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王冕》文本解读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53159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年王冕》一文节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本课按时间线索记叙了王冕七岁父亲去世,靠母读书,家境贫寒;十岁替人放牛,却仍不忘读书学习;十三四岁边放牛、边学画;十七八岁终成为“画荷花的高手”。离开秦家,在家绘画读书,仍不忘孝敬母亲。
  一、关于人物形象
  文中人物有三:王冕、王冕母亲、秦家人。重在叙述王冕的言行,从字里行间我们能读到的是怎样的王冕呢?
  1 王冕的懂事及体贴。王冕父亲在他七岁时去世,母亲做些针线活供他读书。三年后,母亲无力支撑,只好让十岁的王冕辍学到隔壁秦家放牛打工。王冕说:“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王冕的回答,充分显示他的体贴孝顺。我们设身处地的想想,如果自家的孩子很爱读书,因为家境贫寒,无法和别人家的孩子一样上学,当家长的肯定心如刀绞。而善解人意的王冕不但没有哭着喊着要去上学,也没有表示不满,为了让母亲不要太难过,还装作不在意的样子,甚至提出既能照顾生活又可读书的方案来安慰母亲,王冕的懂事及体贴可见一斑。
  王冕白天在秦家放牛,晚上回家陪伴母亲。遇到秦家煮些好吃的食物给他,他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每天的点心钱也舍不得花,积攒下来买书,带到放牛的柳树阴下看,他信守了对母亲的承诺。十七八岁时,他成为画荷花的高手,乡里人都来买他的画,家境渐渐好转,王冕得了钱,就买些好东西孝敬母亲。
  2 王冕的自律及自强。王冕七岁时,遭受家庭变故,由母亲含辛茹苦地抚养。十岁时,辍学打工。十岁本是无忧无虑的年龄,而王冕却要承担照顾家庭,贴补家用的责任。一般的孩子在遭遇这样的困境时,难免要自怨自艾一番,或者怨天尤人。然而,少年王冕并没有因为学堂上不成而灰心丧气,他坦然接受命运的挑战,也许小小年纪的他羡慕同伴能继续在学堂读书,但他并不怨恨母亲的无能。他坦然接受自己不能到学堂读书的现实,却没有放弃喜爱的书本,仍然想尽一切办法和书本保持联系,攒钱购买较便宜的旧书。虽接受现实,却绝不向现实低头,他将课堂搬到柳树阴下、绿草地上、小湖边,没有什么困难能阻拦他求学的心愿。所以,经过三四年的自学,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也许王冕明白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也许王冕知道接受现实才是处世的好方法,基于这样的认识,王冕才会调适好自己的心情,才会脚踏实地的继续前行,才能成为画荷花的高手。
  3 王冕的聪颖及创造力。王冕天性聪颖,虽然只在学堂跟先生读了三年书,但后来竞靠自学而成为诗人、画家。他的成功源于他不服输,并且勇于尝试、积极挑战的个性。从来没有学过绘画的他,在放眼雨后美景之际,产生将它入画的念头。对他而言,绘画堪称全新的领域,没有老师指点,要入门实在是不容易。王冕认为:“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己画几笔?”他把自己积攒下来的钱托人到城里买回颜料,学画荷花。他的坚持与努力为他开创了人生的第二个春天,他看到了更美丽的湖光山色,因为他勇于尝试,他开发了自己的潜能;因为他不轻言放弃,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王冕的成功不是侥幸,他个性乐观、好奇、自信,会寻找机会,并善于把握机会。
  课文中还有两个人物,分别为王冕母亲及秦家人。作者对两位人物的着墨略少一些。在文本的前半部分,我们看到了一位通情达理、含辛茹苦的母亲。在丈夫去世后,竭尽全力地劳作,供孩子读书。只要有一点可能,她不会影响儿子的前途。但是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呀,生活实在支撑不下去了,她坦然地跟儿子商量,希望他能体谅大人的难处。她对于王冕的辍学深感内疚,从她的切切叮嘱与两眼含泪,可看出她的不易和无奈。在这里应当抓住母亲的细节描写:“母亲谢了秦家,替王冕理理衣服,说道:‘你在这里处处都要小心,每天早出晚归,免得让我牵挂。’王冕一一答应,母亲含着眼泪回去了。”细节描写有母亲的动作:替王冕理理衣服;母亲的语言:处处都要小心,免得让我牵挂;母亲的神态:含着眼泪回去。从这三个小细节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对子女无比疼爱、关心的慈母形象。母亲心中其实是万般舍不得的,要不是家庭实在困难,单靠自己做针线活,已经很难维持家庭生活,母亲是绝对不会让年仅十岁的小王冕辍学,去荒郊野外放牛的。小小年纪的王冕,不能像其他同龄的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地在学堂里读书嬉戏,竟然也要开始走上艰苦打工、挑起一份家庭担子之路,失去父爱的王冕此时令其母亲更是百感交集,一时热泪盈眶。纵使心中千般不舍,万种牵挂,但生活的苦难,使得母亲不得不狠心放手,这样一个慈母形象,读来多么令人伤感,印象深刻。
