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越来越受到关注,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刻不容缓。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改变教师占主要地位,以现成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使学生积极思考,进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提高学生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为前提条件,通过师生间与学生间的有效互动,完成知识的主动构建过程。以“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利于学生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形成数学技能,提高创新能力。
一、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知识互动的过程,更是一个进行情感体验与心灵沟通的过程。相关研究表明:“师生间无时不在进行着微妙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情感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教学的各个阶段。”单纯的知识教学只会让教学更枯燥,使学生处于紧张与疲劳状态,而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求知。一个成功的教学要具有情感性,没有情感就不可能使学生产生对真理的强烈追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控制课堂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师生角色,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有机结合,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带着微笑来学习,使教学始终处于情感的有效沟通与知识的良性互动中,以使“问题—探究”模式得以有效开展。
二、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动机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核心,问题的提出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一个具有趣味性、艺术性与探索性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积极心态,并付诸实际行动。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调动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
1.提出趣味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新颖有趣,更能激起学生参与的激情,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等比数列”时,我们可以提出:将一张纸反复折叠多次,能否比珠穆朗玛峰更高?
2.联系生活提问。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与现象来提问,能有效拉近学生与抽象的数学知识间的距离,增强教学的亲切感。如在“排列与组合”的教学中提出体彩与福彩的中奖率问题等。
3.运用多媒体呈现问题。多媒体具有动态化、立体化的特点,以图文声像来传递教学信息,具有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的效果,运用多媒体来呈现问題,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对问题本身的关注。如在学习“椭圆的性质与标准方程”时,用多媒体展示天体运行的轨道、水杯倾斜时水面所成的图形等,让学生在对椭圆形状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提出椭圆的定义。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完成知识的构建过程
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教师亲身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来,展开师生间与生生间的互相探究,完成知识的构建过程。
1.教师要成为与学生平等的学习体,展开师生互动。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学生的主动学习需要教师的主动参与。教师要与学生组成共同的学习体,成为与学生平等的学习者,与学生一起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要促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需要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互换,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使教学成为师生有效互动与知识多向传递的过程。
2.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展开生生互动。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在组内展开积极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讨论学习方法,交流思维方法,取长补短,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地解决问题。当然在生生合作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加强指导工作,要在各组间来回巡视,要及时发现生生合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一般性问题进行统一指导,针对小组的个性问题进行个别指导。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下完成探究过程,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四、合理评价与总结,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新课标提出:“对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对学生探究活动进行评价时,要坚持结果与过程并重,知识的传承与主动探究、自主建构并重,知识的传授与情感态度并重,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并重,赏识、激励与批评并重。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客观、公平、全面的评价,才能让学生享受探究的乐趣,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总之,“问题—探究”教学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全体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责编 高伟)
一、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知识互动的过程,更是一个进行情感体验与心灵沟通的过程。相关研究表明:“师生间无时不在进行着微妙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情感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教学的各个阶段。”单纯的知识教学只会让教学更枯燥,使学生处于紧张与疲劳状态,而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求知。一个成功的教学要具有情感性,没有情感就不可能使学生产生对真理的强烈追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控制课堂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师生角色,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有机结合,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带着微笑来学习,使教学始终处于情感的有效沟通与知识的良性互动中,以使“问题—探究”模式得以有效开展。
二、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动机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核心,问题的提出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一个具有趣味性、艺术性与探索性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积极心态,并付诸实际行动。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调动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
1.提出趣味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新颖有趣,更能激起学生参与的激情,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等比数列”时,我们可以提出:将一张纸反复折叠多次,能否比珠穆朗玛峰更高?
2.联系生活提问。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与现象来提问,能有效拉近学生与抽象的数学知识间的距离,增强教学的亲切感。如在“排列与组合”的教学中提出体彩与福彩的中奖率问题等。
3.运用多媒体呈现问题。多媒体具有动态化、立体化的特点,以图文声像来传递教学信息,具有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的效果,运用多媒体来呈现问題,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对问题本身的关注。如在学习“椭圆的性质与标准方程”时,用多媒体展示天体运行的轨道、水杯倾斜时水面所成的图形等,让学生在对椭圆形状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提出椭圆的定义。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完成知识的构建过程
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教师亲身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来,展开师生间与生生间的互相探究,完成知识的构建过程。
1.教师要成为与学生平等的学习体,展开师生互动。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学生的主动学习需要教师的主动参与。教师要与学生组成共同的学习体,成为与学生平等的学习者,与学生一起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要促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需要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互换,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使教学成为师生有效互动与知识多向传递的过程。
2.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展开生生互动。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在组内展开积极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讨论学习方法,交流思维方法,取长补短,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地解决问题。当然在生生合作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加强指导工作,要在各组间来回巡视,要及时发现生生合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一般性问题进行统一指导,针对小组的个性问题进行个别指导。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下完成探究过程,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四、合理评价与总结,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新课标提出:“对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对学生探究活动进行评价时,要坚持结果与过程并重,知识的传承与主动探究、自主建构并重,知识的传授与情感态度并重,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并重,赏识、激励与批评并重。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客观、公平、全面的评价,才能让学生享受探究的乐趣,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总之,“问题—探究”教学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全体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责编 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