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银行不“道德”等

来源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浙江的一所高校创办道德银行,将道德行为折合成“货币”的形式储存后,最近,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紧随其后,也推出了“道德银行”。该校的“道德银行”是参照银行运作模式,将学生志愿者参加的志愿服务、好人好事等以“道德币”这一虚拟货币的形式,记录在学院开办的“道德银行”的存折上。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道德币”,成为自己的“道德资产”。
  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均引发了诸多争议。反对“道德银行”的人认为,道德和无私是不可分离的。道德是建立在无私的基础之上的。布莱希特曾说,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然而,“道德银行”将此规律打破,变道德为有私,为“银行存款”。如此道德还能称其为“道德”吗?道德银行的做法是否可行,不妨再让我们从其根本上去看一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对道德行为说过这样的话,即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假如一个人对志愿工作没有感情,那么即便参加了志愿工作,也是“违心”的,自然也谈不上什么高尚。只能说,他的所作所为是受某种利益驱动,或者迫于某些压力而已。这种行为,根本就不值得奖励,更不值得提倡。
  而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所推行的“道德银行”,实际上是将“道德”和“利益”挂上了钩。比如积累了多少“道德币”,就可以参加年度评先等等。评比先进学生,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它不但使人脸面上有“光彩”,还能获得诸多实质性的好处,比如物质上的奖励,甚至是毕业后找工作、进一步升学等,都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由此可见,一些学生是在“道德币”背后隐藏的利益的驱使和诱惑之下,去参加志愿服务的。他们对志愿服务,并没有什么“感情”。他们的感情是奔着诸如“评先”等奖励来的,他们的行为,有着明显的“利己”倾向,而非发自内心的高尚的道德行为。
  一个人之所以愿意成为志愿者,更多的还是出于对志愿行为本身的“感情”。这种感情使他们的志愿服务显现为自觉行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志愿者庞大的美国,大学生普遍把参加志愿者活动作为实现理想与抱负、显示自己才能、扩大社会交往、积累工作经验和赢得社会尊敬的途径。志愿服务,也就是相当于“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对一名学生的成长又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所以,从这一角度出发,大学生的志愿行为,其本身就是一种“奖励”。设立道德银行,将志愿行为与“利益”挂钩,就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和变味了。
  
