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壁之后

来源 :成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nky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小我们守着这条规则长大。好规矩的确有其裨益,能稳定秩序,培养规则意识。但于青年,与其循错规蹈劣矩,不如打破陈规陋习,破壁之后方能见洞天外繁星闪烁。
  世人有时荒诞,一边高谈阔论“少年强则国强”,一边却苛责那些真正敢于“出格”的青年。前段时间,某大学开学典礼上,一名新生自告奋勇上台讲演,因为未经安排,新生这突然的举动被广大网友指责成不合常规不懂规矩。何其可惜!青年都懂得“智者不袭常”,可那些屏幕后的键盘侠们却振振有词是青年坏了学校的规矩。其实,这位青年的所谓“出格”并不是一种坏现象,而是真正敢于发声、敢于输出的勇者!试看,历史风流人物哪个在青年时期不是胸怀豪情、满腔孤勇?五四新青年,甚至有着与主流世界对抗的勇气和信念,当时的他们也被认定是不守规矩的“出格”群体,可若不是这份敢于破壁的信念,他们又怎会找到新的方向?隐没在规矩之下,往往意味着平庸。而青年的瞳孔却亟待被“出格”的光点亮。
  而且,虽然网民对这位“出格”的大学生所述的“是金子总会发光”无可厚非,但若缺了淘金师,这些年轻人也会像失了伯乐的千里马,泯然如众人。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浪潮的时代,虽然江山代有才人出,但是江山却非代有《新青年》出。这个时代从不缺乏思想启蒙者,缺乏的是给青年说话的平臺,缺乏的是让真正的“新青年”被看见的机会。总是有一些有形无形的“规矩”阻碍着青年们发声。除了这位只是变通了学校讲演计划的新青年,历史上许多青年新的发现也受到了所谓“出格”的压制,一如哥白尼的“日心说”,被主流地心说认定为离经叛道,一派胡言,受到了种种障碍。可这些陈规陋习的变通甚至打破或许才能真正取得飞跃。既如此,何不完善优化发现新青年的平台,给他们机会,为他们掌灯,让他们发声。
  快马加鞭,向前,自古英雄出少年。规矩虽是社会运作的必需品,但陈规不能一成不变,打破陈规,不让它成为束缚思想的枷锁,不让它成为封住青年嘴巴的胶条!
  发出声,点燃火把,燃烧的参天大树是陈规外的少年。
其他文献
何為“愚”?字典解释为“迟钝的,不聪明的”。长久以来,“愚”被人们认为是个带有侮辱含义的词。但我却不以为然:比起世人眼中贪功求名、趋利避害之“智”,与之相对应的“愚”绝非迟钝固执,而是真正的大智。  “愚”,有时呈现为不讲机心的坦诚。在乱世之中以圆滑之道来明哲保身或飞黄腾达,才是为世人称道的“聪明人”。但先贤们的坦诚与率直却演绎了生命的另一种可能:楚有屈原在“众人皆醉我独醒”时也要孤注一掷,上下求
张存疑是个90后的年轻人,面临大学毕业找工作的难题。但现在的他却是一副憔悴的样子,这都源于他的存疑。从小张存疑的父亲便告诉他,做什么事都要小心谨慎为好。张存疑也是这样去做了,于是就养成了对任何人都不信任的习惯,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存疑”!  张存疑在找工作时当然也十分小心谨慎,总是“存疑”。面对着人生方向的抉择与发展,严肃和紧张更是让小心的张存疑束手无策,甚至有些精神失常。但总有人会向张存疑伸出
2006年彭宇案第一次将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搬到了台面上,全民全网都在讨论:摔倒老人要不要扶?往后十几年,此类讨论一直未曾停歇,且从帮助他人蔓延到食品、医疗、学术以及亲密关系中。某种程度上,中国社会已经演变成一个人人自危、人人自卫的社会。人们互相提防、互相欺骗,社会交易的成本急速提高,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也变得愈发困难。  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中国的信任危机是长久诚信缺失酿成的恶果。诚信
