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草根网红短视频的身体传播

来源 :视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4725595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智能化、数据化、电子化时代来临时,草根网红依托身体在沉浸式技术的加持下将短视频分解为手势、动作、造型、表情等不同影像符号,带给受众全方位、立体化的感官盛宴.草根网红短视频场域化给身体传播提供空间,同时更让碎片化的受众体验得以重组.在“短视频+直播带货”模式下,“身体”传播打破了受众的刻板印象,加深了用户的身体性记忆,并借助沉浸式体验,引导受众价值取向,同时还增强了受众黏着力,助推网红经济发展.
其他文献
物哀作为日本传统的美学观念已经成为日本传统美学文化的重要标志.“哀”不一定是“哀伤”,只是因命运无常、宿命无缘、美好易逝而产生的珍惜之情.日本的传统物哀美学充分体现出大和民族细腻的一面.作为日本近年来炙手可热的动画大师之一,新海诚在自己的电影中充分融入物哀元素,如飞落的花瓣、疾驰的电车、散落的雨滴、多云的天空.这些意象构成的唯美画面成为新海诚电影的标志性符号,它们由表及里诉说的每一个故事都充斥着浓郁的物哀之情.
Vlog突破原有新闻叙事方式,借用内聚焦、外聚焦相结合的叙述视角,形成了参与式叙事、组合式叙事的立体叙事模式,由职业记者的领导化视角转移到平民话语视角.在抗“疫”的社会背景下,《武汉:我的战“疫”日记》以其独有的现场纪实特征传达公众情感,个体化叙事与传统媒体的主流叙事互为补充,成为媒体融合背景下“Vlog+新闻”的鲜活案例.
《好久不见,武汉》没有宏大的叙事手笔,没有刻意的悲痛渲染,没有贯穿到底的传统故事线,而是以年轻化的视角,借用有逻辑的镜头组接来呈现出九省通衢的武汉在经历疫情之时和复苏之际的媒介记忆.导演竹内亮的全程参与也更加真实完整而又富有张力地展现了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该片让观看者意识到经历创伤后的复盘与反思才是重点,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也会抚平内心的伤痕,伤痛与希望并存的媒介记忆也可以被正确呈现.
近年来,国产青春题材电影突破同质化的桎梏,以《少年的你》《过春天》等影片为代表,重新回归现实主义的表达,聚焦青少年群体在青春时期遇到的家庭、校园等方面的困境和难题.在创作上,该类电影运用牢笼意象表现青少年现实和心理的双重问题,并在家庭建构和性别组成的表现上呈现出新的方式.这些成功的青春题材电影用孤独、叛逆、执着、奋斗等笔墨去展现青春的印记,在题材、深度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碎片化时代,手机移动端的盛行促进了竖屏短片的发展.其中,竖屏微纪录片凭借其“平深快”的特点带来了视听传播上的新变革.作为传统与当代纪实类影片相碰撞的产物,竖屏微纪录片带给受众更低的欣赏门槛、更沉浸的体验,也更契合受众对相关内容的需求,但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画幅、时长、题材选择的限制.创作者为了迎合自己的受众,就必须对已有的视频制作理念进行相应的创新,既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视频画面,也要在拍摄和后期剪辑过程中把握好静态化与动态化之间的平衡.
智媒时代,人工智能主持人、嘉宾主持人的出现与发展呈现出强劲的传媒新势头,这对传统主持行业创作活动产生了环境威胁.面对新形势,传统型主持人须观时代巨变之势,树立智能、创新的互联网思维;借行业革新之势,对自身进行角色变革与解构,构建多元的职业形象;乘媒介融合之势,扎根于传统的大屏时代,在小屏中抽枝发芽,增强自身底蕴,成长为参天大树.
《美国工厂》记录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在美国“铁锈带”开办工厂的过程.导演采用直接电影式的观察形式,在中美文化冲突、“工会”制度之争等问题上平衡双方的话语表达,展现出客观、立体、多元的现实状况,揭示了在制造业衰落以及全球化的趋势下,普通劳动者面临贫富差距加大、劳动异化以及被机器替代的失业危机,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的境况.《美国工厂》通过纪录片的社会功能将这些问题推到公众面前,引起关注与正视.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兴的访谈节目以其独特的讲述和呈现方式赢得了受众的关注和青睐.作为一档纪实类的访谈节目,《十三邀》在访谈情境的营造上,凸显了生活化的访谈视角和契合化的访谈氛围;在“偏见式”的访谈过程中,尝试从“矛盾”到“共鸣”、从“偏见”到“正视”进行交流.另外,主持“嘉宾化”和淡化“距离感”的交互式访谈也为访谈节目的创新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自2009年创立以来,B站已从单一的受动画、游戏启发的内容社区逐步泛化为包含全方位媒体形式、覆盖更广人群、收获主流文化认可的多元文化社区.B站跨年晚会在节目编排上体现着流行与经典碰撞中的民族自豪感,在嘉宾邀请上形成庄重与诙谐冲击下的怀旧共鸣,在音乐配置上注重时尚与传统间的代际传递.B站跨年晚会中还充斥着不同文化符码所塑造的意象,通过歌舞、弹幕、视频技术等方式搭建视觉感知框架,为受众营造自身熟悉的“文化意象”,启发受众建立自己的情感空间.
网络字幕组的精神驱动早已不局限于最初利他性的分享与奉献.从早期异域文化的“盗火者”、知识的“布道者”到后来以稳定、按时、专业的状态翻译不同语言的影视作品,网络字幕组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清除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语言障碍,因此形成了独特的青年文化图景.网络字幕组彰显出身份自信、文化自信和路径自信,他们肩负的责任也早已从当初把东西引进来发展到如今把好东西拿进来并内化成对社会有用的内容,如文化、思想甚至是技术与理念.网络字幕组坚持做中外沟通的桥梁,体现出新时代青年群体的社会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