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乡土资源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开发和利用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ie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还能培养学生传承与传播家乡文化的使命感,进而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用英文讲好家乡的故事。分析静海乡土资源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开发和利用的现状、阻碍以及解决途径。
  关键词:静海乡土资源;初中英语;开发和利用
  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于新课改以来逐渐受到重视,教育工作者也意识到了以前英语教育模式下出现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注意到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豪感以及培养学生传承与传播优秀中华文化能力的重要性。我们祖国的发展受到了世界瞩目,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家乡的故事是当下最需要做的事情。许多英语教师在课堂中率先垂范,进行了相关实践。学生对贴近自己生活的话题十分感兴趣,这样的教学实践能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使学生更多认识家乡,提升文化自豪感与家国情怀,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进而继承与弘扬乡土文化。
  一、静海乡土资源介绍
  (一)旅游资源
  光合谷和仁爱团泊湖博览园以“天然活水”温泉为主要特色;萨马兰奇纪念馆现展示萨马兰奇先生生前收藏的珍品,延续萨马兰奇先生对体育、文化、艺术的追求;西双塘拥有明清古街、中国农宅、荷花塘、凤凰湖水上乐园等景点;绿源生态园地理资源丰富,大清河、子牙河平行贯穿全镇,是集餐饮、垂钓、采摘、农活体验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生态园。
  (二)历史文化
  静海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北宋大观二年置靖海县。境内有西汉古城、汉代陶楼、宋代古船、义和团“天下第一坛”等历史遗迹,承载着静海厚重的历史。佘太君望儿归来的王二庄、姜子牙钓鱼的钓台村、李世民与儿子辞别的慈儿庄、燕王朱棣囤粮的梁头、乾隆题名的兴隆街等历史传说,增添了静海历史文化的神秘色彩。
  (三)文人佳作
  静海人文荟萃,如张孟良创作的《儿女风尘记》,被朱德委员长推荐为全国12部优秀长篇小说之一,《血溅津门》出版后被改编成评书、连续剧的形式广为流传;董秋斯转译的《战争与和平》受到文学巨匠茅盾的极高评价;冯志创作的《敌后武工队》被文化和旅游部和中央军委评为“全国十大文学著作”和“军事教科书”;团泊洼“五七”干校留下了周杨、华君武、吴祖光、梁斌等一大批当代顶级艺术大家的青春足迹;郭小川的一首《团泊洼的秋天》,把静海的无限秋韵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饮食文化
  静海地处“九河下梢”,是京津冀的“菜篮子”和“城市厨房”。特殊的人文和地貌让其产生了独特的产品和富有特色的小吃。“独流老醋”“台头西瓜”“金丝小枣”“王口炒货”“刘记独流白糕干”“信记焖子”“中旺火腿肠”等特产闻名全国。央视国际频道的《美食中国》节目对“王口吊炉烧饼”“独流老醋焖鱼”和“中旺焖子”制作技艺进行了精彩呈现。
  (五)产业经济
  静海的空间布局是“两城三区六园一带”。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全国唯一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是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健康产业园内有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体育学院和23个专业体育场馆,以教学、科研、医药、体育健身等七大产业聚集为主,致力于打造国内特色鲜明的健康产业示范区,已被列入第一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名单。WTA天津公开赛、第十三届全运会、环团泊湖自行车赛等重要赛事在此成功举办。
  二、静海初中英语课堂中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的现状
  笔者调查了静海区91位初中英语老师在课堂中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的情况,发现大部分英语教师对静海具有归属感,认同静海浓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另外,95.6%的老师认同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学生的英语能力和家国情怀的培养。但在实际英语教学中,老师对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却不多见。
  此次调查显示,有45.05%的静海英语老师从未进行过相关尝试。进行过相关操作的老师中有71.43%认为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提高了,这表明学生更喜欢贴近生活的英语课堂,更愿意谈论与家乡相关的话题。所以在以后的英语课堂中,教师不妨更多地进行相关尝试与操作。
  三、静海初中英语课堂中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的困境
  从上图可以看到有意愿进行乡土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老师所占比例远高于从未在实际英语课堂中进行过相关尝试的老师占比。那是什么原因阻碍了教师进行相关实践呢?根据91位老师对“您认为阻碍您在英语课堂中开发和利用静海乡土资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总结出教师面临的困境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对静海乡土资源了解不多
