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认知的递进过程学习哲学常识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a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个学生给我写信,信中写道:哲学是个奇怪的东西。每个字都认识,但组成一句话却不知究竟,看得懂文字却弄不明白它的意思;课本上就是那么寥寥几句,可任何一个词语的误用都能使哲学的本意发生改变;预习时似乎就理解了课文,老师讲解之后反而增加了诸多的不理解;是否就像別人所讲学哲学“就是简单问题复杂化”。一次次的测试后,我对哲学的兴趣悄然离去。
  哲学是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看上去很美,但让学生学习的背后藏着很多的无奈!针对这种现象,我觉得用“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用”“怎样用”这样的认识的递进过程来学习哲学常识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一、是什么
  学生学习哲学原理的时候,对于每一个原理,都应该用哲学术语确切表达这一基本原理的“论点”。如“矛盾的特殊性”要掌握好它是什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个性,指的是矛盾存在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懂得了这一个原理是什么,而不是什么,这样为以后在实践中运用每一个原理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如果对原理知识什么都不明白,那么对它的理解及运用就难上加难了。
  二、为什么
  让学生懂得了“矛盾特殊性”是什么之后,接着就让学生能够懂得从哪些方面去论证这一观点,即知道“为什么”。为什么矛盾有特殊性?矛盾普遍性原理告诉我们,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但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却各不相同。世界上事物之所以会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纷繁复杂,其原因就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为什么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这要从矛盾特殊性的表现来理解:①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都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特点。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自身的特殊矛盾,这种特殊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因而,矛盾特殊性是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的原因。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③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任何事物的矛盾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两个方面各有其特点;任何矛盾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构成矛盾的不同侧面也有自己的特点。只有了解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不同方面的特点,才能从总体上理解把握矛盾的特殊性。
  三、有什么用
  学了某一个哲学原理懂得是什么和为什么之后,接下来就要了解掌握这个哲学原理有什么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就是知道与这一原理相应的方法论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什么用,因为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才能从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矛盾特殊性,才能区分事物,认识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把不同的事物区别开来是一切认识的起点。只有对矛盾特殊性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我们人类所从事的两项基本活动,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正确地解决矛盾。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解决。只有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四、怎样用
  让学生学习矛盾特殊性基本观点后能够知道怎样做才符合方法论所提出的要求,就是怎样进行具体分析,即知道“怎样用”。我们在学习矛盾的特殊性时,要与矛盾的普遍性联系起来。从空间上看,矛盾的普遍性告诉我们“事事有矛盾”。那么,各个事物所包含的矛盾是否一样,这是由矛盾特殊性来回答的问题: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特点也不同,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时间上看,矛盾普遍性告诉我们“时时有矛盾”。那么,每一事物的矛盾自始至终都一样吗?这又需要矛盾的特殊性来做出回答: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有不同的特点,也必须进行具体分析。“事事”“时时”都要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这样分析,不仅有助于准确把握矛盾特殊性的含义,而且也有助于更好地为如何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让学生学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及要求之后,并将其运用到学习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找出一套符合自己学习规律的学习方法。做作业或练习时,要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具体地分析每道题目的特点,才能找到恰当的解题方法,才得出正确的答案。避免“一刀切”“一风吹”,不能对知识不求甚解,或者避免用某种固定的方法去解答不同的问题。学习哲学知识,懂得如何将其运用到生活学习中,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才是最终的目的。
