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过程,返璞归真学数学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A1986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开展数学活动的良好情境,让学生充分享有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学生必定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通过探索、整合等活动建构数学知识,从而更加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学生在经历了体验、生成、发展的过程后,那么数学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意义上的抽象的符号、公式,而是对他们终生有用的东西。从这种意义上讲,数学课堂教学体现的是一种完整的人的教育, 不仅仅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而且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这一点在我设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教学片断中可见一斑。
  教学片断:
  师:现在会用第几列、第几行来确定位置了吗?那行,接下来老师就来考考你们,请你准确记录下这几位同学的位置。
  (课件逐一显示4个学生所在的位置,30秒过后画面消失,学生一脸茫然,抱怨画面消失得太快了,来不及记录)
  师:时间到,请同学们停笔,记好的同学举手。
  (学生一个都没举手)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来不及记吗?
  生1(不服气地说):是老师点得太快了。
  师:呵呵,看来责任在老师啊,可是你们是不是写得也太慢了点?
  生2:我觉得是因为我们要写的字比较多,所以才写不快。
  师:嗯,说得有道理。那大家想想看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很快地把他们的位置记下来呢?
  (学生思索片刻,纷纷举手 )
  师:那这样,我们就以××同学的位置为例,试试看在练习纸上写一写。
  (学生试写,教师巡视,并收集有代表性的写法逐一进行展示)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的想法挺多的,我这儿选了几个,咱们一起来看一下。
  ①4列3行②4|-3③4|3④4、3 ⑤4 3 ⑥(4、3)
  师:同学们评评看他们这样写怎样?你最欣赏哪一种表示方法?
  生3:我比较喜欢第②种方法,他用竖线和横线来表示列与行,让人一看就很清楚。
  生4:我认为第①种方法还不够简便,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列与行的规则就是列数在前,行数在后。我觉得列和行两个字也可以省略不写。
  师(问写第①种方法的学生):接受他的建议吗?
  生5(迟疑片刻后摇头):我不接受,因为我觉得要是全部省略的话,那看起来跟第⑤种方法就一样了。
  师:有道理,这样的写法容易让人误解。
  生6:我觉得第③和第④种方法都比较好,他们用不同的符号隔开了4和3,非常简便又不会让人看成是43。
  生7:我最喜欢第⑥种方法,外面加了一个括号,这样如果旁边再写一个同学位置的话就不会混淆了。
  师:老师觉得大家的想法都很有道理,究竟用什么方法好呢?让我们一起来请教书本,把书翻到第15页,看看书中是怎么表示第4列第3行的?
  师:同学们说说看数学上是怎么规定的?那这样的表示方法书中叫它什么?
  (学生翻书阅读,在发言中强调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规定)
  教后反思: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由传递完成的,知识只能在综合的学习情境中被交流、被感悟、被结晶。而学习过程并不简单的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些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而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因此,学习不是一种简单地告诉,而是一种学习者实实在在的体验和积淀。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创设了一个认知冲突。在这一情境的创设中,教师善于制造学生心理上的矛盾冲突,而且不断诱导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逐步引导学生经历由尝试到失败再到成功的过程。显然,学生的第一次尝试是失败的,在失败后学生不得不冷静反思失败的原因,从而自觉地产生“我要创造一种方法,把这个比较麻烦的写法既简单又准确地表示出来”的心理倾向。而在这关键时刻,教师通过引领、点拨再次让学生记录,学生此时再投入“再创造”的学习中,这样的体验无疑是深刻的、难忘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了多种确定位置的新方法,而每一种方法都是学生个性化思维的体现,无不闪现着学生智慧的光芒。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及时地引导学生对于同伴的方法加以评价,在评价与辩论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明晰了用数对来确定位置的方法。我想,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对数对结构、特点的深刻与理性的认识,感受到了用符号表示位置的简洁,体验到了数学简洁美的魅力所在,而更重要的是唤醒了学生研究者、创造者的角色意识,感悟了数学的思想方法。
  “数学使用了最小的空间,惊人地集中了最大的思想。”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教学,远不是让学生会用数对表示一个位置就够了,它的一个重要教育价值就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用数对确定位置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在探索和体验的过程中,对数学的简洁美和符号化思想形成有意义的认识。因此,让学生经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产生过程,感受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责编杜华)
