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理论在散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o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是认知语言学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写道:“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事情……人类的思维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喻性的.”也就是说,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饰语言、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格,它更是反映了作者的思维认知方式.rn在自由言说抒情的散文作品中,作者往往会运用隐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学者谢有顺在《散文的后面站着一个人》中说道:“物质是我们认识事物、探索精神的基础.但这只是散文的一部分,好的散文在物质元素之上,还有作家的精神发现和心灵看法,可这也必须是与散文的物质性相结合而生的.事实、经验和细节之上,贯彻着作家的精神发现和心灵看法,这是散文最重要的两个维度,它的完美结合,才能产生好散文.”
其他文献
人民教育家于漪说:“教师对教材解读的深度和宽度往往决定了教学的高度;文本解读能力的强弱,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湖心亭看雪》这篇自读课文,教师如何把自己的细读成果转化为教学的内容和程序,教什么,怎样教,才能引学生渡过这“千山万水”?
期刊
整本书阅读是一段持续时间较长的阅读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宜引导学生通过整本书内容的点线面体的相互结合、这一本与这一类书的比较整合、个体阅读与集体交流的互动融合等三个方面的深度结合,帮助学生保持阅读的兴味,锁定阅读的目标,在持续阅读中培养整本书阅读思维,实现高质量的深度阅读.
如何跳出小说教学概括情节、分析形象、总结主旨的窠臼?如何更新《品质》传统解读,带领学生读出新意与深意?此次的《品质》教学,我抓住情感线索(“我”对格斯拉兄弟的情感变化)探究从年少时的好奇到成熟后的敬畏,最后是愧疚与关怀变化的原因,从中提炼出三段重要对话,用三种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品读“品质”的三重内涵,理解对话中的三个人物指向的三个时间段,深刻体会小说主旨.
期刊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运用一种阅读方法——同类信息整合法和透析法来帮助大家深读《骆驼祥子》,探索除了社会原因,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其他深层原因.先了解一下这节课的思路.rn(屏显这堂课的思维导图.略.)rn导入rn师:看过电影《杀生》吗?在这个故事中黄渤饰演了一位特别顽劣的少年,不断地闯祸啊,让全村人非常非常头疼,但谁都拿他没有办法.同学们猜猜,最后,大家想了一个什么办法,把“黄渤”收拾了?
期刊
文章力图通过情境化的任务设计,调动学生自主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表达,多角度实现新课标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学习的任务目标及要求.
学界历来对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景物鉴赏仅停留在将“江”“月”融为一体,侧重点往往在“月”上,“江”成了一种陪衬,解读重心为:月色奠定了全诗凄切的氛围,江月的变化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推动情节的发展;“江”和“月”是琵琶女孤单凄凉生活的见证,是诗人痛苦悲伤心境的寄托.别离之悲,乐曲之妙和境况之惨在“江”“月”的变化中徐徐展开.
期刊
对高中师生来说,《乡土中国》的复习是必须面对的新问题.从文体的角度来看,《乡土中国》中的14篇论文属于论述类文本,是训练学生此类文本阅读能力的好材料.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又是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所写的一组“时评文”,有些篇章至今仍是指导学生写好时评文的典范之作.为此,笔者紧扣《乡土中国》的文本特点,打通阅读与写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期刊
杜甫的律诗《登岳阳楼》(以下简称杜诗)与张孝祥的双调词《念奴娇·过洞庭》(以下简称张词),是统编版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专题中的两首.在独立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舟”的意象比较阅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代诗歌典型意象的理解,还能使诗歌阅读向广度延展、向深度掘进,进而发掘古代诗歌的丰富意蕴.在两首作品中,“舟”意象是主客观自然融合的结晶,我从三个层面加以比较探析.
期刊
《信条》是一篇悟理性散文,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阅读思考,能够获得更丰富的感知和体验.文本语言简朴平实,却蕴含无限义理,只有深入思考,慢慢消化,才能获得最丰满的阅读感知.教师让学生细细阅读、深入体会,结合生活认知进行探索内化,自然会有更多的意外发现.
温儒敏教授说:“若要学生喜欢上整本书阅读,就不能太多干预,应当导向自由阅读、个性化阅读.”自由阅读、个性化阅读无疑是阅读的高境界.如何带领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打通自我、打通生活,成为真正的阅读者,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困局中实现突围?王君老师的《骆驼祥子》系列聊书课,可以帮助我们练就破局思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