  与同时还应使学生了解与基本观点相反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并知道它为什么是错误的。哲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科目,与生活的实际紧密相连,哲学的教学都应该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用、怎样用,让学生知道知识、体验知识、生成知识,让哲学常识不再难教不再难学,给哲学教与学一个春天。
  (责任编辑 袁 妮)
其他文献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挑战。政治课程资源具有广泛性、开放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其是否得到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关系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和课程质量的提高。在政治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校的实际和特点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乡土课程资源。  一、开发与利用乡土政治课程资源的目的和意义  1.开发与利用乡土政治课程资源的主要目的  长期以来,由于
随着教改的深入,从2009年始学校开展了“发展性”课堂的教学改革,很多教师投入教改探索的潮流,真所谓“万类霜天竞自由”。但新生事物总有不足之处,要想在课堂模式上创新,必须具备充足的教育理论,在课堂上不断总结经验,并及时反思推动实践,促进课堂教学。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好比爬山一样,需要起早,更需要披荆斩棘。正所谓:“未到秋日空断肠,早起前山路正长。”  一、设计依据  1.理论依据  情境化教学理念
2015年2月,《福布斯》杂志发布了2015年亚洲商界权势女性的50位榜单。中国大陆共有8位女性企业家或高管上榜,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高居榜上第4位。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董明珠的形象已经定格了,一个非常强硬的、男性化的女人。  她从底层的业务员做起,一步一步走到总裁、董事长的位置上,数次入选美国《财富》杂志“全球50名最有影响力的商界女强人”,成就了一个被寄予厚望的民族品牌。在中国复杂的商业环境
秋思,是中国文坛古老的主题之一。自屈原在《离骚》中发出“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嗟叹起,秋思情绪便在诗人的作品中萦绕不去。几千年来,诗人对这一主题滋生出的无数感慨,使秋思这一主题凝聚着思索自然之秋和人生之秋的丰富内涵。在秋思的诸多作品中又以悲秋为主,其中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被誉为“秋思之祖”:“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4年6月10日的《萨拉曼宣言》中指出:“人的差异是正常的。学习必须据此来适合儿童的需要,而不是儿童去适应预先规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速度和性质的假设。”任何学校都会有学困生,能否转化学困生是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如何转化学困生的问题作了一些探索。    一、中学语文学困生的心理及行为表现    1.整体感知性差,选择性强。对语文知识结构的感知比较笼统
夸美纽斯曾形象地指出:“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以生动的语言,饱满的感情,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在课堂结束时更要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成功的结尾语言,可通过对一堂课教学内容的梳理、概括、揭示规律、画龙点睛,提炼升华及引导探索等形式,使课堂教学内容升华,帮助学生完成从表象向本质的思维转换,使他们在学到
教学提问,是科学,更是艺术,是师生互动的主要途径。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提问的主体,学生是被提问的对象;教师考虑更多的是怎样提问更为巧妙,而很少思考如何使学生敢问、善问。而新课标认为,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发挥想象,自由自主地提出自己的问题或疑虑,让每位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让课堂真正焕发出以学生为主体的风采,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事实上,“学生课堂提问是课堂参与形式中比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更高层次的
【摘 要】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有时需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或知而“不言”,或言而“不尽”,留给学生更多主动求知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做,促使学生主动求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知而“不言” 言而“不尽” 主动求知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果老师喜欢“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讲授理论面面俱到,学生便会觉得味同嚼蜡,了然无趣。主动思维探究的欲望没有了,深
面对完全不同的学生,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条件,班主任不仅要思考,还要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筹划和预见自己行为后果的本领,要具有教育理论,对事物有敏锐的感觉,并能保持必要的分寸,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教育原则。这就要求班主任以高度自觉的态度去积极地运用自己的教育理念、经验、知识去研究具体的教育对象和情境,也就需要对教育工作的热爱。教育之爱的核心是爱学生。爱学生也是师德的灵魂,用爱心抚育学生健康成长,这
摘要:地理空间的抽象性是学生学习的瓶颈,为提高地理学习效率,本文利用多个模型制作活动探索培养初中生地理空间形象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并通过本校参加广州市地理结业考试情况证明模型制作教学手段的有效性。  关键词:模型制作;初中生;空间思维;培养  一、制作立体模型,树立空间观念  “地球和地球仪”是地理学习的基础也是难点,涉及的概念繁杂,如经纬线的形状、长度变化规律、数量、指示方向,经纬度的数值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