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同心,共建服务德育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vpml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服务德育,是基于教育服务观的一种教育理念和德育理论,是“以人为本”的德育,本真的德育,应然的德育。服务德育,是社会发展进步对于德育变革的必然要求,随着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步伐加快,中学生对于个性发展诉求的加强,德育越来越需要从过去居高临下的训导向平等对话交流过渡,这样,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社会对于学生的教育影响,都应该立足于服务学生个体个性化的发展,只有学生受到了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充分尊重和良好的服务,他们才会在走上社会后更好地为学校、家庭、社会尽职尽责并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这也对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服务德育的统一认识、整合资源、联手行动提出了必然要求。我校正是基于以上思考,提出了以学生为核心,以家校同心合作为桥梁,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优质资源,让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和家庭教育同步,从而实现学生发展的最优化。
  一、预期目标
  1.家校合作制度化
  将家校同心创建服务德育制度化、系统化,要有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有定时会议交流和网络及时互动交流平台,有计划和总结,有规范的评价机制。
  2.资源利用最大化
  充分利用家校合作的桥梁,将各种社会资源引进学校,形成相对科学和稳定的系列,让学校全体学生受惠。促进学生个体的扬长发展,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3.层级管理个性化
  结合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求,采用正向激励机制,以班级家谊会为触发点,试验性搭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多元化系统性教育架构,全方位覆盖学生三年初中生涯,但根据成长规律和班级实际情况,各年级和班级有自己的特色,如七年级侧重于习惯养成,八年级侧重于青春期教育,九年级侧重于励志教育。
  4.学生发展最优化
  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优质资源的目的就是让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和家庭教育同步,实现学生发展的最优化。
  二、实施过程及成效
  1.积累阶段(2000年9月——2009年7月)
  学校自2000年开办之初就非常注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整合与沟通,努力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沟通的德育网络,形成德育合力,发挥德育的整体功能。学校将下列活动制度化:成立家长学校;每学年举行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共同商讨孩子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定期举办“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让孩子学会学习”等讲座活动;班级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家长会,通报学生在校的情况和学校的要求;定期举行“优秀家长”评选活动;规范落实《家访制度》,开展家访、电访、校汛通等有针对性的家校互动交流活动:精心编写《学生成长足迹》,记录学生三年成长过程的原始材料,也是家长、学生、班主任每周书面沟通的一个合适的平台。
  2.探索阶段(2009年9月——2011年7月)
  积累阶段的家校合作主要停留存单向交流上,家长基本上都是被动接受学校教育和管理,为了充分发挥家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009年我们全面启动班级家谊会,在阳光八班进行试验性探索,家长积极参与班级建设、学校活动和校外实践,给班级发展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社会的广泛认可。2010年开始在七年级内多班级齐头推动,逐步摸索出一些适合班级学生发展的家校合作新模式。
  3.大发展阶段(2011年9月至今)
  2011年,在七年级全面推广家谊会的实践经验,各年级成立年级家长委员会,班级成立了家谊会,设立专门的家长委员会办公室。各年级家长委员会、各班级家谊会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积极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通过几年来的家校紧密联系和教职工密切配合,学校营造出了一个内容丰富、充满活力的育人环境,学校德育工作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育人工作效果更加明显。学校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家校合作共赢的成效逐渐凸现。学生道德品行普遍优良,家长放心。学生综合素质普遍提高,学生开心。学生发展后劲普遍强大,社会满意。
  三、基本经验
  1.家长们可参与的班级工作
  班级家谊会活动方面重点是配合班主任的教学思路,发挥家谊会的协助功能,协助班主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针对特殊学生或特定情况开班会、进行个别辅导帮扶等,或通过活动融入集体当中。以阳光八班为例,在班主任的指导下,阳光八班家谊会有了自己的会徽、会旗和会服,有了例行的常规活动包括教师节、主题班会和班刊等。教师节的鲜花盆栽、问候光盘和医学专家义诊,主题班会的家长大合唱、后援乐队、《阳光》班刊,汇聚了班主任、每一位同学和家谊会的智慧与灵性,成为阳光成员的珍藏。初二下半学期,家谊会根据学生成长的自然条件和将来应对初三升学的压力,试验性的开展“拓展训练成人礼”,让参与的每一位学生用心体会勇敢、挑战、信任、合作、关怀和感恩等诸多感受。少数家庭活动是家谊会常态活动的重要部分,通过参观、郊游甚至长途旅行,无论是家庭之间、学生之间、家长和老师之间,都存这看似平常的活动中获益良多。
  2.家长们可参与的学校活动
  自荐或推荐朋友来校举办讲座,不断丰富石门大讲堂。近年来,家长先后帮助学校引进了李伟光先生的理财教育公益讲座、北京大学广东校友会秘书长苏少华老师的学习方法讲座、牛津大学博士生常洋同学与学生面对面、麦田计划发起人莫凡先生分享麦田计划的爱心历程、黑马大叔通过讲漫画分享公益精神、毕业于北京大学的李海涛先生的“活存在当下、快意青春”励志讲座、佛山中医院的张年教授的“营养与健康”等讲座,大大开阔了全体学生的视野。热心家长还专门为师生联系健康专家,提供健康咨询、义诊等公益活动。
