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年王冕》一文节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本课按时间线索记叙了王冕七岁父亲去世,靠母读书,家境贫寒;十岁替人放牛,却仍不忘读书学习;十三四岁边放牛、边学画;十七八岁终成为“画荷花的高手”。离开秦家,在家绘画读书,仍不忘孝敬母亲。
一、关于人物形象
文中人物有三:王冕、王冕母亲、秦家人。重在叙述王冕的言行,从字里行间我们能读到的是怎样的王冕呢?
1 王冕的懂事及体贴。王冕父亲在他七岁时去世,母亲做些针线活供他读书。三年后,母亲无力支撑,只好让十岁的王冕辍学到隔壁秦家放牛打工。王冕说:“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王冕的回答,充分显示他的体贴孝顺。我们设身处地的想想,如果自家的孩子很爱读书,因为家境贫寒,无法和别人家的孩子一样上学,当家长的肯定心如刀绞。而善解人意的王冕不但没有哭着喊着要去上学,也没有表示不满,为了让母亲不要太难过,还装作不在意的样子,甚至提出既能照顾生活又可读书的方案来安慰母亲,王冕的懂事及体贴可见一斑。
王冕白天在秦家放牛,晚上回家陪伴母亲。遇到秦家煮些好吃的食物给他,他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每天的点心钱也舍不得花,积攒下来买书,带到放牛的柳树阴下看,他信守了对母亲的承诺。十七八岁时,他成为画荷花的高手,乡里人都来买他的画,家境渐渐好转,王冕得了钱,就买些好东西孝敬母亲。
2 王冕的自律及自强。王冕七岁时,遭受家庭变故,由母亲含辛茹苦地抚养。十岁时,辍学打工。十岁本是无忧无虑的年龄,而王冕却要承担照顾家庭,贴补家用的责任。一般的孩子在遭遇这样的困境时,难免要自怨自艾一番,或者怨天尤人。然而,少年王冕并没有因为学堂上不成而灰心丧气,他坦然接受命运的挑战,也许小小年纪的他羡慕同伴能继续在学堂读书,但他并不怨恨母亲的无能。他坦然接受自己不能到学堂读书的现实,却没有放弃喜爱的书本,仍然想尽一切办法和书本保持联系,攒钱购买较便宜的旧书。虽接受现实,却绝不向现实低头,他将课堂搬到柳树阴下、绿草地上、小湖边,没有什么困难能阻拦他求学的心愿。所以,经过三四年的自学,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也许王冕明白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也许王冕知道接受现实才是处世的好方法,基于这样的认识,王冕才会调适好自己的心情,才会脚踏实地的继续前行,才能成为画荷花的高手。
3 王冕的聪颖及创造力。王冕天性聪颖,虽然只在学堂跟先生读了三年书,但后来竞靠自学而成为诗人、画家。他的成功源于他不服输,并且勇于尝试、积极挑战的个性。从来没有学过绘画的他,在放眼雨后美景之际,产生将它入画的念头。对他而言,绘画堪称全新的领域,没有老师指点,要入门实在是不容易。王冕认为:“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己画几笔?”他把自己积攒下来的钱托人到城里买回颜料,学画荷花。他的坚持与努力为他开创了人生的第二个春天,他看到了更美丽的湖光山色,因为他勇于尝试,他开发了自己的潜能;因为他不轻言放弃,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王冕的成功不是侥幸,他个性乐观、好奇、自信,会寻找机会,并善于把握机会。
课文中还有两个人物,分别为王冕母亲及秦家人。作者对两位人物的着墨略少一些。在文本的前半部分,我们看到了一位通情达理、含辛茹苦的母亲。在丈夫去世后,竭尽全力地劳作,供孩子读书。只要有一点可能,她不会影响儿子的前途。但是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呀,生活实在支撑不下去了,她坦然地跟儿子商量,希望他能体谅大人的难处。她对于王冕的辍学深感内疚,从她的切切叮嘱与两眼含泪,可看出她的不易和无奈。在这里应当抓住母亲的细节描写:“母亲谢了秦家,替王冕理理衣服,说道:‘你在这里处处都要小心,每天早出晚归,免得让我牵挂。’王冕一一答应,母亲含着眼泪回去了。”细节描写有母亲的动作:替王冕理理衣服;母亲的语言:处处都要小心,免得让我牵挂;母亲的神态:含着眼泪回去。从这三个小细节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对子女无比疼爱、关心的慈母形象。母亲心中其实是万般舍不得的,要不是家庭实在困难,单靠自己做针线活,已经很难维持家庭生活,母亲是绝对不会让年仅十岁的小王冕辍学,去荒郊野外放牛的。小小年纪的王冕,不能像其他同龄的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地在学堂里读书嬉戏,竟然也要开始走上艰苦打工、挑起一份家庭担子之路,失去父爱的王冕此时令其母亲更是百感交集,一时热泪盈眶。纵使心中千般不舍,万种牵挂,但生活的苦难,使得母亲不得不狠心放手,这样一个慈母形象,读来多么令人伤感,印象深刻。
文中的秦家人只是在王冕上工第一天与母亲到他家之后,牵出水牛来之后说了几句话。但从这几句话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他的热情与善良,为王冕考虑安排得很细致。遇上秦家煮腌鱼腊肉,也会给王冕吃一些,这也体现了关心,照顾。