  文中的秦家人只是在王冕上工第一天与母亲到他家之后,牵出水牛来之后说了几句话。但从这几句话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他的热情与善良,为王冕考虑安排得很细致。遇上秦家煮腌鱼腊肉,也会给王冕吃一些,这也体现了关心,照顾。
  二、关于环境描写
  在古典小说中,作者善于将景物描写作为引子,为读者渲染小说所处的社会人文环境,进而揭示人物的背景命运。《少年王冕》一文的第5自然段,把雨后湖面的美丽景色描写得淋漓尽致。湖里的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的水珠“晶莹剔透”犹如艺术特写,会让人联想到雨后荷花的样子十分美丽。王冕正是因为看了这美丽的荷花之后,才产生了画荷花的愿望,后来经过刻苦努力终于成了一位著名的画家。这一段描写美的自然之景,成了王冕人生的重要转折点。王冕为什么能够发现如此美丽的景色?因为王冕是一个善于观察、热爱学习的孩子。读过几本书的王冕,文化内涵和思想境界都有所提升,大自然的美景深深地感动了王冕,热爱学习的他立志学画荷花。“王冕的荷花越画越好,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诸暨一带都晓得他是个画荷花的高手,都争先恐后来买他的画。”就是这样的高手,他画的荷花,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高手就是这样刻苦努力、勤奋学习成长起来的。在教学时,可以“荷花美,爱荷花”为主要线索,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读中实现词句的训练和语言的积累。
  三、关于教学价值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按王荣生先生的说法,这是凝结了民族精神源泉的、我们百年来家喻户晓的、渗透到一个民族每一个心灵深处的经典作品,可以直接作为教学内容,要带领学生透彻地理解和领会它,要揣摩文字的“言下之意”“言外之旨”,最大限度地从经典作品中吸取精神的养料,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
  整篇课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从王冕的辍学放牛到刻苦学画,从他善解人意的“闷得慌”到三四个月的坚持不懈,我们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他的懂事孝顺、刻苦勤奋。课文由表现王冕孝敬母亲,勇于承担的“辍学打工”和在放牛时,无意欣赏到的美景,决心“刻苦学画”两大部分组成。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好“孝敬”与“好学”之间的平衡?怎么激发学生透过文字品出情意?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细细揣摩,在师生有效的对话与交流中加深学生对文中人物的印象,并有所感受。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柳南区教研室)
其他文献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方法最紧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恰当、合理的比较,透视语言现象,发现语言规律,从而领略言语表达之秘妙。  一、抓关键词语。移花接木。体会“一字千金”  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替换字词、调换语序、删减字词等方法进行比较,在新语言环境的反衬下,能清晰地展示原词的作用和含义,使学生体会词语的精准与巧妙。比如《天游峰的扫路人》
语文姓“语”,这本是理所应当的认识,教师应以课文为例子,关注构成语文最本质的元素,引导学生在语文大观园中体悟语言秘妙、习得言语智慧。但在实际操作中,缤纷的语文园地却让我们不知舍取,原本简单的事变得纷繁、复杂。  课堂扫描  【案例1】一位教师教学《识字2》:学生先自学生字,再在小组内相互说说漓江景物的名称、形状;其间,教师还用多媒体展示“桂林山水好风光”,播放少数民族的对歌,引导学生开展口语交际的