  调查显示,高达86.81%的教师对乡土资源的了解是在生活中无意识积累的,并不成体系,而且只有12.9%的教师会特意进行了解。调查还显示,多于半数的初中英语教师对静海乡土资源了解不多或几乎不了解。教师在不了解的情况下是不会在课堂中进行开发和利用的。
  (二)教师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的能力不足
  本次调查显示,除对静海乡土资源了解不多这一因素外,另一个困境是教师的乡土资源开发能力不足,比如不知道怎么开发、不能将乡土资源与教材进行有效整合、英语表达不够准确以及自身的意识、认知的局限和课堂习惯等。
  (三)学生方面的阻碍
  部分教师有进行乡土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也想进行尝试,但一些乡镇和农村校学生的生活环境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对乡土资源了解不多。还有教师表示学生的基础差,完成基本教学已经很困难,各方面开发都受限。此外,學生的英语表达水平也是一个阻碍因素。
  (四)其他方面的阻碍
  外部环境的阻碍主要是一些地区不够重视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成体系和易操作的资源,如人们的相关意识欠缺以及硬件资源如多媒体资源的欠缺和网络不好等。来自学校方面的阻碍主要是英语课时量不足,课内时间都用来学习教材内容了,没时间进行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四、在静海初中英语课堂中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的途径
  在了解了静海初中英语教师在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方面的阻碍以后,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关的探索。以下为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以及此次调查结果所分析出的在英语课堂中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的途径。
  (一)提高教师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的能力
  根据此次对静海91位初中英语教师的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并没有认识乡土资源的意识,教师应更多地去认识与了解,在有意识地了解乡土资源地同时思考如何将乡土资源与课程结合。其次,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这包括教育观念与理念的更新以及英语表达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多阅读一些相关题材的汉译英书籍等资料,从而用更地道的语言在课程中将乡土资源与课程结合,给学生起到更好的示范与引导作用。
  (二)整合乡土资源与课程内容
  初中英语教材中有许多介绍世界文化的内容,比如“Around the world”版块。教师可以抓住中西方文化的类似和差异,进行类比或对比,在剖析教材内容的同时融入乡土资源。上表是笔者在教学中所挖掘的外研版七年级教材内容与静海乡土资源可以结合的章节,仅供参考。
  (三)校内外合作进行乡土资源的开發和利用
  1.校内合作
  学校英语教师可以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进行分工合作,研发相关校本课程,寻求校方在课时方面的支持,上课形式可以是英语活动课、探究课或兴趣选修课,并逐步形成适用于本校的相关教材。英语教师可以与其他科目的教师合作,资源共享,共同整合出一套乡土课程资源库,并不断进行补充和更新。
  2.与校外合作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运河文化博物馆等,学校还可以寻求与当地场馆或机构的合作,设置校外实践基地,学生可以做志愿者参与到博物馆的解说或去一些产业示范区进行观摩和学习。在一些国际赛事在健康产业园的场馆举行时,学校可以带学生观赛,体验体育竞技的魅力,还可以使学生以小记者或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赛事中去,在实际交流中应用英语语言知识。
  3.寻求相关部门的支持
  学校可建议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加大乡土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为学校提供相关的资源和必要的技术与资金支持。英语教师可以利用专业知识帮助地方宣传优秀乡土文化。学校可寻求高校或机构中精通乡土文化的学者和专家驻校指导和进行师资培训,给予有需求的教师可供参考的优秀案例或课例。
  总而言之,在英语课堂中开放和利用乡土资源响应了新课改的要求,结合学校的优势和当地的具体请情况开发课程资源,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另外,新课标中强调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也要求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家国情怀。教师、学校与社会各界应意识到乡土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深刻意义和价值,共同促成乡土资源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希望本文能为静海英语教师和其他在做相关实践的老师提供一些借鉴,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谢玉凤.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开发和利用:以广西横县为例[J].海外英语,2020(14):194-195.