  从“被署名”谈起
  陈 曦
  
  日前,研究生论文抄袭现象频现报端,这些学生的导师也身陷“抄袭门”,引起社会广泛热议。不少导师回应,自己事先不知情,只是被署了名,有的导师还“很委屈”“很伤心”。
  乍一看,这些导师似乎有些情非得已,很委屈,因为他们只是“被署了名”。然而,一个轻描淡写的“被署名”,很有意味。也许导师们对学生抄袭论文的确并不知情,但对于“被署名”是否知情不得而知,抑或是已经习惯了这种“被署名”?事后,有学者也曾反思过,但仅限于导师对学生抄袭负有疏于教育管理的责任,并未涉及“署名”问题。一些抄袭的学生也通过媒体向导师道歉,称自己犯下严重的错误,希望不要影响到导师,也丝毫未谈及“署名”问题。
  试想,如果学生的论文没有抄袭,那么“被署名”的导师岂不又多了一项学术成果?在这些学者已发表的论文中有多少属于“被署名”?现实中,又有多少学者在知情或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署名”了?
  据了解,学生论文署上导师名字已成为学术圈内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一位不愿具名的研究生透露,发论文时,作者在学术圈的地位和影响很重要,在读研究生想在核心期刊上发文章,非常困难,因为没有什么学术声誉。不少杂志也倾向于刊登知名作者的文章。于是,很多研究生为了便于发论文,便把导师的名字署在前面。
  那些被署名的导师,有的默认,有的半推半就,有的甚至鼓励。“被署名”无疑是一种双赢的潜规则:一方面,学生可以借导师名义多发些论文;另一方面,导师可以不付出任何劳动而坐享其成,在评职称或统计科研成绩时,大大方方地拿出这些“成果”来。这样于生于师都有利,何乐而不为?久而久之,“被署名”成为一种学术惯例。
  但潜规则毕竟是不正当的,长期默享潜规则的人,终有一天会付出代价。那些被媒体曝光的学者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们在享受潜规则好处时,固然心安理得,而一旦学生论文涉嫌抄袭,就一味澄清“毫不知情”,甚至言之有“被伤害”“被冤枉”的感觉,这是不会被公众接受的。这些潜规则享受者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也让人们对学术不端有了更多的拷问。
  笔者认为,这种不正当的学术署名,反映出学术界的浮躁之风,从某种程度上说比学术抄袭更可怕,它会滋生更严重的学术腐败。已曝光的事件或许只是冰山一角,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监督机制,严惩这些不端学术行为。唯有荡涤学术风气,才能迎来学术健康、良性、长久的发展。
其他文献
《教育与职业》: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际工作中,江苏省是如何将德育为首真正落到实处的?  沈健:主要是通过点线面的整体构筑。首先,突出育人重点。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是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而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第一要素。多年来,我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德育为首,把育人作为全省职业教育工作的起点和重点,作为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高度重视,加强领导。除省教育厅职能处室安排专人负责外,主要负责人亲自分管德育
期刊
民办高校的兴起,在缓解公共财政压力、扩大中国教育总体规模、满足老百姓多样化、选择性教育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由于缺乏清晰的民办高校产权制度和投资回报制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间资金投资办学的积极性。为此,建议:  1、从法律上对民办高校进行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划分,产权明晰,权责对等。建议对我国民办高校体制进行综合考虑,作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划分,并对这两种类型的民办高校采取不同的规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下简称《高教法》)明确规定大学是独立法人,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但是与这一规定相背离的是,近年来大学行政化趋势日益明显:一是政府行政干预日益强化,大学越来越像行政单位而非独立的教学科研机构。二是大学内部高度行政化,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  事实表明,当前中国大学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有着直接关联。大学要真正成为国家现代化的先导和创新发展的持久动力,成为引领社
期刊
2010年1月21日下午,教育部副部长鲁听来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为“第二期中等职业学校校长改革创新战略专题研究班”学员作专题报告,来自全国各地200余所中职示范校的校长聆听了报告。报告会由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主持。教育部职成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厅职业与成人教育处、高教处,教育部职成司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等有关领导、研究人员、媒体记者参加了报告会。  鲁昕指出,中等职业教育已经站在新的
期刊
当下,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保证他们顺利就业,很多高校积极对大学生开展就业培训。本期校长论坛邀请来自中国石油大学、湖南大学、福州大学的三位管理者谈谈他们的做法和经验。  主持人:陈曦    目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结构性矛盾:一方面,部分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另一方面,很多企业难以招聘到合适的毕业生。这折射出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
期刊
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四库全书》等古籍,显得古朴厚重;清扬的古琴,传达出华夏文人雅士的逸兴深致;身着传统服装的学生演绎的茶道,淡雅中透着醇厚……当记者来到广州城市职业学院采访时,不禁被这里弥漫着的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吸引了。  让人惊讶的是,这所广州市属的职业院校,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召开了几次全国规模国学研讨会议:2008年6月,国际儒联“第二次儒学普及工作座谈会”在该校召开;12月,广东古琴研究
期刊
2006年12月26日,西安市4所中等专业学校“强强联合”组建的西安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成立。西安市有关领导一致认为,学院的成立对进一步完善西安市高职教育格局和促进西安市职业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今,经过三年多的努力,“西安动漫行业教育集团”“西安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西安市职业教育机电类实训基地”“陕西省职业教育机电类综合实训基地”相继在西安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成立,学院也先后被授予“抗震
期刊
日前,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立即引起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的高度关注。在《方案》确定之后,对其认真研读并准确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  主持人:李文君    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是应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发展需要,是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因此,要准确把握《方案》,首先要深入了解《方案》制定的背景。  社会各方对评估的新期盼,呼
期刊
时下,许多重点大学都纷纷改革人才选拔模式,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等一些著名学府明确提出破格招收“奇才”“偏才”“怪才”。这些大胆的改革确实令人感到欣喜。  所谓“偏才”“怪才”,就是在某一学科领域有特殊兴趣、爱好和专长、潜质、独到见解的特长学生。从2003年开始实施的自主招生,到时下许多高校盛行的招收“特长生”,再到当前北大正在试行的“中学校长推荐制”,都体现了大学的“不拘一格降人
期刊
在内蒙古自治区2009年“两会”上,自治区主席巴特尔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从2D09年开始全面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投入,自治区要增加2.15亿元的专项经费。2010年,自治区还要继续投入2亿元。  加大职业教育投入,这是内蒙古自治区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体现。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始终把职业教育作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实,不仅在资金投入上给予有力支持,而且在教学改革、布局调整和专业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