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潮涌处 十年奋楫时奋力答好教体融合的“海门问卷”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suobo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年前,海门荣获“江苏省阳光体育运动先进县”称号,这既是对海门学校体育工作的褒奖,也拉开了10年奋楫的新序章。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海门学校体育工作始终秉持“强毅力行、追求卓越”的海门教育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体育工作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工作内容丰富,工作成绩显著。
  一、聚焦教体融合,深化体育课堂改革
  1.研究开发卓越课程。巩固“1 X”项目推进成果,加强体育学科与各学科之间联系,增强课程体系意识,建立新的体育教育教学模式,鼓励全区各校因地制宜,深入推进,积极研发卓越课程,如,足球课程、乡土游戏课程、花样操课程、武术课程等。做好“1 X”项目巩固推进工作。注重学生的基本技能掌握,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个性化成长。
  2.积极发挥教研成效。不断优化研修机制,理顺研修路径,提升研修效益。有计划、有主题地开展多样化的教学研究活动。10年间,区级层面的教学研修活动实现学段和学校的全覆盖,多次承办南通市体育与健康优秀课评比活动,惠及全区所有中小学及幼儿园。
  3.试点普及足球教学。试点普及足球教学,积极开发足球校本课程,将课堂教学作为足球普及的主阵地。科学构建幼儿园至高中的一体化校园足球课程体系,确保幼儿园每天一个足球游戏,小学、初中每周开设一节足球课,高中开设足球选修课。举行足球教学推进会、经验分享会、学前教育足球游戏课程开发研讨活动,全区的学校共同研讨,形成共识,贯彻落实,足球在全区中小学及幼儿园得到普及与提高。
  二、丰富教体融合方式,拓宽体育运动渠道
  1.大力推广“运动百分百”工程。2013年起,海门区教育体育局大力推广“运动百分百”工程,即学生每天锻炼100min,100%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以跳绳、踢毽、跳橡皮筋比赛,球类俱乐部活动和校园足球嘉年华等为主要的运动参与方式,以“时间与场地器材”为保障条件,以“学生的技能与体质水平”为目标,推动海门区学校体育的升级与发展。2015年,海门区教育体育局对“运动百分百”提档升级,全面实施“三个一”行动,即每天早上一节晨练课、一节大课间活动和一节体育课(或体育活动课),并且将每天“三个一”排入课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不少于一小时、每人至少掌握一项技能以及引导学生养成一个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2.构建球类俱乐部联赛制度。2006年,海门区教育体育局立足于新高度,提出了“让每一名学生参加一支球队”的体育锻炼新要求,在全区中小学推动各种球类俱乐部的建设,构建了稳定有效的球类俱乐部联赛机制。保证学生每学期有机会代表自己的球队参加比赛,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和合作精神,磨炼学生的意志力。各学校先后组建了排球、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俱乐部,球类俱乐部不分班级和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报名。目前,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十二届全区中小学生“球类俱乐部”乒乓球、羽毛球联赛。学生踊跃参与,教师热心组织,使比赛成了提高学生竞技水平和增强集体凝聚力的催化剂。
  3.创新发展冬季三项活动。花样跳绳、踢毽和跳橡皮筋是海门学校体育的创新品牌项目,也是体育、艺术与创造力培养有机结合的典范。一大批学校与阳光体育运动结合,在课外活动中掀起了一股花样跳绳、踢毽、跳橡皮筋热。海门区教育体育局搭建平台,每年举办花样跳绳、踢毽和跳橡皮筋比赛,为学生们提供更高层次的展现自身才华的舞台。目前,这项比赛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三届。
  4.全面推进校园足球运动。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着力普及,以新教育“校园足球嘉年华”为平台,着力提升。双轮驱动的推进模式成效显著,校园足球在海门中小学校遍地开花。全区各校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足球大课间活动;举行了全区小学生校园足球啦啦操比赛,精彩呈现了师生们热爱运动、阳光自信的精神风貌;鼓励全区学校将校园足球文化建设与学校特色项目相融合,推动“一校多品”建设,构建足球特色与学校文化发展、品质提升融合的机制,积淀起有宽度有深度的校园足球文化。
  目前,全区53所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0所幼儿园获评“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15所幼儿园获评“江苏省足球特色幼儿园”,25所幼儿园获评“南通市足球特色幼儿园”。由教育部主管的《校园足球》杂志2019年第10期5周年专刊,专题报道海门区校园足球改革发展经验。《中国学校体育》杂志2015年第5期刊登了对海门区教育体育局局长许新海就校园足球工作开展情况的专访。
  三、深化教体融合,扩展学校体育竞训模式
  1.建设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全区中小学校注重将体育运动项目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打造富有学校烙印的体育特色项目,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力量,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宣传、内化,从而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