  [2]莫艺雯.柳州地区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开发与利用[J].林区教学,2019(8):80-82.
  [3]吕广燕.乡土资源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开发和利用:以玉林地区为例[J].现代交际,2019(9):212-213.
  [4]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04.
  [5]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其他文献
摘 要:处于科学技术迅速崛起的时代中,尤其是智能设备的不断升级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提供了一个更加有利的机会,教师应当设计一些与网络相融合的新型教学方式,这是大势所趋,也是当务之急。通过分析当前小学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应用传统教学模式所凸显出的关键问题,同时也与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具体实例相结合,探究了如何使信息化教学模式得到有效、快速的实行与普及,并给出了相关的改革措
摘 要:培养学生初步将地理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培养学生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以及地理和环境的关系问题做出正确准确的评价,是当代教育界面临的问题之一。高中地理课堂需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改革,优化课堂结构,体现师生的双边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课标;课堂教学;着力点   新课标下的地理教材改革不仅重视知识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实践性,还重视学生的阅读、理解、综合分析、应用说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重在学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背景下,传统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逐渐显露出弊端.古诗词晦涩难懂,学生就会对古诗词产生抵触的心理,进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要想构建高效的古诗词教学,
摘 要: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既是全新的挑战,也是发展的机遇。只有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建设存在的短板,才能探索出发展建设的实施措施,才能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才能振兴乡村。   关键词:乡村振兴;小规模;学校发展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特别是最近两年来脱贫攻坚政策的实施,更加快了城镇化的建设。大批流动务工人员的出现,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农村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全新
摘 要:针对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课堂气氛沉闷、禁锢学生思维等弊端,提出优化课堂——建设生成性课堂的尝试,通过突出学生主体、探索教学方法及尊重学生认知等方面进行教学实践与反思,努力构建灵活性、开放性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生成性课堂;教学情境;抛锚式分层次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摘 要:小学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关键时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课本知识,还需要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基于此,对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展开研究,从当前的教学实际出发,提出充分运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发展创新性思维、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及鼓励学生参与小组学习等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能
摘 要:在新课标视角下,传统的依靠题海战术和灌输式开展教学活动的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的教育教学要求,因此需要革新教学模式,利用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方案来逐步达到能力提升和素养水平提升的高度。由此,将从兴趣激发、个性化思考引导以及知识体系构建的角度给出完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案。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高中阶段是学生能力和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中教师要更为关注教学的
摘 要:在新的教学背景下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初中化学教学中进行概念教学时,也需要积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让学生具有微观分析能力、宏观识别能力、思维能力、探索能力与学习能力,促使初中生可以在掌握化学概念的基础上有更为良好的化学核心素养,为学生后期学习化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学生未来发展需求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了在核心素养下如何开展初中化学概念教学。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化学;概念教学  
摘 要: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因为课堂气氛沉闷、课堂内容理解困难导致学生上课注意力涣散,甚至不愿意学习数学知识。新型教育模式中的教育游戏与教学课堂相结合能有效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就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学教育;教育游戏   一、什么是教育游戏   小学生正处于行为习惯还未养成、思维比较活跃和好奇心最旺盛的阶段,所以应该根据
摘 要:学校蕴含着丰富的、可挖掘的教学活动资源,要善于在学校寻找发现有意义、有意思的校园文化,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如何依托校园文化,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呢?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选择独特的校史文化,将校园符号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二是丰富节日的内涵,将情感体验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是拓宽研究性学习的视野,将研学旅行渗透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关键词:依托;校园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