烈日凌空,毒辣的阳光无情地炙烤着大地,柏油马路上隐约可以看到一层层热浪滚滚。终究是地面上的人们承受着这份炎热,汗液开始躁动起来,不听使唤、没有节制地从皮肤里拥挤出来,人们也不由变得沉闷而烦躁。  “你给我跑个五公里去!”妈妈的“魔音”突然在耳边炸响。又是锻炼身体的时候了,如果说清爽的日子里我还能将跑步自我安慰成是一种疏解,可如今炎热的日子里,跑步便成了炼狱呀!我自是无法拒绝,可也极不情愿。  真就
今日的世界充满着机遇与考验。若如游鱼一般自由自在,没有忧患意识,就会失去自己的优势,落在对手的后面。人都有惰性,做事时都需要一点“刺激因子”。竞争,便是促进你前行的“催化剂”。  日本老渔民发现,向养着懒惰的鲈鱼的水盆中加入几条鲜活的沙丁鱼,能够促进鲈鱼的活动,使鲈鱼更加鲜美。鲈鱼效应使我们领悟到,对手使你的精力更集中,在危急时刻,对手会激发你的潜力,保你一命。没有了对手,人们仿佛就没有了前进的动
窗外,路人夹着公文包,匆匆走过;桌上,一杯清茶,氤氲着雾气,茶叶的清香,混杂着油墨的气息,令我陶醉。这是我最喜爱的旧书店,店里弥漫着悠长岁月里的温情,那是一种书香的沉淀。  洒满余晖的黄昏将至,我环顾四周,店里的顾客稀稀拉拉只几个,像是无边天际上零星的孤星,与这满室泛黄书籍竟有些相称。是的,这旧书店里的书大都上了年纪,很多都已经有残缺,纸页也依稀泛黄,皆是岁月的沉淀所留下的痕迹。我伸了个懒腰,走到
《淮南子·齐俗训》所载“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的故事,表现出数千年来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血脉中的义利观。二者本心都是求义而拒利,为何孔子的看法却截然不同?这实则说明了在义与利的天平中,其平衡往往取决于现实和人性。  义利观本身是儒家的经济伦理思想:“事之所宜也”即为义,是儒家特定的伦理规范与道德原则,是儒者心中至高无上的追求;“人之用曰利”即为利,多指物质利益和私欲追求。乍一看,“利”字往往不
思绪飘忽到那处,湖面平静得倒映山岚,一叶渔舟,几粒人影,不远处一片白墙红瓦,几株红杏伸出墙来。这缥缈的仙境,原是外婆的画。  打我记事起,外婆在我心中便是一个顶尖的传奇人物。整个房间的墙面都挂着她的画作,像一件挂满勋章的将军军服。我忍不住央求:“华痴,教我写字画画吧!”她的笔名叫华痴般般,上海话翻译过来的。“学什么?你笨手笨脚的。”  那时候,我常见外婆练习书法。当时我人小,桌子又那么宽,视线也才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追求细节的作家可以让一部作品变得丰富多彩,注重细节的科学家可以更高效地探索未知世界,促进科学的发展。忽视细节,则会酿成惨剧,甚至导致一个国家从地图上消失,可见,细节可以决定一个人,一个集体甚至一个国家的命运。  细致入微的描写,可以使作品的内容更丰富,逻辑性更强。在阅读朱自清的散文时,我们常常会被其中的细节打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雨,“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
夏日的晚风,吹过城市又吹过我,月亮接替了太阳的工作,似乎是有一些疲惫。或许是白天的气温太高,也许是长久的工作,我不得而知。云像一层薄薄的雾,掩盖住月光,夜晚又黑了一层。  灯下,我正在与数学卷子中的导数鏖战和搏斗,再给我一刻钟的功夫,就可以攻占这座堡垒。时间没能给我这个机会,反倒跟我开了一个玩笑。灯灭了,那座堡垒也成为了如梦幻影,一触即逝。  “吱吱”一声,木门被推开了,一束光照进来,因为灯光而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