  海门中学的田径和排球、海南中学的足球、东洲中学的田径、东洲国际学校的跆拳道、树勋中学的手球、包场初中的射箭、三星初中的自行车、通源小学和开发区小学的门球、三星小学的击剑、六匡小学的乒乓球、悦来小学的女排、国强小学的篮球、海南小学和实验附小的武术等都已成为海门区体育特色的典范。这些学校的特色项目多次在省市比赛中获得骄人战绩。三星初中自行车队3人获全国青少年锦标赛冠军,8人次获省青少年自行车赛冠军。三星小学击剑队获省青少年比赛冠军。海门中学多次获得省啦啦操比赛第一名。海门中专获2019年江苏省职业学校排球比赛(中职女子组)第一名。实验附小多次参加国际武术比賽,共获得26金、13银的优异成绩。开发区小学获得全国、江苏青少年门球锦标赛、全国门球巡回赛冠军。通源小学获得江苏省少儿门球比赛亚军。海门区教育体育局与中南集团、舒利珀鞋业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成立了“中南珂缔缘”青少年足球俱乐部。俱乐部男子足球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共获1次全国冠军、7次全国亚军和11次省级冠军、6次省级亚军。91人次入选国家足球队集训。   2.创新教体融合育人模式。教体融合是海门区多年来形成的传统,也是区体育工作的特色之一。海门区以业余体校为龙头,并借助省市体校、省体工队的力量,通过普通中小学向业余体校输送体育人才、合作培养,以及由体校指导、帮助普通中小学建立运动项目基地等做法,创新育人模式,全面提高这些学校的竞技体育水平。10年来,海门区共培养了10名全国冠军,向国家队、江苏省队输送运动员80多名。袁中、包赛飞获得第17届亚运会场地自行车男子团体追逐赛决赛金牌、场地自行车赛团体竞速赛银牌。在第十二届全运会上,海门区培养、输送的10名运动员获得了5枚金牌、5枚银牌、1枚铜牌的优异成绩。陈灵峰蝉联了十一届、十二届全运会男子手球团体冠军。在第十三届全运会上,张雪倩获女子佩剑团体冠军,薛赛飞获男子麦迪逊赛冠军,袁中获自行车男子场地团体追逐赛冠军。丁倚亮勇夺2019年世界射箭锦标赛反曲弓男子团体冠军。2020年,海门实验初中学生顾悦垲在江苏省青少年田径锦标赛100米比赛中,跑出了10.82秒的好成绩,并入选国家集训队。
  3.完善校园足球联赛机制。不断完善校园足球“年级—学校—集团—全区”四级联赛机制。举行校园足球总决赛、小学生校园足球选拔赛、幼儿园足球对抗游戏邀请赛、校园足球友好城市邀请赛,丰富校园足球形式,完善比赛体系。每年有25000余名学生参加1000余场校内足球班级联赛,近3000名学生参加近400场集团校园足球总决赛,100余支球队1000余名学生参加200多场次的海门区校园足球总决赛。
  加强“满天星”训练营分营的布局和建设,全区设立六大营区,各营区按照全面覆盖、就近实施、融合共进的原则,组织好营区的日常教学、强化训练、分级比赛,选聘国内外高水平教练担任营区教练指导员。每年举办全区冬季和夏季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选拔900余名学生参加了全区冬季和夏季“满天星”训练营集中训练,提高竞技水平。
  “珂缔缘”杯校园足球国际邀请赛已举办八届,已经打造成全省的品牌赛事。邀请了巴西、西班牙、俄罗斯、韩国、泰国、朝鲜等国家和地区的校园足球队参赛。
  完善的联赛机制不断提升着海门区校园足球的竞技水平,选拔了一大批优秀的足球人才。如,海门女足队员顾嘉琦、陈怡婷参加中德足球训练营;海门女足队员戴嘉妮获评“江苏省优秀少先队员”,成功入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小学女子乙组国家队,并作为球童亮相法国世界杯。
  四、强化条件保障,构建教体融合强大后防
  1.健全学校体育领导机制。海门区委区政府将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纳入政府年度工作报告,全面规划海门区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工作,多次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海门区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教育体育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副组长,教育体育部门分管领导和有关专家、教科研人员为成员的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工作领导组。海门区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工作领导组对全区学校体育工作进行了高点定位、高位谋划、顶层设计,积极开展体育创新,高标准推进学校体育工作。
  2.完善学校体育硬件设施。成立海门区足球发展基金会,每年确保投入不少于500万元。拨付105万元为全区中小学生提供免费足球教材;为参加校园足球的学生全部购买运动意外伤害险,降低运动风险。足球小镇项目正式启动,一期投资7200万元,建设拥有6块标准足球比赛场地和一个足球主题公园的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在全国、全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除此之外,10年来,海门区委区政府累计投资6500萬元,实现全区78所中小学校操场塑胶化全覆盖。
  3.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海门区教育体育局始终把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每年寒暑假都对全区的体育教师进行集中业务培训,并邀请省内外专家到海门讲学、指导,对他们进行有效的专业引领。同时,各校认真组织、扎实开展校本培训。学校把校本培训作为促成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渠道,让体育教师增强提升自我、发展自我的紧迫感。每学期举办全区性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课堂教学评比、论文评比、会课等活动,让他们在锻炼中提高,在竞争中成长,在互动中受益。10年来,50多名体育教师获得江苏省、南通市基本功比赛、优课评比一等奖。
  南通三建特聘塞尔维亚原国家青年足球队教练组到海门指导校园足球开展,邀请了德国、西班牙国际足球技术专家团到海门区培训,组织了500名校园足球管理人员、教练员参加国家、省、市校园足球培训。依托“珂缔缘”青少年足球俱乐部现有的巴西、韩国及国内高水平教练,定期组织开展足球训练示范培训活动。
  十年筚路蓝缕,十载风雨兼程,海门区以“海纳百川、强毅力行”的精神品质,“追江赶海、勇立潮头”,交上一份教体融合的高质量“海门答卷”。