二、关于环境描写
在古典小说中,作者善于将景物描写作为引子,为读者渲染小说所处的社会人文环境,进而揭示人物的背景命运。《少年王冕》一文的第5自然段,把雨后湖面的美丽景色描写得淋漓尽致。湖里的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的水珠“晶莹剔透”犹如艺术特写,会让人联想到雨后荷花的样子十分美丽。王冕正是因为看了这美丽的荷花之后,才产生了画荷花的愿望,后来经过刻苦努力终于成了一位著名的画家。这一段描写美的自然之景,成了王冕人生的重要转折点。王冕为什么能够发现如此美丽的景色?因为王冕是一个善于观察、热爱学习的孩子。读过几本书的王冕,文化内涵和思想境界都有所提升,大自然的美景深深地感动了王冕,热爱学习的他立志学画荷花。“王冕的荷花越画越好,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诸暨一带都晓得他是个画荷花的高手,都争先恐后来买他的画。”就是这样的高手,他画的荷花,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高手就是这样刻苦努力、勤奋学习成长起来的。在教学时,可以“荷花美,爱荷花”为主要线索,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读中实现词句的训练和语言的积累。
三、关于教学价值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按王荣生先生的说法,这是凝结了民族精神源泉的、我们百年来家喻户晓的、渗透到一个民族每一个心灵深处的经典作品,可以直接作为教学内容,要带领学生透彻地理解和领会它,要揣摩文字的“言下之意”“言外之旨”,最大限度地从经典作品中吸取精神的养料,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
整篇课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从王冕的辍学放牛到刻苦学画,从他善解人意的“闷得慌”到三四个月的坚持不懈,我们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他的懂事孝顺、刻苦勤奋。课文由表现王冕孝敬母亲,勇于承担的“辍学打工”和在放牛时,无意欣赏到的美景,决心“刻苦学画”两大部分组成。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好“孝敬”与“好学”之间的平衡?怎么激发学生透过文字品出情意?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细细揣摩,在师生有效的对话与交流中加深学生对文中人物的印象,并有所感受。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柳南区教研室)
一、关于人物形象
文中人物有三:王冕、王冕母亲、秦家人。重在叙述王冕的言行,从字里行间我们能读到的是怎样的王冕呢?
1 王冕的懂事及体贴。王冕父亲在他七岁时去世,母亲做些针线活供他读书。三年后,母亲无力支撑,只好让十岁的王冕辍学到隔壁秦家放牛打工。王冕说:“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王冕的回答,充分显示他的体贴孝顺。我们设身处地的想想,如果自家的孩子很爱读书,因为家境贫寒,无法和别人家的孩子一样上学,当家长的肯定心如刀绞。而善解人意的王冕不但没有哭着喊着要去上学,也没有表示不满,为了让母亲不要太难过,还装作不在意的样子,甚至提出既能照顾生活又可读书的方案来安慰母亲,王冕的懂事及体贴可见一斑。
王冕白天在秦家放牛,晚上回家陪伴母亲。遇到秦家煮些好吃的食物给他,他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每天的点心钱也舍不得花,积攒下来买书,带到放牛的柳树阴下看,他信守了对母亲的承诺。十七八岁时,他成为画荷花的高手,乡里人都来买他的画,家境渐渐好转,王冕得了钱,就买些好东西孝敬母亲。
2 王冕的自律及自强。王冕七岁时,遭受家庭变故,由母亲含辛茹苦地抚养。十岁时,辍学打工。十岁本是无忧无虑的年龄,而王冕却要承担照顾家庭,贴补家用的责任。一般的孩子在遭遇这样的困境时,难免要自怨自艾一番,或者怨天尤人。然而,少年王冕并没有因为学堂上不成而灰心丧气,他坦然接受命运的挑战,也许小小年纪的他羡慕同伴能继续在学堂读书,但他并不怨恨母亲的无能。他坦然接受自己不能到学堂读书的现实,却没有放弃喜爱的书本,仍然想尽一切办法和书本保持联系,攒钱购买较便宜的旧书。虽接受现实,却绝不向现实低头,他将课堂搬到柳树阴下、绿草地上、小湖边,没有什么困难能阻拦他求学的心愿。所以,经过三四年的自学,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也许王冕明白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也许王冕知道接受现实才是处世的好方法,基于这样的认识,王冕才会调适好自己的心情,才会脚踏实地的继续前行,才能成为画荷花的高手。
