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共识。所谓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和提高全体公民的基本素质为最终目的的教育。而小学的素质教育是指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培养和提高儿童各方面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文化(包括思想品德)的传播为宗旨,以心理品质培养为中介,以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其最终目标是造就具有良好素质的合格公民。
【关键词】数学意义教育质量
1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现代教学论认为,当前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再是只看教师的讲授水平,更重要的要看教师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形成了学习的内动力。这是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因为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观的教学情况,调动学习积极性,是发展思维能力保证素质教育真正落实的前提。
2注重教学过程的合理设计
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是上好课的关键。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合理的组织教材,巧妙地安排教學环节,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合理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较好的获取知识,有利于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设计教学过程,要从下面两方面入手。
2.1恰当地处理教材。
在重视原教材编排顺序的前提下,根据重点、难点和学生实际,对教材的顺序和容量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取舍,使之更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教学过程更趋于合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教学"三角形认识"时,对教材作如下的处理。
当。
2.2合理地安排各个环节的过渡。
课堂教学环节合理地安排,实质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教学环节安排得当,过渡自然,引导得法,能使学生顺利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减少他们学习上的困难,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三角形"认识时,当学生认识三角形特征之后,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三角形的用途时,学生举出自行车三角架的例子时,就应抓住时机引入三角形特性的教学。
3注重教学思想方法的训练
数学活动,从一般意义上说,实际上是关于数学方法的活动。人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或分析综合,或归纳演绎,或比较类推,无处不渗透着数学思想和方法,让学生从小就逐步受到教学思想方法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总体提高。应注意的是认识或解决某个数学问题时,必须用到的规范、典型的数学方法。如:互质数概念的教学,先让学生分别算出下面各组数的公因数;(1)3和5(2)5和15(3)7和13(4)6和15(5)l和9等。引起学生按照公因数个数的多少进行归类,在此基础上,得出:"公约数只有l的两个数叫互质数"。教学过程中抓住"互质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不仅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而且使他们逐渐掌握归纳的数学方法。
4注重整理和复习的教学
整理和复习的教学过程,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是促进学生不断认识自我,不断巩固和发展学习的内部动机的过程;是落实素质教育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
4.1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我们要求教师通过数学在生活、生产、科技方面的广泛应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进行学习目的教育;通过组织参观访问,主题班队会,请校外辅导员作报告等活动开阔学生的眼界;通过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数学概念间的相互联系等知识向学生进行唯物思想和辩证法的启蒙教育;通过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祖国两个文明建设的成果的介绍,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工整、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
4.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我们提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如思考方法、应用能力等),实现知识、能力同步发展,这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1)重视表象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数学的实质是:符号十逻辑。小学生思维的基础是形象的与动作相联系的有关表象。因而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利用一些物质化的材料作为思维的中介物,让学生看看、拼拼、摆摆、摸摸,从而将抽象的概念、逻辑关系等通过自身感受呈现出来,达到内化成智力活动的目的。(2)重视思维方法的指导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怎样落实这一要求呢?我总结出三条基本实施途径:一是示范:结合知识的教学,直观、浅显地给学生以正确思维的信息;二是点拨:基本过程为"点窍——探讨——扫障——总结";三是训练:特别强调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回答问题或叙述理由,比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关键词】数学意义教育质量
1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现代教学论认为,当前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再是只看教师的讲授水平,更重要的要看教师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形成了学习的内动力。这是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因为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观的教学情况,调动学习积极性,是发展思维能力保证素质教育真正落实的前提。
2注重教学过程的合理设计
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是上好课的关键。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合理的组织教材,巧妙地安排教學环节,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合理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较好的获取知识,有利于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设计教学过程,要从下面两方面入手。
2.1恰当地处理教材。
在重视原教材编排顺序的前提下,根据重点、难点和学生实际,对教材的顺序和容量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取舍,使之更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教学过程更趋于合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教学"三角形认识"时,对教材作如下的处理。
当。
2.2合理地安排各个环节的过渡。
课堂教学环节合理地安排,实质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教学环节安排得当,过渡自然,引导得法,能使学生顺利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减少他们学习上的困难,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三角形"认识时,当学生认识三角形特征之后,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三角形的用途时,学生举出自行车三角架的例子时,就应抓住时机引入三角形特性的教学。
3注重教学思想方法的训练
数学活动,从一般意义上说,实际上是关于数学方法的活动。人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或分析综合,或归纳演绎,或比较类推,无处不渗透着数学思想和方法,让学生从小就逐步受到教学思想方法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总体提高。应注意的是认识或解决某个数学问题时,必须用到的规范、典型的数学方法。如:互质数概念的教学,先让学生分别算出下面各组数的公因数;(1)3和5(2)5和15(3)7和13(4)6和15(5)l和9等。引起学生按照公因数个数的多少进行归类,在此基础上,得出:"公约数只有l的两个数叫互质数"。教学过程中抓住"互质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不仅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而且使他们逐渐掌握归纳的数学方法。
4注重整理和复习的教学
整理和复习的教学过程,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是促进学生不断认识自我,不断巩固和发展学习的内部动机的过程;是落实素质教育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
4.1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我们要求教师通过数学在生活、生产、科技方面的广泛应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进行学习目的教育;通过组织参观访问,主题班队会,请校外辅导员作报告等活动开阔学生的眼界;通过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数学概念间的相互联系等知识向学生进行唯物思想和辩证法的启蒙教育;通过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祖国两个文明建设的成果的介绍,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工整、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
4.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我们提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如思考方法、应用能力等),实现知识、能力同步发展,这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1)重视表象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数学的实质是:符号十逻辑。小学生思维的基础是形象的与动作相联系的有关表象。因而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利用一些物质化的材料作为思维的中介物,让学生看看、拼拼、摆摆、摸摸,从而将抽象的概念、逻辑关系等通过自身感受呈现出来,达到内化成智力活动的目的。(2)重视思维方法的指导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怎样落实这一要求呢?我总结出三条基本实施途径:一是示范:结合知识的教学,直观、浅显地给学生以正确思维的信息;二是点拨:基本过程为"点窍——探讨——扫障——总结";三是训练:特别强调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回答问题或叙述理由,比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