住的学生将他的圆锥模型在桌面上滚来滚去,我提示他说:"你在底面上取一点,将模型滚一圈看看,想象在桌面上留下的痕迹是一个什么图形?"其余同学听了也都去试,并通过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好象是一个扇形。我接着说:"有什么办法证实吗?"学生们陷入了热烈的讨论,最终得出了两种方案:1:将圆锥着上色滚一圈,2:沿底面圆上一点与锥点的连线用剪刀剪开即可。学生继续讨论后认为第二种方案较好,我按方案二示范给学生看,得到学生确认后,引导学生小结:圆锥的表面积等于底面圆面积加上侧面展开后形成的扇形面积。但如何将圆锥中的有关数据与扇形联系起来?我接着提出问题:圆锥的底面圆周长与展开后扇形的弧长有什么关系?圆锥的母线长与展开后扇形的半径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地得出了答案:相等。这样通过老师引导学生逐步地观察,很容易地解决了理解圆锥的表面积计算公式中最难理解的两个等量关系。通过这种课堂教学中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寻找客观事物内在的联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培养,不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引导学生数学想象。
想象不是乱想。数学想象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的支持;要有能不被事物表象所迷惑的洞察力;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挖掘教材中这部分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例如,我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时,要求学生想象:如把梯形的上底变得与下底同样长,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缩短为零,这时又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问题一提出学生想象的闸门打开了: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为零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作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这样,找出了这三个图形面积之间内在的联系,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求异 。
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借助图1,此方法为将梯行分为两个三角形,利用两三角形面积和来表示梯行的面积。易知梯形ABCD的面积(AD BC)?AH/2.利用这种思路,还有其他办法吗?学生通过讨论,找出了图2(F为DC中点)这种方法。教师接着引导:"还有什么办法可推导梯行的面积公式?"通过分组讨论,找出了图3(AE∥DC),图4两种方法。教师表扬后,学生积极性空前高涨,结合图2,图4,又找到了图5,图6(G.M.N均为梯形腰的中点)两种方法。
学生在这种求异思维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并通过比较、归纳、由此及彼,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同学参与,有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此外,我们还要做好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监护人"。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对不合常规的或者错误的想法,不要斥责,而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寻找不足,总结正反两方面经经验教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一项宏伟的工程,任重而道远。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方法也是各种各样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在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