其他文献
概念是形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石。正确地理解、掌握数学概念更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和保障,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完整的、清晰的、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  由于数学概念本身的抽象性,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给学生增加一定的困扰,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缺失。如果教师采用简单灌输、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而不能灵活运用,解题时就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一节内容,教材借助三道类似“鸡兔同笼”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探究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教材的编写程序是:例题重在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并学会借助画图或列表进行推理分析,从而调整数量直至解决问题。例2在呈现一个关于租船的实际问题后,直接以“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启发学生基于例1的学习经验自主想到假设的策略。接着根据“10艘都是大船”的假设,引导学生抓住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可时下有这样一种奇怪现象:不管什么学科,要进行教学的是什么内容,如果参加评比、展示、学习、检查,要是不用多媒体就一票否决,仿佛不用计算机就不是现代教学,不用课件就不够档次,多媒体成了课堂
2013年,我校承接了“关注核心知识,促进高效课堂”的省级科研课题,数学核心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备受教师的重视,掀起了一股溯源求本的热潮。在学习、思考、探究之余,教师在课堂中的一些教学行为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教学案例:教学“找规律”一课  师(依次用课件出示两组木桩、篱笆图):下面一个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隔一个排列,我们叫它为一一间隔排列。  师(出示完整
基本信息  书名:《为自然书籍制图》  副标题:16世纪人体解剖和医用植物书籍中的图像、文本和论证  作者:【日】楠川幸子  译者:王彦之  丛书:科学与社会译丛  ISBN:978-7-3082-0694-5  装帧:平装  语种:简体中文  定价:118元  页数:378页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2月  艺术家和医生都需要精确的解剖知识。艺术家们注重于准确表现动植物,
“数学表演”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课本剧的形式表演概念,从而加深对数学概念的表达、理解和运用,在有趣的活动中自主地解决问题。儿童天生具有表演的天赋,我尝试把“数学表演”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参与热情,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数学表演,激发学生浓厚数学兴趣的重要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充分地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变“要我学”为“
“数感”是近来出现频率较多的一个词语,那么什么是数感呢?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在“新课标”中这样说——“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些对数感的具体描述,构成了我们培养学生数感的主要内容。  于是,就引发了我在“我们认识的数”(活动课)一课中的尝试。    
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必须以“真实”为基石。所谓真实,就是能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实实在在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有不少教师在不切实际、不同程度地上着作秀课、表演课、形式课和肤浅课。这其中原因,可以从一位教师的一次听课经历和感悟中窥见一斑,读来发人深省,值得思考。现摘录如下:  在小学数学“圆的周长”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要每一个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用硬
最近上了一节思维训练公开课,内容为“盈亏问题”。例题是这样的:“老猴子给小猴子分梨。每只小猴子分6个梨,就多出12个梨;每只小猴子分7个梨,就少11个梨。有几只小猴子和多少个梨?”例题中的角色是“猴子”,学生一定很感兴趣,而且是“分梨”,多么有意思的活动啊!我心想:“这样的例题只要一出示,学生们肯定会跃跃欲试。”为增强效果,我在教学设计时,首先想到为这样的内容设置生动的情境。  课件展示这样一幅画
为什么要进行公式推导?研究了很多的教学案例,概括起来我找到了如下几个原因:①通过推导,促进公式掌握;②通过推导,培养探索素养;③通过推导,积累活动经验;④通过推导,渗透数学思想;⑤通过推导,促进情感体验……  我认为重视和强化推导过程可以让原本路线单一、内涵狭隘的公式教学变得通道多样、视野宽阔,进而能对学生数学基础的掌握、数学能力的提升、数学经验的累积、数学思想的建构、数学情感的优化产生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