3 王冕的聪颖及创造力。王冕天性聪颖,虽然只在学堂跟先生读了三年书,但后来竞靠自学而成为诗人、画家。他的成功源于他不服输,并且勇于尝试、积极挑战的个性。从来没有学过绘画的他,在放眼雨后美景之际,产生将它入画的念头。对他而言,绘画堪称全新的领域,没有老师指点,要入门实在是不容易。王冕认为:“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己画几笔?”他把自己积攒下来的钱托人到城里买回颜料,学画荷花。他的坚持与努力为他开创了人生的第二个春天,他看到了更美丽的湖光山色,因为他勇于尝试,他开发了自己的潜能;因为他不轻言放弃,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王冕的成功不是侥幸,他个性乐观、好奇、自信,会寻找机会,并善于把握机会。
课文中还有两个人物,分别为王冕母亲及秦家人。作者对两位人物的着墨略少一些。在文本的前半部分,我们看到了一位通情达理、含辛茹苦的母亲。在丈夫去世后,竭尽全力地劳作,供孩子读书。只要有一点可能,她不会影响儿子的前途。但是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呀,生活实在支撑不下去了,她坦然地跟儿子商量,希望他能体谅大人的难处。她对于王冕的辍学深感内疚,从她的切切叮嘱与两眼含泪,可看出她的不易和无奈。在这里应当抓住母亲的细节描写:“母亲谢了秦家,替王冕理理衣服,说道:‘你在这里处处都要小心,每天早出晚归,免得让我牵挂。’王冕一一答应,母亲含着眼泪回去了。”细节描写有母亲的动作:替王冕理理衣服;母亲的语言:处处都要小心,免得让我牵挂;母亲的神态:含着眼泪回去。从这三个小细节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对子女无比疼爱、关心的慈母形象。母亲心中其实是万般舍不得的,要不是家庭实在困难,单靠自己做针线活,已经很难维持家庭生活,母亲是绝对不会让年仅十岁的小王冕辍学,去荒郊野外放牛的。小小年纪的王冕,不能像其他同龄的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地在学堂里读书嬉戏,竟然也要开始走上艰苦打工、挑起一份家庭担子之路,失去父爱的王冕此时令其母亲更是百感交集,一时热泪盈眶。纵使心中千般不舍,万种牵挂,但生活的苦难,使得母亲不得不狠心放手,这样一个慈母形象,读来多么令人伤感,印象深刻。
文中的秦家人只是在王冕上工第一天与母亲到他家之后,牵出水牛来之后说了几句话。但从这几句话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他的热情与善良,为王冕考虑安排得很细致。遇上秦家煮腌鱼腊肉,也会给王冕吃一些,这也体现了关心,照顾。
二、关于环境描写
在古典小说中,作者善于将景物描写作为引子,为读者渲染小说所处的社会人文环境,进而揭示人物的背景命运。《少年王冕》一文的第5自然段,把雨后湖面的美丽景色描写得淋漓尽致。湖里的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的水珠“晶莹剔透”犹如艺术特写,会让人联想到雨后荷花的样子十分美丽。王冕正是因为看了这美丽的荷花之后,才产生了画荷花的愿望,后来经过刻苦努力终于成了一位著名的画家。这一段描写美的自然之景,成了王冕人生的重要转折点。王冕为什么能够发现如此美丽的景色?因为王冕是一个善于观察、热爱学习的孩子。读过几本书的王冕,文化内涵和思想境界都有所提升,大自然的美景深深地感动了王冕,热爱学习的他立志学画荷花。“王冕的荷花越画越好,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诸暨一带都晓得他是个画荷花的高手,都争先恐后来买他的画。”就是这样的高手,他画的荷花,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高手就是这样刻苦努力、勤奋学习成长起来的。在教学时,可以“荷花美,爱荷花”为主要线索,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读中实现词句的训练和语言的积累。
三、关于教学价值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按王荣生先生的说法,这是凝结了民族精神源泉的、我们百年来家喻户晓的、渗透到一个民族每一个心灵深处的经典作品,可以直接作为教学内容,要带领学生透彻地理解和领会它,要揣摩文字的“言下之意”“言外之旨”,最大限度地从经典作品中吸取精神的养料,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
整篇课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从王冕的辍学放牛到刻苦学画,从他善解人意的“闷得慌”到三四个月的坚持不懈,我们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他的懂事孝顺、刻苦勤奋。课文由表现王冕孝敬母亲,勇于承担的“辍学打工”和在放牛时,无意欣赏到的美景,决心“刻苦学画”两大部分组成。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好“孝敬”与“好学”之间的平衡?怎么激发学生透过文字品出情意?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细细揣摩,在师生有效的对话与交流中加深学生对文中人物的印象,并有所感受。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柳南区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