  参与学校重大活动的策划组织。几年来,家长自发组织成工团,参与学校体艺节、教育教学开放日等大型活动,他们在校园内参与咨询、接待、摄影、维持交通等工作。学校十周年校庆活动他们还登台与老师、学生一起参与大型朗诵节目《石门风华》的演出。重大活动中,他们的出现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管他们在社会上是什么身份,他们用无私的行动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最美好的形象,也播下了奉献的种子。
其他文献
关于美,甲骨文的■指站立着的人,鲁迅先生曾把“美”解释为“戴帽子的太太”,其意表示漂亮、好看。凡是能够使人愉快的欣赏对象都可以叫做“美”。关于美的言语表达,朱光潜先生这样认为:“语文的精彩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要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在话语世界中,有语言使用者、语境、话语、话语方式策略等要素
2015年12月12日,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会在佛山市南海区召开。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佛山市副市长麦洁华、南海区区长郑灿儒等领导出席,全国各省教育代表团观摩学习南海教育“互联网 ”实践,探讨教育信息化建设新方向。自1999年开始,南海率先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开展探索,十多年来全面完成了“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开播“朝阳学堂”,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目前全区208所中小学、
自主学习是孩子终生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自主学习的能力、习惯培养和形成,一直是近年来学校教育探索的焦点和热点,正如加拿大心理学家温内所说:“当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做准备号召提出时,各种形式的自主学习就被追加到也已冗长的教育目标的清单上。”[1]  对于自主学习概念界定,国内外不同的教育理论派别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过描述。总体而言,自主学习不外这样几个特征:学习者有主动的学习愿望和良好的学习兴趣,
广东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创新探索,立足学校特色、研究教育实情、发挥校本优势,精品丰富、精彩荟萃。  华南师范大学:  构建互联网多维互动平台  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给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挑战,然而,挑战与机遇是并存的。华南师范大学主动思考“互联网 高校学生工作”这一命题,遵循时代发展趋势和大学生成才成长规律,着力构建互联网多维互动平台。  1. “青网工作坊”:青年好声音传递网络正能量  以全国
8月2日至3日,副省长黄宁生到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调研民族教育、扶贫和加快发展等工作情況。黄宁生先后深入连山小三江镇幼儿园、连山民族小学、连南大坪镇大古坳小学、连南民族高级中学、油岭古排和南岗村天堂坳教学点以及连山小三江镇鹅步村、连南千年瑶寨和墩龙瑶寨等展开调研。  黄宁生表示,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发展,十分关心民族地区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建设、山区教师工资福利待遇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运动技能、精神文明都有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大课间体育活动在各地学校蓬勃开展。与传统课间操相比,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比传统课间操更科学合理的一种新组织形式,其内容丰富更具趣味性、组织形式灵活且有针对性,容易受到学生喜欢。  一、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影响因素  1. 学校领导的开展意识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基于全国学生体质持续下滑的背景而提出的,学校
2月14日,空军在广东省招收2017年度飞行学员复选工作正式启动,空军招飞局广州选拔中心在华南理工大学设立检测站,检测全省初选合格且文化成绩较为优异的高三学生,整个复选检测至2月23日结束。  据悉,空军招飞复选主要包括体格检查(1天)、心理素质选拔(0.5天)和政治考核(0.5天)。体格检查主要包括眼科、外科、耳鼻喉科、内科、电测听、转椅、化验、心电图等项目检测;心理选拔主要包括基本能力检测、飞
7月11日—12日,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在广州召开。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林积,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综合改革司副司长王洪元,广东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教育室原主任卢干奇,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汤贞敏等,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和西澳大利亚大
梅县区,汉族客家民系聚居地之一,青山环抱,绿水绕城,环境优美。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开山鼻祖、梅县籍名人李金发在一首怀念故乡的诗中曾这样写道:“我的故乡,远出南海一百里,/有天末的热气和海里的凉风,/藤荆碍路,用落叶谐和/一切静寂,松荫遮断溪流。”  这是美丽山城,更是文化之乡。素有耕读传统的梅县人,而今正推动教育走向内涵式发展。在教育创强的基础上,2015年开始,梅县区聚焦人的现代化,致力于教育软
3月15日下午,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和华南理工大学四方共建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协议在北京签署。  据悉,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将围绕高端装备制造、量子通信、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前沿科学研究、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等,努力办成与国(境)外多所著名高校合作的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国际化示范校区,全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有力支撑广东、广州创新驱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