其他文献
2018年12月22日,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国际交往工作委员会和首都体育学院共同主办的改革开放40年中国体育外交改革与发展高层论坛在首都体育学院举行,论坛的主题为:体育对外交往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奥委会副主席杨树安,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杜柯伟,教育部学生体育协会联合秘书处秘书长、亞洲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席、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主席薛彦青,亚洲大
为了给全面推行体育家庭作业做好准备,笔者在小学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初步尝试,将学生练习动作进行合理拆分与转换,确保其具有可操作性和易评价性。从小学体育家庭作业的布置层次化、练习内容可量化和动作练习易评价化等3个层面去把握,以期达到优化小学体育家庭作业的目的。  一、作业布置层次化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一时期的居家锻炼无论在手段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为体育
笔者作为一名基层体育教师,从事校园中长跑业余训练20余年,深刻了解中长跑业余训练的基本原则和训练方法。中长跑除了要遵循科学的训练方法外,运动员的营养补给也需要加强,不但要注意平时一日三餐的膳食营养,更要重视训练前期、中期、后期运动营养补剂的补充。要在科学训练的基础上,合理摄取营养补剂,从而提高运动员的机体健康和运动能力。  一、中长跑运动员的日常膳食营养补充  1.主食。面食和米饭是中长跑运动员最
师者之传道授业解惑,无不在于语言的沟通与交流和思维的碰撞与升华,体育课堂教学语言是激发学生学练兴趣、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师的语言表达技巧则会更直接地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一、善用导入性语言,激趣拓思维  引人入胜的导入语,往往会是一节课的良好开端,教师能够以简明扼要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学练兴趣,拓展思维空间。  在“语言导入”中,教师利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语气及语调来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
一、课前预设的疑问:技术的规范性与运用的合理性  一节体育课是否具有有效性和实效性,首先应该重视课前预设中技术的规范性和技术在战术中运用的合理性。它解决的是一堂课“要教的是什么”的核心问题。不少教师就由于技术动作研究得不够准确、不够深入,结果往往会导致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掌握的技术动作不够准确,也不清楚在实战中怎么运用。这样就出现了:教学时间分配失调,教学重点与难点缺乏彰显,教学任务完成得不好等现象。
运动能力具有可塑性,是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培养的。通过培养,不同个体能力形成的速度会有所区别,能力表现的强弱也有所不同。运动能力的培养,需要打破仅停留在运动技术、运动技能培养层面,注重学生各种运动能力形成的目标导向。其中,形成基本运动能力,能为日常生活、专项运动奠定坚实基础;形成专项运动能力,能为竞技比赛、终身体育提供保障。其教育教学过程,需要适当地改变课堂教学方式,需要打造学、练、赛、评新样态
一、案例背景  体育课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强身健体”是其首要任务;除此之外,它的德育功能,许多教师没有深深发掘,如爱国教育、环保教育、尊老爱幼教育、勤俭节约教育等。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在体育课堂教学上将其付诸了实践——通过游戏来渗透爱国教育的思想,并有了以下教学案例。  有一天,我在微信上看到一则故事:一名日本女教师给全班学生留下了一个思考题,内容是:中日每百年就会爆发一次战争,如19世纪
2020年4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考察调研。在镇中心小学,习总书记走进五年级(1)班的课堂,亲切询问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对大家说:“现在孩子普遍眼镜化,这是我的隐忧。还有身体的健康程度,由于体育锻炼少,有所下降。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说的‘野蛮其体魄’就是强身健体。”  习近平总书记对学生们身体健康的关注,并非首次。2018年9月10日习总书记出席全国教育
北京如何推动冰雪运动在青少年中的普及与发展?如何培养冰雪运动所需的各类人才?如何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打下坚实基础?近年来,我们不断地在做着努力和尝试。从2016年开始,北京市启动了冰雪运动进校园。到如今已经有将近4个年头,总体上进展势头好。在推进过程中,我们对这项工作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下面就以下3个方面进行发言。  一、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各阶段任务目标  为贯彻落实国家及北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見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均提出“要加快体育教师结构调整,按标准配齐体育教师,多渠道配备好体育教师”[1][2]。《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指出:着力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3]。可见,当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