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ndam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丰富语言文化知识,还能促进听、说、写等其他语言能力的发展。听、说、读、写,是衡量英语学习的四大标准之一,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很多小学生却对英语阅读望而却步,无法体会英语阅读的乐趣,如何帮助学生学会更好地阅读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电子书包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电子终端和网络资源为载体的,可以实现课前微课前置性学习、网络查找资源、游戏平台学习、师生互动交流评价、网络后台数据统计,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的教与学的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系统平台。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陌生单词困境,激活阅读背景,训练阅读策略,拓展阅读技能以及全面地评价阅读能力。
  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尝试结合电子书包设计出“课前自学—课中互学—课后后学”的新型学习形式,并给予实际的教学应用与案例分析。
  一、课前自学,结合教材通过微课布置新颖前置作业
  英语阅读一般都是内容比较长新单词比较多的材料,学生在学习过程容易产生退缩心理,如,在六年级下册Unit 9 Where will you go?的课外拓展阅读教学中,由于关于国外很多地方名词和历史文化学生大多都不熟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结合教材,通过微课提前对该课外阅读材料的相关内容进行简单的铺垫。学生可以课前使用电子书包和网络,查阅相关国家的历史文化以及风景名胜,遇到新词难词可以通过电子书包的电子词典解决发音以及词义。电子书包相比枯燥的英语词典和书籍更加形象生动,更能有声有色地把知识点突显在学生面前,激活和阅读材料相关的文化背景,扫除语言障碍。
  二、课中互学,小组电子书包自主互助学习
  电子书包课堂中,除了本功能的文本资源外,还包括音频、视频、动画、图片等形式丰富、内容生动的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感官刺激,这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也有利于教师创设多种真实的情境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的动机,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这个有趣的平台上可以更好地渗透英语阅读技巧性的指导,如,引导学生学会略读(skipping reading),通過设疑、预测等方法引导学生愉快地走入文章中,找文中的中心句,或者勾画文章的思维导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学生直接找出关键词。再进一步精读(scanning),逐句、整段或整篇认真地、精细地去读,通过个人阅读或小组的合作,找到各种具体的信息点。电子书包的使用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处理好学生的精度与略读的关系,听、说、读、写的训练,让学生眼、口、脑、手、心都动起来,培养掌握阅读技巧和拓展阅读技能,并通过“同伴互助学习(交流讨论、网络搜索、学习材料探究) 师生互动解答”的教学形式,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和集中针对在课前自主学习中收集的疑难问题进行高效地师生互动学习。最后,电子书包还可以进行课堂在线测试练习,测试学生在课前及课中学习的成效。
  三、课后拓展后学
  在经过课前自主学习及课中互助学习这两个阶段之后,学生应该对所学的阅读资料有较为深入的学习和掌握,如何让学生把这阅读能力延伸下去发展成为个人的综合能力?教师可以利用电子书包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课后拓展后学环境,让学生通过电子书包进行课后的自主学习、自主强化与自主拓展。如,六年级下册Unit 9 Where will you go?的课后拓展后学,学生课后可以通过电子书包进行实时互动交流个人的学习感受,通过同伴的互帮互助继续解决课堂上的还未解决的问题,然后根据阅读课堂上了解到的各个国家的特点,结合个人兴趣,讨论自己想去旅行的国家和制订旅行计划,根据课堂学到思维导图设计出自己的思维导图并写出自己的旅行计划My travel plan和展示。
  总的来说,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电子书包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各个重要环节,摒弃了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一言堂”的灌输教学,利用电子书包改变了学生以往被动的学习方式,在电子书包构建的学习环境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随着电子书包的完善和英语阅读教学方法的进步,电子书包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白若微.电子书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08).
  [2]苏丹.虹口区电子书包教学模式及其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3]高敏,吴佩怡.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分享阅读[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6(03).
  [4]陈凯莲.KWL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广州教学研究,2006(04).
  编辑 韩 晓
其他文献
改革如海。从石景章老师的一课一得,到主题阅读的轰轰烈烈,从席卷而来的各种拓展“带文”,忽而又来到一番新天地——海量阅读。不否认,对于接踵而来的缤纷改革,起初我心里多少是有点排斥的,毕竟是毫不了解的新东西。浪潮涌动,怎容你独自观望?一不小心,我就被澎湃的浪花来了个迎面泼洒——这一来,倒令我发生了不小的转变。  一、走近“海”——不浪费时间,每个语文课堂都可以海起来  去年夏天,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韩兴娥
摘 要: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多样化的练习,使学生通过恰到好处的练习,激发学习的主动性,理解、巩固知识,实践应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减轻课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效率;优化练习  一、运用迁移规律,优化
摘 要: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巧妙用好“听”“说”“读”“写”,能保护好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听”“说”“读”“写”能力。  关键词:语文课程;语文素养;积极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
摘 要: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教师应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科学课堂。总之,教师应该使科学课堂成为彰显学生个性的天地,成為学生个性发展的摇篮,在多元智慧的砥砺和碰撞中,获得精神享受。  关键词:快乐课堂;科学课堂;自由;有效探索  提起课堂学生总是很头疼,因为学习是件苦差事,不是有那么一句名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科学课堂的学习我总是探索着让它成为一种享受
《詹天佑》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教材中新增设的一篇课文,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独立发挥,读出个性,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基于这样的理念,
摘 要:一个“真善美”灵魂的塑造不仅需要一个有责任心、有能力的教师,更需要一个健康的家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此过程中,作为孩子成长的沃土——家庭,就要处处充溢着阳光、乐观、诚信、理解……有了优良的条件,孩子才会真正健康成长。每一个孩子如同一朵花,每一朵花都有花期,作为父母,作为老师,要静待花开!  关键词:家庭教育;启蒙;氛围;合力  宋代程颐说:“人生之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明代方
摘 要:苏轼的一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从初入仕途时遭人挤兑,乌台诗案的大难临头,到谪居地方的贬官生涯,苏轼都率性坦然超然自适。这与苏轼融合了儒佛道的思想紧密相连。  关键词:东坡精神;儒佛道;进取;超脱;自然  北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苏轼降生于世,眉州人,是苏洵的大儿子。字子瞻,二名苏东坡,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6岁。苏洵给他的两个儿子取轼和辙来做名,对苏轼而言,“轼”是古代马
摘 要:阅读是语文这一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濃缩,同时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我们提倡阅读教学要读出“语文味”,而这里的语文味其实就是指言语与精神融化的滋味。可以说,语文味是语文特有的学科特点的集中体现,是阅读教学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究阅读教学的学法,使“语文味”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让学生真正感受阅读的滋味,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通过阅读提升
对于关心中国文学的人而言,近年来最振奋人心的事情,莫过于山东乡土作家莫言获得了201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实现了官方认可的新中国文坛对于此项全球最具盛名的最高奖项的零的突破。但一系列问题显现出来,着实令你莫言不得:为什么时到今日中国作家才获奖?为什么获奖的偏偏是莫言?莫言凭什么得奖?莫言得奖又能说明什么?  相对于那篇与张艺谋联系在一起而声名鹊起,同时自身也被骂作“杂种”的《红高粱》,作为成名作的《
摘 要:英语的语感对英语教学和英语的运用起着重要作用。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人们在语言运用中有时感到看起来顺眼,听起来顺耳,说起来顺口,但又说不清其原因,这实际上就是语感在起作用。搞好英语课本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英语语感的必要前提,教师还应在符合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  关键词:语感;语言实践;主观能动性  通过对英