摘要:众所周知,影响冬小麦产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温度、土壤湿度、光照、气候等。在冬小麦种植过程中,只有充分考虑其影响因素,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应变栽培技术,才能充分发挥和利用当地的各项资源优势,使冬小麦达到稳产、高产的生产目的,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冬小麦;播种期;基本苗;施肥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4-0123-1  
习作是人的情感、思想乃至精神、风范的一种表达,是最具人文性的学习内容之一。但现实生活中,习作教学却成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一、习作教学的现实困境  1.修剪过度,缺乏生命个性。在儿童学习写作的道路上,少不了老师和家长的陪伴。如何定位这两个“陪跑者”角色?对儿童习作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小学生习作篇幅很长,其中不乏成人的语言与思想,处处呈现大人按照自己意愿、审美标准
怎样让低年级学生都爱上写话呢?去年,学校要求每个班都建立网页,我才接触并开始了博客生涯。在博客中我找到了一些灵感,运用到写话教学中,效果非常好,不仅让同学们喜欢写话,乐于写话,也让我颇有成就感。  一、没有“门槛”——让人人都来写  在我所喜欢的网站中,注册的博友很多,不管你是谁,只要你想写日志都可以注册,长篇大论的、小诗式的、或是寥寥数语的,没有人嘲笑,有的只是真诚。渐渐地,在所有人的鼓励中,每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诺贝尔》一课,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人代表作。文章选取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典型事例,描绘了他坎坷的发明人生,凸显他为人类奉献一生的崇高精神。文章写法独到,详略得当,引人入胜,富有特色。  一、精选一生时间点  诺贝尔一生波澜壮阔,要叙写的事情许许多多,作者精心选取了诺贝尔在发明炸药方面的几个重要时间点展开描写,凸显诺贝尔的人物形象和卓越贡献。  (1)1833年10月21日,诺贝尔就诞
一、口语交际课应关注生活,凸显生活化。  这里的关注“生活”,是指强调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或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还原或创设自然而真实的生活情境,并以一种日常生活化的口语交际状态来进行“学”和“懒”。笔者认为,口语交际课和阅读课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是从自身或身边熟悉的生活开始切入的,倡导一种生活化的交际状态,即问题从生活中找,情境从生活中创设,以一种生活化的过程推进。可能间或需要走进文本,但最终还是为
“光芒”一词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夕阳真美》一课中的生词,词义颇为抽象,而“芒”字又是生字,如何才能让学生理解呢?且看一位教师的教学——  细节再现  教学中,王老师让学生初读课文,引出“太阳已经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这句话后,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芒’吗?”学生摇头回答:“不知道。”于是,教师出示两幅带有“芒”的植物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在学生观察图片后,教师问:“你们发现什么是
一、录像导入。引发掌声  1.(播放录像“千手观音”的精彩片段)看了这个节目,你忍不住要问什么?做什么?  2.你们这么热烈的掌声,这些演员不可能听见,因为他们全都是聋哑人。在无声世界里的演员,能如此准确无误地踏着音乐的旋律,表演出震惊世界的舞蹈,真令观众鼓掌欢呼、赞叹不已啊!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掌声》这篇课文,我们在英子的身上会得到更多的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千手观音》的录像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